历史

陶泥文明||第三章 中国陶泥时代 第五节 农业文明起源与陶泥文字(下)

| 点击:

【www.fsgl168.com--历史】

原创文章,转载需显要位置声明

2、“彻田为粮”

农业就是耕作田地,大片田亩的出现代表农业的真正开端。故此田地的概念对于古人来说相当重要,田字是一个重要的字,在甲骨文中,田字是最常见的字之一,几乎每个时期都有这个字。我们上文已经指出,陶文的田地表示与甲骨文之间并不完全一致,所以经常产生误读,容易将甲文中的网字等读成田字。这种情况的产生其实是完全可以理解的,陶泥文明早于甲骨文时代,当时渔猎生产占有更为重要的地位,农业生产出现后,田作为重要的概念就成为刻划符号最常见者。而陶泥文明分布地十分广阔,甲骨文主要是黄河流域的河南与陕西,陶文则遍布黄河与长江流域。早其农业耕作方法原始,以石器为主,直到有了铁器之后,才可有深耕,而且田块较小,形态也不规则,陶文中的农田就是这时农业的反映。

到了殷商时代,农业已经相当发达,所以关于农耕的记载就多起来,田亩成为重要的概念,所以甲骨文中田与网并用,田字更为多用。这样就容易导致忽略二者的区别,会用田取代了网,甚至如我们前文所说,看到水田竟然认不出来。

我们先来看甲骨文中的田字:

(《殷虚书契菁华》卷二)

这片甲骨收入罗振玉的《殷虚书契菁华》卷二,对于其中的文字郭沫若曾经作了解释,其中角形线下的一句读为:“我田十人”。1

田字在甲骨文文中是最清楚但不是最稳定的文字之一,与田字容易相混同的是殷先公上甲,写法上与田不同,口中的十字不到头,完全不同。田字的写法只是在中期之后略有变化,如田字中多一横等。在西周金文中,由于质料的变化,字形也有所改变。

陶文中的田字也相当多,写法却变化较多,反映出不同地区、不同部族甚至不同的耕作方式的差异。我们上文已经指出,首先是水田与旱田是不同的,水田用点来示意,与一般的田字不同。但可以肯定,也有相当多的水田就是用了田字,并不加水。

(良渚文化陶文田字)(江西清江吴城陶文田字)(马家窑陶器中的田字)

不同时期的陶文写法基本相同,有时一横,有时二横,这种写法到了甲骨文中依然如此,郭沫若曾经说过:

字,以下数片参此之,或作

,或作

,多用于

字下,由字形而言,盖田圃之象。卜辞田字多见,均作田。圃则作

,此当别为一字,余意当是场之初文。《说文》注场为“山田不耕者”,又谓“治谷田”,别有

字,注曰“柒田也”,旧音居良切。实则

场盖古今字。而

之形变耳。诗《豳风··七月》“九月筑场圃”,此言“

”即筑场圃之事矣。2

王国维、陈梦家、胡厚宣等人也基本赞同郭氏的看法,甲骨文中的田字当是没有疑问的。我们这里要强调的是,无论王国维、郭沫若等人都没有肯定甲骨文中的田字与陶文田字的关系,这是一个极大的疏漏。我们可以看出,甲骨文中的田字与陶文中的田字完全相同,同时甲骨文中的

等字也与江西清江吴城陶文中的刻符完全相同,这是田的多种写法与变化是毫无疑问了。

此外要指出的是

字,这个字有相当多的争论,于省吾、杨树达等都有别的解释,或认为是掘矿等看法不一。笔者以为,《说文》中的“比田”与“山田”之释几乎接近事实,其实,双田上下是指明位置,这种田是古人在山上开挖的田地,也就是今日的梯田。中国土地多山地与丘陵,所以田地不平坦,开田者往往沿山开挖,形成了田地上下错落有致。这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世界上也只有南美古代文明有梯田,这个字从陶文中就存在,在甲骨文中又多次出现,其意义是相当明显的,表示不同水平位置的田地,不应当有其他用法。

耕耘田地是农业文明的主要生产,拥有田地就意味拥有财富,田地是社会关注的中心,也使得田字格外受到重视,与田字相关的文字也越来越多。如在田地耕耘中主要的劳动者男人,与积累财富相关的的三个田所构成的象形字,田亩与田畴的计算、祭祀中的畤等,我们仅取高明和葛会英编着的《古陶文字徴》收入了殷商以后的陶文,其中与田字相关的有以下:

(古陶文中的田字)3

除了以上字外,还有“男”、“垒”“累”、“界”等字:

(秦代陶文)4

(陶文中的畏字)5 (陶文双田字)6

(陶文三田即垒字)7 (陶文番字)8

从田字的演化可以看出,田地的意义愈来愈广,它表达了多种意义,从最初的土地的概念发展到了相关的概念,从具体到抽象,意义也更加复杂。这是社会文明发展的必然产物,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使物质条件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也使生活现象更加丰富,语言文字随之变化,语境产生文本,这是一条真理。

如果向前追溯,田字的来源就更清楚了。以下是陕西周原出土的陶文,陶片上的田字相当多,周原位于陕西关中,是西周的起源地,也是中国甲骨文的独立系统,其出土的陶片应当说与甲骨文关系相当密切,我们可以看出,周原陶文中的田字形态是基本固定的,与甲骨文中的田字一致。

(周原出土陶文)

学者们认为,这里的田字即是周字,这种说法可以从周原甲骨文中得到印证。我们认为,田与周字是不同的,周原的陶文中既有周字也有田字,两个字的写法不同,周字的两边竖长于横,而田字则呈四方形,横划与竖划均不出头,两字区分明显,不宜混同。

西周所在的岐山与扶风县,位于陕西省的关中西部,地处黄土高原腹地,土地肥沃,土壤有机质丰富,历来是中国农业最发达的地区,也是中国农业的重要起源地。《诗经·公刘》中就曾经记载了周的先祖公刘的故事,公刘的部族曾经受到西戎的统治,也就是说曾经依附于游牧民族,但公刘“不敢宁居”,最后迁居到渭河北岸的豳地,这里也属于关中平原,开展农业生产:

笃公刘!

既溥既长,既景乃冈,

相其阴阳,观其流泉,

其军三单。

度其隰原,彻田为粮。

度其夕阳,豳居允荒。

周人脱离游牧生活,开创农业文明的历史过程,在这里是活神活现的描绘了。

在周原陶文中,我们还可以看到田字的变体,其形状竟然与武丁卜辞是相同的,不过到了殷商时代,宗教信仰更加发达,田与土成为了宗教祭祀的对象,并且加以神化,与黄帝祭祀结合了起来,表现出农业社会中宗教的主要特点,以土地祭祀为中心。这就是田社,王国维等人关于田社都有过精辟的论述,我们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注释:

1 《郭沫若全集·考古编2》,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397页。

2 参见于省吾主编《甲骨文字诂林》,第三册,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2102至2103页。

3 高明 葛英会编着《古陶文字徵》,中华书局,第158页。

4秦仲一主编《秦代陶文》,三秦出版社,1978年版,391。

5高明 葛英会编着《古陶文字徵》,中华书局,第158页

6 金祥恒:《陶文编》,艺文印书馆,1964年版,第13页91。

7高明 葛英会编着《古陶文字徵》,中华书局,第159页。

8高明 葛英会编着《古陶文字徵》,中华书局,第159页。

本文来源:http://www.fsgl168.com/lishi/2458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