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稿范文

032 杜甫七律《南邻》读记

| 点击:

【www.fsgl168.com--演讲稿范文】

杜甫七律155首读记之(032)

----杜甫七律《南邻》读记

(小河西)

南邻

锦里先生,园收芋栗不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门月色新。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秋天,杜甫在成都草堂。在成都草堂不远,有位“锦里先生”,杜甫称之为“南邻”。月夜,锦里先生送作者离开。回家以后,杜甫写了这首诗。

首联:锦里先生,园收芋栗不全贫。

锦里:锦官城。《华阳国志-蜀志》:成都城南夷里桥南岸,“其道西城,故锦官也。锦工织锦濯其江中则鲜明,濯他江则不好,故命"锦里’也。”《文翁讲堂》(唐-卢照邻):“锦里淹中馆,岷山稷下亭。”(这里“淹中”“稷下”借指儒家学馆。)《为农》(唐-杜甫):“锦里外,江村八九家。”

芋栗:芋头,板栗。《寄题刘成功锦里》(宋-杨万里):“我今头白苦思归,羡君山园芋栗肥。”

角巾:有棱角的头巾,为古代隐士冠饰;借指隐士或布衣。《晋书-王导传》:“则如君言,元规(庾亮字)若来,吾便角巾还第,复何惧哉!”《答侯少府》(唐-高适):“江海有扁舟,丘园有角巾。”《赠王处士》(唐-许浑):“归卧养天真,鹿裘乌角巾。”

大意:这位“锦里先生”头上戴着黑色角巾。他家园子里种了些芋头和板栗,虽不能说富裕,看来也不是“全贫”。(杜甫到人家作客,先写对这家人的印象。)

颔联: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鸟雀驯。

宾客:指客人。《吉日》(先秦-诗经):“以御,且以。”《咏怀》(魏晋-阮籍):“宾客者,倏忽若飞尘。”

阶除:指台阶。《班婕妤》(魏晋-陆机):“暗阶除,秋草芜高殿。”《对雨书怀走邀许十一簿公》(唐-杜甫):“相邀愧泥泞,骑马到阶除。”

大意:孩子们也许是看惯了客人来访,对来客个个都笑语相迎。台阶上的鸟雀正在啄食,看到客人来也不惊飞。(仔细描绘了锦里先生家里欢快、和谐的气氛。特写镜头,典型描写。)

颈联:秋水才深四五尺,恰受两三人。

野航:农家小船。《春江独钓》(唐-戴叔伦):“心事同沙鸟,浮生寄野航。”

大意:锦里先生的柴门外是一条小河,水只有四五尺深,乡村渡口过渡的小船只能载两三个人。

尾联: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门月色新。

白沙、翠竹:应是眼见之景。

大意:我在锦里先生家待到日暮时分,月亮初升,竹翠沙白,明净无尘,锦里先生送我出柴门、到渡口、上小船。(锦里先生柴门之外的晚景别清幽)。

细品此诗,才知道什么叫诗中有画。诗前二联是一幅形神兼备的江村访隐写意画,嬉闹的儿童,温顺的鸟雀,似乎连主人诚恳、热情、善良的性格都给画出来了。后二联是一幅清净幽雅悠闲的日暮江村送别图。清浅的河水,简陋的小舟,青翠的竹丛,月光下的沙滩,柴门前热情相送的主人。真是诗意的农家生活。

全诗从初访开始,写到主人送客。真正写主人特征的只有“乌角巾”三个字。但读过此诗,似乎对锦里先生的内在性格都会有深刻印象。

这首诗中,诗人没有直接表达情绪。但似乎可以看出作者对锦里先生这种隐居或说布衣生活的羡慕。人的心理是复杂的。作为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作者,当然难以割弃对“庙堂之高”的追求,但当仕途不顺的时候,心底里就会隐隐约约地产生对“江湖之远”的向往。不光是杜甫,历史上多少才高志远者都是在这两种人生抉择中犹豫徘徊纠结挣扎。

本文来源:http://www.fsgl168.com/fanwen/183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