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稿范文

033 杜甫七律《恨别》读记

| 点击:

【www.fsgl168.com--演讲稿范文】

杜甫七律155首读记之(033)

----杜甫七律《恨别》读记

(小河西)

恨别

洛城一别四千里,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老江边。

思家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

按:谓李光弼乘河阳之胜,直捣幽燕也。

此诗写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秋天,时杜甫居成都草堂,年49岁。

李光弼(708-764),契丹族。天宝十五载(756),经郭子仪推荐任河东节度副使,东出井陉,参与平定安史之乱。乾元二年(759),李光弼任天下兵马副元帅、朔方节度使。安史之乱平定后,李光弼“战功推为中兴第一”,绘像凌烟阁。

首联:洛城一别四千里,长驱五六年。

四千里:指离家远。乾元元年(758)末杜甫在华州司功参军任上请假赴洛阳探亲。乾元二年(759)春末告别洛阳回华州,秋天辞官后客秦州,寓同谷,年底至成都,辗转四千里。

五六年:诗人写此诗距天宝十四载(755)冬安史之乱爆发有六个年头。此间,叛军铁蹄蹂躏中原各地,生灵涂炭。

大意:离开故乡洛阳已有四千里之远,安史之乱的叛军已在北方大地长驱五六年。(实写。首联对仗。)

颔联: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老江边。

草木变衰:《九辩》(先秦-宋玉)“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杜甫来成都已经大半年,离开洛阳已经一年多,又到了草木变衰的季节。

剑外:指剑门关以外。当然是以长安洛阳为参照物。

大意:我流落蜀中已经大半年,又到了草木变衰的秋季。中原战火尚未结束,我被阻绝,只能如同秋天草木在江边变老。

前二联的“五六年”、“草木变衰”、“老江边”,都是在说时间太长。再加上“四千里”说空间遥远。总的就是离家太远、太久,“我真的好想家”。

颈联:思家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清宵:清静的夜晚。《奉和贺监林月清酌》(唐-王湾):“碎影行筵里,摇花落酒中。清宵凝爽意,并此助文雄。”《秋宿慈恩寺遂上人院》(唐-李频):“满阁终南色,清宵独倚栏。”

步月:月下散步。《南史-王藻传》:“至于夜步月而弄琴,昼拱袂而披卷。”《重酬杨仆射山亭诗》(隋-薛道衡):“空庭聊步月,闲坐独临风。临风时太息,步月山泉侧。”《宴散》(唐-白居易):“小宴追凉散,平桥步月回。”

看云:《终南别业》(唐-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送客南归有怀》(唐-许浑):“避雨松枫岸,看云杨柳津。”

大意:清静的夜晚,月下忽步忽立,心思故乡;晴朗的白天,看着天上漂浮的云,想到远方的弟弟,久而欲眠。因“思家”“忆弟”,以至于心事重重坐卧不宁。(杜甫有弟杜颖、杜观、杜丰在安史之乱时分散在各地。)

此联对仗工整。“思家”、“忆弟”为互文。“步月立”、“看云眠”都很生动传神。典型的“用形象说话”。这一联值得认真咀嚼。

尾联: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

史实:1.乾元二年(759)十月,李光弼在河阳(今河南孟县南)挫败史思明多次进攻,取得河阳之胜。

2.上元元年(760)春,李光弼攻怀州(河南沁阳)。围怀州百余日后而拔,俘安太清。

3.上元元年(760)春至初夏,李光弼又于怀州城下和河阳(河南孟县南)西渚再败史思明。

司徒:指李光弼。《李公(光弼)神道碑铭》(唐-颜真卿):“至德二载拜司徒。”

大意:听说取得了河阳之战胜利后,又乘胜取得怀州之战、西渚之战的胜利,还听说司徒李光弼急着要直捣叛军老巢。

“急”是全诗中心。写的是“司徒急”,整体看这首诗,其实写的是杜甫的“急”。前三联都在铺垫这个“急”字。安史之乱已经“五六年”了,说的是“急”;离家“四千里”,漂泊“剑外”草木都又“变衰”,说的也是“急”;我要“老江边”了说的还是“急”;思家忆弟,已经坐卧不安,更是“急”不可耐!

杜甫“急”的是安史之乱快点结束。杜甫“急”的是人民快点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急”的是亲友快点团圆、游子快点回乡。但我觉得,杜甫最“急”的是自己对于结束这已经五六年的战乱竟然出不上力!“急”的是自己热血无处挥洒,才华无以施展,只能在剑外江边慢慢变老!

这首诗是较典型的6+2结构。

本文来源:http://www.fsgl168.com/fanwen/183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