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与惠施的千古友情,如老酒历久弥新

| 点击:

【www.fsgl168.com--历史】

历史上很少有哲学家如庄子与惠施这般交情深厚的,何况他们处于战乱频仍、生死残酷的战国时代。可见真正的友情,不挑环境、不在乎时代,而贵在交心。难怪古人说:以利交者,利尽而交疏;以势交者,势倾则交断;以色交者,花落而爱渝;以道交者,天荒而地老。

庄子与惠施就是以“道”相交的两位哲人。

关于两人的故事,最着名的就是关于“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辩论。

一天,庄子和惠施两人出游,来到现在安徽凤阳的濠水边,他们站在桥上看见有种名叫鲦鱼的鱼儿在水里优哉游哉。庄子就发了句感慨,说鱼儿“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施可是老辩手了,是先秦名家的代表人物,搁现在那些辩手完全不是个。于是惠施条件反射地开杠,问“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也不是好惹的,反诘问“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两人有来有回。但这难不倒惠施,他说:我不是你,当然不懂你;但你也不是鱼啊,你当然也不懂鱼的快乐了。

这下还真把庄子给问倒了。谁料庄子老先生狡猾狡猾的,他像范伟一样说我们从头来过,说你问我从哪儿知道鱼的快乐?你猜庄子怎么回答,他说我从濠水上知道的。

这不是耍赖嘛。惠施问的“哪儿”是原理,庄子则说空间地名。

是不是像极了我们与朋友在一起争论的场景?当一方争不过时,总会以类似的耍赖手段结尾,而另一方也不会因此生气。这个故事里没说惠施是否生气,指责庄子耍赖。但庄子能这么回答,就说明两人的关系确实很要好。

庄子与惠施的友情也并非一路平顺,跟我们现实中的友情一样。

后来惠施当了魏国的丞相,有天庄子去拜访他。这下惠施身边就有小人进谗言了,说“庄子来,欲代子相”。庄子的才华魏国君臣皆知,所以惠施惊恐,于是派人在大梁城里搜了三天三夜。居然没搜到!啧啧,也不知庄子老先生藏在哪里。

后来还是他亲自去见惠施,说南方有一种鸟叫鹓雏。它从南海飞到北海,不是梧桐不歇,不是竹子结的子不吃,不是甘甜的泉水不喝。(PS:还挺挑食啊)一只猫头鹰正在吃腐烂的老鼠,看到鹓雏飞过吓了一跳,大怒:你还想用你到梁国来吓我。

由此可见,再好的朋友,一旦身在利益纠葛之中,友情也经不起小人的挑唆。现实生活中又何尝不是呢?朋友之间因利益、因女人而反目的比比皆是。

庄子与惠施的友情之所以能保持一生,不仅是两人哲学观点相通,更在于庄子出世,两人没有世俗的利益纠葛。“君子之交淡如水”,大概如是!

两人的友谊持续一生,就不能不说到——死。

先是庄子的妻子去世。惠施作为好友前去吊丧。却看见庄子蹲在地上,鼓盆而歌。这就是着名的庄子“鼓盆而歌”的故事。庄子自然不是疯了,这里面包含了深邃的思想。

他说,人最初本来就没有生命,没有形体,甚至没有形成形体的“气”。只有天地变化诞生了“气”,“气”变化诞生了形,形变才诞生了生命。所以我们的生命从无到有,又从有到无,就像四季轮转一样。我们其实始终都在天地这个大屋子里。

这就是所谓的“以理化情”。我们知道了这个道理,就能化解心中的悲痛之情。《老子》说“圣人无情”,就是指圣人对自然万物的本性有完全的理解,所以就不像普通人那样感情波动。其实也就是庄子的“以理化情”。

故事中没有说明,惠施听到庄子的观点后怎样。但两人思想相通,应该能理解他。这就是以“道”相交的挚友,无论你的行为如何怪诞,我都能理解你、包容你,而不会如凡夫俗子般指责嘲笑。

后来惠施死了,先庄子而去。

庄子很难过。他当然不是难过于人的死亡,毕竟妻子的死亡已经让他悟了,他已经超脱了人的生死。庄子是在感叹没有人能与他交谈了。他们以“道”而交,一方死了,另一方的“道”自然也就无人理解了。颇有种“子期死,而伯牙断琴”的知音之感。

但终究两人在思想上是不同的:

惜乎!惠施之才,骀荡而不得,逐万物而不反;是穷响以声,形与影竞走也,悲夫!(《庄子·天下篇》)

据民国时的学者考证,《天下篇》是战国晚期“庄学”后人增添的。但从中这段也能看出,庄子既悲惠施之死,也批判他的学说。可见当时学人很清楚庄子与惠施的友情。

一生之友谊能有几人乎?战国时战乱如此,当今之物欲何尝不如此?

有笔者【西延】判词为证:

生死由之两微茫,鲦鱼快然涸辙殇;

莫为鸱鸮营营计,迷梦彩蝶双双行。

本文来源:http://www.fsgl168.com/lishi/111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