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明钦州历史

| 点击:

【www.fsgl168.com--历史】

明初,钦州辖中和坊、城东厢、新立乡、永乐乡、宁越乡、遵化乡(后废,内有时罗、如昔、贴浪三都),合计八里。

初登皇位的朱元璋过于自信,在未能对西南边境一带羁縻地区进行有效掌控的情况下,便对各峒收印罢官,有“改土归流”的意味,剥夺了峒长的许多特权。虽然象征性地保留峒长的世袭地位,但是,其权利实质与从前判若云泥,峒民赋税也有所提高,引发了各峒长的不满,埋下了分裂的隐患。

洪武五年(1372年),明廷在如昔峒设如昔巡检司,驻思勒村,管摄时罗、如昔、贴浪三都;流官的到来,无疑触动了各峒长的利益蛋糕。

洪武八年(1375年),安远县省入钦州。

建文二年(1400年),正常向明朝纳贡近百年的越南陈朝被黎季牦(即位后恢复胡姓)篡位,建立胡朝。陈朝遗臣陈添平来到明廷,控诉胡季牦父子,要求明廷出兵恢复陈朝。

永乐四年(1406年)七月,明朝大军南下,次年平定安南,设置交趾布政司等官署,交趾进入了短暂的属明时期。

永乐七年(1409年),交趾“万宁贼入寇,诸砦、巡司为其所袭,濒海居民颇遭劫掠。”时罗峒长因防堵不力被革。调由世守钦宣兼界时休峒的禤纯旺后裔禤贵成移守时罗,“将时休峒归并时罗”,即在编户管理上,归并于时罗都,峒民仍由禤姓峒长世袭管理,其峒长世守兼界之职,则由管界巡检司(疑宋代设置)取而代之,时休峒地归于有司。至于时罗峒长一职,疑似由禤、黄二姓轮值。

永乐十四年(1416年),交趾总兵官英国公张辅建言,称自钦州天涯驿经涌沦、佛陶等地经万宁县行抵安南之路宜设水马驿传,以便公文往来。一同设置的,应该还有佛陶巡检司(疑似位于今防城区江山乡江山村附近)。

宣德二年(1427年),由于明军入交攻剿黎利遭受失败,最终放弃了交趾布政司(也就是现在的越南北部),越南黎朝随即建立。

黎朝的强势,被一个人看在眼里,这个人就是率领峒丁轮守丫葛关的澌凛峒峒长黄金广。他认为这是实现“缺望”的一个机会,即选择一个强势的朝廷或许可以恢复原有峒长特权(指长官司世职)以及较少赋税的羁縻状态。

不久,金广便率本峒及古森、博是(亦称葛源,后称丫葛、河洲)、鉴山(后称罗浮)四峒以及如昔峒部分地方(即后称之思勒峒)之民叛附黎朝。果然,黄金广如愿以偿,黎朝将叛附之古森、澌凛峒地设新安州(后并入万宁),丫葛、罗浮及部分如昔峒地(自那梭隘以南,今思勒村周边一带)归入万宁县(后改为州),并迁州治于思勒村,设千户筑炮台扼守那梭隘(今炮台村附近),企图隔断边关四峒与内地的联系。

黄金广及其他几位依附的峒长分别被封为经略使、经略、同知、佥事等官,仍世统其地,其“缺望”似乎得到了满足。

对于黄金广的叛附之举,明廷一时竟无可奈何。地方官员只得将如昔都仅剩之如昔峒余地(今防城区那梭镇、华石镇)、贴浪都余地(即贴浪峒地)之峒民凑编为贴浪都,编户不及十甲,仅以绝甲充数。此时,如昔都消失了,如昔峒仅辖余地那梭及滑石(华石)二村,如昔峒长驻地也从思勒村移驻到那梭,户不及一甲。如昔司署迁置于今大直镇。宣德五年(1430年),再废佛淘巡检司。

安南以叛附的如昔峒地置金勒峒(至嘉靖二十二年归还大明后改为思勒峒)。

此时,七峒仅剩下贴浪、时罗二峒以及残缺的如昔峒。

天顺六年(1462年),由于宁越乡因寇贼劫掠、人民亡散,地方官员将其地民分编,入中和坊、城东厢。同时,由于新立、永乐二乡民户大增,又进行分割编户管理。

嘉靖十五年,安南甚至将永安州署迁至佛淘巡检司故址。

嘉靖十八年(1539年),钦州辖中和坊、城东厢、新立一图、新立二图、永乐一图、永乐二图、永乐三图以及时罗、贴浪二都,合九里。

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安南莫登庸请归叛附之地。此时七峒之地已成八峒:博是峒、鉴山峒、思勒峒、贴浪峒、时罗峒、澌廪峒、如昔峒、古森峒。明王朝吸取了教训,对归附之峒以近乎羁縻的方式进行管理,仅象征性的缴纳极少的赋税。

隆庆五年(1571年),广西上思州人赵元壁,教唆澌凛峒民袭杀该峒峒长,随即占据澌凛、博是、古森、鉴山四峒。知州李时英得知此事,率兵前来平乱,擒杀赵元壁。不过,令人诧异的是,李时英似乎默许元壁之子良臣仍统其地,并训练精兵六百余人,因其声称愿为朝廷捍卫边境。

万历二十年(1592年),知州董廷钦招抚良臣。

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交趾郑松犯边,良臣与战,大败之,献俘两院。给以冠带,然良臣暴酷,不能得众,既死,土酋黄锡诱交人皆背等率众攻峒,掳良臣妻子,知州王世守请兵诛锡等,四峒始定。”有鉴于四峒之乱象,地方官员决定趁机对其进行改土归流,建议以“哨官防守其地,不复任峒长云。”但在均瑶赋税方面,仍沿旧制。

明朝灭亡以后,清廷对钦州治理仍沿明制(本书仅限于咸丰年以前),随着迁入人口的增加,钦州的编户规模不断扩大。据道光七年编《廉州府志》载,合浦编户三十一里,灵山编户二十二里,钦州编户九里,编户丁口甚至不及灵山县之半数。道光十四年,钦州编户已达二十七里。出人意料的是,占据钦州半壁江山的西南一带仅编户二里:时罗都、贴浪都。叛附之地(澌凛、古森、博是、鉴山、思勒等五峒)的百姓仍享有羁縻地位相应的低赋税,钦州州判驻扎思勒村(原驻东兴街,乾隆二十年移驻于此)对五峒进行专门管理。

令人可笑的是,明、清官员对五峒的管理并未上心,甚至觉得这些地方收回毫无益处!因为其地“峝民每丁岁征银贰钱五分而已”。

就行政管理方面来看,明清时期对县以下不设行政区,只是分片派驻佐杂类官员,结合营汛、里甲编户的方式对人民进行管理。这样的管理模式数百年来基本没有大的变化,一直延续到清后期。

经过对钦州峒的历史做了一个简单的梳理后,接下来有必要对钦州佐杂官具体管辖的区域及各峒的边界问题进行研究,以便弄清楚在道光年间小峰墟的归属,进而对刘永福出生地做出明确无误的描述。

可以看出,各峒间的界山较为明确,受制于当时的交通条件,这种天然形成的界线往往成为佐官的管理区域的界线。虽然在地图上小峰距离古森峒界直线距离不到十公里,高耸的分水岭无疑是分割两地的 “界墙”。据《道光钦州志》载,从小峰向西一条前往古森峒山道上有殿六隘,还是属于“贴浪峒所管”。由此可见,小峰与古森峒显然并无隶属关系,而是隶属贴浪峒。对此,《广东历代方志集成廉州府部(一二)[民国]防城县志初稿》所载之“贴浪峒小峰圩”便是佐证。 因此,认为小峰属于古森峒,是非常牵强的,缺乏严谨的考证。

此外,由图可见,七峒其实是由十万大山南下的连绵山脉分割而成的自然地理区域,其中古森、澌凛、河洲、罗浮四峒皆是背有群山环抱,前有北仑大河阻隔,易守难攻,既独立成区又相互连成一个整体。如昔峒则三面群山环抱,界连时罗峒地,只在思勒村与那梭之间,留有一条可通边关四峒及交趾的道路,思勒是维系边关四峒的重要纽带。

显然,从治安及编户管理(黄册)的角度来看,在道光年间,小峰墟属于钦州如昔巡检司贴浪都贴浪峒。如昔巡检司是属于治安管理的一个名称,其辖境范围编户有永乐一图、二图以及贴浪都(贴浪峒、古森峒、澌凛峒,但就丁银方面来说,仅贴浪峒与一、二图相同,古森、澌凛二峒按羁縻地位缴交)。

(郑重声明:《刘永福正传》中有关《刘永福历史草》中不规范之地名、人名的考证多为史学首次,与之相关的越南地名及线路乃至部分绘图、照片均属史学唯一,如有引用,请注明出处及考证人:钦州文哥。)

本文来源:http://www.fsgl168.com/lishi/99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