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历史课堂教学设计理念、方法与案例分析

| 点击:

【www.fsgl168.com--历史】

课程《中学历史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的资料

主讲:陈光裕教授

历史课堂教学设计理念、方法与案例分析

一、对传统历史课备课及教案的反思

1、“教案模式”的基本特征:

核心——教师如何处理教材、怎样展示教师的教学技巧等。

几种中学历史教学法专着教师“备课”部分的内容分析:

【案例一】

茅蔚然《中学历史教学法》——“编写课时教学计划”:

首要的关键是备课,备课的核心在于科学地处理教材。基本做法:

第一,系统地钻研教学大纲和教科书;

第二,了解和掌握学生的知识水平。

课时教学计划的程序和结构:

教学目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课堂类型、教学提纲、直观教具、小结巩固、布置习题或思考题等。

【案例二】

陈毓秀《怎样教好历史课》一书,两个专题涉及备课与教案问题。

在《以教材为依据,备好历史课》专题中,提出几个备课的要领:

一是通读教材,熟悉教材;

二是钻研教材,吃透教材;

三是以教材为依据,充实讲课内容;

四是以教材为依据,突出历史课特点。

“吃透教材”的含义:

弄清楚教科书上全部基础知识;

挖一挖教材背后的历史内容;

找一找教材深处的内在联系。

【案例三】

张保华《中学历史教学研究》,有“中学历史备课与教案”一章。

钻研大纲;

熟悉教材(包括拟定教学目标,确定重点、难点、疑点,增减材料,研究教材层次等);

精心设计(包括设计教学方法、教学用具、教学板书、教学程序等)。

张保华认为一份完整的教案,包括12项内容:

(1)授课时间和班级;

(2)授课题目;

(3)教学类型及课时安排;

(4)教学目标;

(5)教学重点、难点和疑点;

(6)教学方法;

(7)教具准备;

(8)教学过程(含导课、叙述、讲解、板书、提问、演示、巩固、结课等环节);

(9)板书设计;

(10)教学总结;

(11)作业布置;

(12)教学后记。

课前教师须认真熟悉教案,上课时“把熟记在心中的教案,讲给学生听,这样就能使自己的授课变得通达流畅、生动有趣和富有实效性”。

2、“教案模式”的源头和理念实质:

源头:凯洛夫的教育学,其课堂教学论基本特点以教材和教师为核心,复习学过的知识,讲授新的知识,布置作业都是围绕教材展开。

以这种教育思想形成的一套固定的教案模式在我国流行了几十年。

理念逻辑:

原教学大纲是教学法规,统一教材是大纲唯一解读文本,教师只有按照教材教,才能保证教学大纲的执行,才能保证教育方针的贯彻;学校管理者督促教师教学的方法之一是检查教案;教案是执行和落实教学大纲、也是规范“教教材”的具体手段。

实质:“教教材”,以教材为中心、以教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

标准的教案是在研究教材的基础上产生的。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板书设计,教学用具、布置作业,甚至教师要说的关键语,一一都要写进教案。

旧的模式中,“研究教材”是最重要的基本功和要求。

“研究教材”——理解教材,即“吃透教材”。吃透了教材就能贯彻和落实教学大纲。因此,教师成为教学大纲和教材的执行者。

传统“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之制定:

传统教案中,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制定,教学内容由教材提供,教师研究教材后制定教学目标,并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影响:经过几轮教学后,教案基本不再变动,备课成为重复性的、熟练工式的劳动。

这样的备课和教案——“预设”都是以教材为基础、以教师的学识和经验为判断,并据此为标准指令学生按部就班地学习 。

◎传统教案中的板书设计:

正板书通常依据教材的子目设计,副板书是对相关知识点的注释。

典型的课堂教学,正副板书须清楚分明,是评价教学的一个标准。

板书依据教材、教材源自大纲。板书之意义是提供学生笔记的提纲,以使学生按照教材和教师教学思路学习。

——实质体现以教材为基点、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目标的教学观念。

结论:

传统的教案是为了保证教师成为课程的执行者而设计的,是与教学大纲、统一教材配套的方式,是旧教育体制下对教师教学的具体要求。

规范性的教案限制了教师的创造力。

完全使用传统意义的教案会,将导致新课程教学的“穿新鞋、走老路”。

新课程以课程标准取代教学大纲,其配套措施应当提倡现代教学设计。

长期以来来,老师们习惯并接受了这样的教学思路,从备课环节步骤到教案书写,都趋于“规范化”、“标准化”和“格式化”。

传统教案的某种精华(严谨治学周密思考等),仍需要继承和弘扬——详尽的教案,对于新教师或欠胜任的教师来说,也是必要的。

就一般意义而言,传统的历史教案,从编写思想,准备步骤到呈现方式,许多方面都与新世纪课程改革的理念不甚吻合,需要我们反思和再设计。

教案与教学设计的比较(1)

教案与教学设计的比较(2)

◎传统历史课的备课和教案与新课程理念差异之处:

第一,文本生成顺序:

传统强调精心备课预设教案,文本课前到位,如同一副已经完工的图画,留给学生的只能是欣赏;

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学文本事先无法完全预设,而应是在动态中生成的。

第二,关注的重点:

传统备课与教案视线主要集中在教师身上,主要考虑教师怎么教着方便顺畅、如何施展授业技巧;

而新课程理念认为,备课与教案的关注点主要应瞄准学生的学习活动上。

第三,文本的使用:

传统认为写出教案后,上课就是贯彻既定的教案;

新课程理念认为,上课时应该根据课堂情境适时地、不断地进行调整,(教学文本的完成不是在课前,而是在课后)。

第四,备课成果特征:

传统认为备课的成果应是、也只能是物化的、书面的——即文本教案;

新课程理念认为,既可以是书面的文本,也可以是头脑中的思路(尤其是课堂教学中生成性的思路)等。

二、海外中学历史课备课与教案

(一)美国的中学历史课时计划与实例

美国学者加里·D ·鲍里奇认为,在实际制定课时计划(教案)时,必须考虑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

(1)确定从何处入手:

是指每一课的备课与上课,要研究和掌握学生已经达到的行为水平。

在一节课内,教师要关注学生从知识发展到理解,甚至到应用活动的水平,使教学从一个行为水平进展到另一个更高的行为水平。

在每个新的复杂性水平之前,教师都要问一个问题,“我是否提供了全部的与当前任务相关的先前知识”,只有能够肯定地回答时,才能在学生当前的理解水平上进行教学。

(2)为学习者的多样性做好准备:

是指每一节课不管授课的起点是什么水平,总有一些学生在此水平之上,一些学生在此水平之下。因此,教师要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能力分组,根据水平的差异布置不同的练习;组成学习中心,包含媒体、补充资源、演示材料和练习等,学生可以个性化地学习该课内容;教学游戏和模拟;等等。

【案例4】《美国历史》课时计划

单元标题:美国历史(重建前后的早期开端)

课时标题:国内战争的原因——课时2.3

1、吸引注意  在幻灯片上展示下列系列战争:

法国和印度战争,1754—1769年;

革命战争,1775—1781年;

国内战争,1861—1865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1941—1945年;

朝鲜战争,1950—1953年;

越南战争,1965—1975年。

2.告知学习者目标

期待学生知道国内战争的原因,并说明这些原因至少也能应用在幻灯片列出的其他战争中的一个。

3.激发学生回忆前提学习内容

简单回忆以前讲到的法国和印度的战争以及革命战争的原因。

4.呈现刺激材料

(1)概括导致国内战争的重大事件:局部主义的出现,劳动力密集型经济以及缺少分工。

(2)界定国内战争中的重要人物以及他们的角色:林肯、戴维斯和格朗特等。

(3)叙述战争的四个一般原因,并解释哪一个与国内战争的联系最密切:经济(利益),政治(控制),社会(影响)以及军事(保护)。

5.引发期待行为

全班界定出的四个原因中,哪一个与引发国内战争的重大事件关系最密切。

6.提供反馈

让学生回答,并指出答案的合理性。

7.评估行为

布置作业:写一篇一页篇幅的文章,从幻灯片所列的战争中选一个进行评估导致这场战争的四个原因各占有怎样的相对重要性。

简析:

从实例看出,美国的中学历史课时计划与我们传统的教案在步骤设计方面基本一致,都从吸引学生注意、复习导人新课开始,最后也有反馈、作业等环节。

不同:美国的教案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围绕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而且书写比较简洁,不像我们的教案以教师为主、不大注重学生的思考、过于详备、“洋洋洒洒”,动辄数千字。

(二)台湾地区中学历史课教案设计

【案例5】

高中历史《三国鼎立》教学设计与演示(清华大学张元教授)

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关于备课的想法”和“资料选录”五部分。

前四项供教师参考,“资料选录”课前印成讲义,上课发给学生,共同讨论。

一、教学目标

包括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情意教育三方面,只有寥寥数行,写得不复杂(略)。

二、教学方法

1.问题讨论法:将教材内容设计成一系列问题,在课堂教学时与学生进行讨论。

2.资料阅读讨论法:选择适合学生阅读的资料,制成讲义,随问题的提出即刻阅读行讨论。

三、教学内容

本课程分为五个部分,每一部分设计若干问题。

1.汉末中原大乱与乱局的结束

问题一:汉末大乱是怎样一幅景象?

问题二:大动乱时期人们会有怎样的想法?

问题三:统有中原,结束乱局的,何以是曹操而不是袁绍?

问题四:汝、颖士人还为曹操规划哪些重要的策略?曹操能够结束乱局还有哪些重要的步骤?

问题五:曹操有结束汉末中原乱局之大功,他何以不代汉自立?他在历史上的地位如何?应给予怎样的评价?

2.曹魏历史发展的主要趋势

问题一:曹操死,曹丕即位为魏王,何以即篡汉自立?

问题二:曹魏政局是否安定?影响如何?

3.刘备、孙权联合与赤壁之战

问题一:赤壁战前,刘备与孙权对世局的主要看法是怎样的?

问题二:曹操亲率八十万大军,何以兵败赤壁、仓皇北走?

4.诸葛亮任蜀汉丞相,治理四川

问题一:诸葛亮治蜀,面对的主要难题是什么?

问题二:诸葛亮为何屡次北伐?

问题三:诸葛亮是怎样一个人?我们应予怎样的评价?

5.孙权在江东的发展

问题一:孙权在江东所遇到的最大问题是什么?如何解决?

问题二:吴国的建立对南方开发取得怎样的成果?

四、关于备课的几点想法(节选)

1.尽量勾勒出历史的图像,尽量体会、感受历史的情境。

2.不要只讲给学生听,而是要把学生带到历史的情境里。

方法之一是不断地提出问题,即使学生不需要立即回答,也是让学生思考。

(学生上历史课,是来学习历史,他们是学主体,培养他们学习的能力是教师的职责。如果只是灌输具体的历史知识,不如建议他们去图书馆。)

3.问题会不会太深?阅读的资料会不会太难?备课之时,必须先想想。高中学生已经十五六岁,智力发展已经接近成人,稍微深一点的问题,或许还有刺激他们智力发展的作用。阅读资料引自史书,是否太深?上课之时可以讲解,只要篇幅不多,学生应该可以理解。

4.多读书是做好备课工作的必要条件。

五、资料选录(存目,具体内容略)

资料一:郭沫若的《谈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

资料二:钱穆的《史学导言》。   资料三:隆中对。

资料四:《资治通鉴》摘录。     资料五:《三国志》摘录。

六、实际教学的一些情况(摘要)

五十分钟的课进行得十分顺畅。

采用问题讨论为主的教学方法,你来我往,有问有答,无冷场,应该可以说是一次成功的课堂教学。

【案例6】

台北县瑞芳国中(初中)王晓云执教初中《社会》(历史篇)

“西亚古文明”教学设计与教学活动

一、教案设计:《西亚古文明》教案设计

二、学习单: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进行的一种书面活动。由教师先行拟定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若干问题,间或穿插辅助资料、图片,在教学过程中发给学生演练,借以强化教学效果,促进达成教学目标。

本课学习单:

《西亚居,大不易》学习单

如果你是西亚人……今天你在生活中最常担心的是什么?能支配你生活的主要有哪些人?社会上有哪些特别的职业?最自豪的是什么人的什么发明?介绍在生活中的使用情形(将以上线索串成一个故事,让故事发展下去!)

三、其他教学方法的活用

(一)眼到:

1.图片的呈现:(1)《两河流域位置图》;(2)《塔庙》;(3)《伊纳那女神像》和《玛度克神像》;(4)《国王一古迪亚像》、《苏美祭司像》;(5)《楔形文字图》;(6)《空中花园想象图》、《空中花园遗址图》;(7)《亚述战争图》和《战俘图》;(8)《汉摩拉比法典图》;(9)《战火下的伊拉克博物馆图》。

2.表格的制作:(1)《古西亚社会阶级图》;(2)《各民族的文化成就》。

3.千里“音”缘一线牵:(1)制作《西亚居,大不易》的Powerpoint;(2)播放日本NHK电视台录制的《四大古文明》(美索不达米亚篇)VCD,节录其中《乌尔城邦》部分。

(二)口到:

设计下列问题,请同学回答。

1.想想看,住在大河边的好处和坏处各是什么?

2.两河流域为何有那么多民族在此进出?

3.两河流域的很多建筑,为什么都是用泥土盖的?

(三)手到:

1.让学生事先去查资料,西亚地区七个民族各自的特色。

2.填写《西亚居,大不易》的学习单。

(四)脚到:

1.参观展览:

参观历史博物馆举办的“文明曙光美索不达米亚——罗浮宫两河流域珍藏展”。

2.角落学习:

由同学来布置会场,首先告知同学主题,本周是“美索不达米亚周”,班级分成七组,由各组依照西亚地区各民族的文化成就,各制作一张全开的海报,预期在一个星期后展出,张贴在学校的文化走廊,给同学三天时间去参观,参观完要写出200—300字的心得。

三、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历史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及分析

备课分析教学背景案例:

某教师在讲述清末历史上的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等一系列历史事件时,都涉及到李鸿章,学生认为他是卖国贼。

但在学习“近代化的起步”一章的洋务运动后,一些学生又认为他为中国近代化作出了很大贡献,不能全盘否定他。

因此,围绕李鸿章学生之间形成激烈讨论,产生了不同的观点和看法。

基于学生的疑惑、争论,教师让学生准备一次“如何评价李鸿章”的辩论课。

课前教师已经掌握了学生对李鸿章的初步评价,在充分的背景分析后,进行了课堂辩论。

2.教学内容与教学对象分析

教学内容是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载体。

传统备课也分析教内容,但仅仅关注教材分析,较少关注与学习教材内容有关系的认知和心理因素,以及教材对学生能力的要求;

分析学生

过去的备课与教案也有“学生分析”一栏,但多数限于泛泛而谈,停于形式。

实际上,分析学生是为了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难点,完成教学任务。

备课时应该认真考虑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制定教学方案。

案例:

张元教授应邀在初一年级上过“宋代理学与词”的一节课。

他在教学设计时考虑到,对初一学生讲宋代的理学,既不能简述理学的概念与各家学说的要旨,也不能选录资料制成讲义在堂讨论。因为这两种方法都超出学生的学习能力,无法取得教学效果。

初一学仍属喜欢听老师讲故事的年龄,他认为不妨从故事入手,先讲理学家的故事,根据故事作点发挥,谈点问题。但估计学生不会喜欢听理学家的故事。所以,他在讲张载变化气质的“气质”时,就以刚刚播出的电视节目“超级星期天”中访问的某公众人物为例,问学生:“她说她不喜欢做什么事?”学生回答:“洗澡。”再问:“她说她最多几天不洗澡?”学生答:“三天。”三天不洗澡,一般人难以忍受,她却不以为意,多少反映了他的生活习惯比较懒惰,这是她的个性,也就是张载所说的“气质”,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些不太好的个性,都要努力去改变它.使它降到最低。

这个例子说明,备课时对所教内容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理解水平一定要作细致分析,并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

3.教学目标的确定与叙写

与传统的教案相比,教学设计中对于目标的理解和陈述有较大的变化。

主表现在:

一是目标的主体和维度不同:

传统的教案所体现的主体是教师,而教学设计以学生的学习目标为依据,主体是学生;传统的教案较多地关注知识教学,而教学设计在知识目标之外还须关注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二是目标的陈述功能有区别。

传统的教案关于目标的陈述往往比较简略,缺乏层次性,也缺少可操作性和可评价性,而现代教学设计则比较关注目标的可操作性,关注目标的具体、细化等。

教学目标设计中的问题:

案例:(略)

案例:“西欧的基督教文明”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与能力:①简述查理·马特改革,了解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特点;②说出丕平献土的故事,简述罗马教皇的形成和罗马教廷的地位;③讲述琅城起义的经过,了解西欧城市兴起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①比较西欧与中国封建制度及城市的异同,学习用比较的方法来认识历史问题;②阅读与基督教有关的书籍(如《红与黑》、《罗马教皇》等),加深对天主教会在西欧地位的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西欧基督教文明的学习和了解,认识其具有的不同于东方文明的鲜明特点,从而加深对世界文明发展多样性的认识。

4.教学方法选择

当今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如何选用、有机组合,值得思考。

传统课堂的教学方法,突出倾向问题:不重视学法以及缺少针对性;

对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教学方法缺乏研究。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教学不可能照搬已有的教学方法,但是,这种教学方法到底是什么样子,颇值得深入探索思考。

【案例7】

《(宋代)经济的发达》教学方法设计:

台湾建宏出版社《高中历史教师手册》,关于“(宋代)经济的发达”一节,设计教学方法除了“问题与讨论”外,还有“进入时光隧道”的主题活动。

活动方式有三个(略)

(二)教学设计的书写

1.书写内容

(1)教学设计说明:本教学设计的意图和整体思路;

(2)教学分析:包括教学内容和学情分析

(3)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态度、价值观;

(4)教学策略:包括教学方法选择,教学手段与媒体等;

(5)教学过程;

(6)教学反思。

2.书写说明

(1)书写形式。课堂教学设计的书写,常见有文本、表格两种形式,各有利弊。文本形式能充分地表达思想和具体内容,信息量较大,但在直观地反映教学结构诸要素之间关系方面较为逊色;而表格形式比较直观,但其容量受到限制。

(2)教学设计的书写不是一成不变的,可根据具体内容要求灵活呈现,不拘一格,写出个性,写出创意,写出不同风格。教学过程的设计可详可略,但对有些学习内容,如引用的资料、教学资源等方面则要详细。

教学目标的书写,应独立思考,不宜简单“克隆”、“复制”《教参》现成内容;目标应简洁明了,可操作性强,包括对象、行为、标准等要素。

(3)教学重点、难点要明确,但更重要的是考虑如何突出重点、化解难点(需作说明)。

(4)教学媒体的运用,须说明教学过程中使用哪些,特别是媒体的使用方法及预期的效果等。

(5)最后的教学反思,是必不可少的内容和环节。

3.书写示例

《新课程教学设计选编(八年级历史上册)》中《社会生活的变迁》一课的教学设计样式。(略)

本文来源:http://www.fsgl168.com/lishi/98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