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随园食单》是清代皇家菜谱?漫谈中华饮食文化得益于饮食和烹饪

| 点击:

【www.fsgl168.com--历史】

引言

中华饮食文化历史悠久,菜肴在烹饪中有许多流派,如清代便形成的鲁、川、粤、苏四大菜系,闽、浙、湘、徽逐渐出名,形成了中国着名的“八大菜系”。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我们熟知的那位“清朝网络达人”袁枚,不仅在诗作上颇有建树,其本身还是位资深的美食家,着作的《随园食单》更是述尽了乾隆时期江浙地区的饮食状况和烹饪技巧。

袁枚所着《随园食单》

《随园食单》共记载了326种南北菜肴饭点,系统地论述了中国烹饪技术和南北菜点,是一部研究传统菜点以及烹饪方法的指导性史籍。自从《随园食单》问世以来,这部着作被长期公认为厨者的经典。说白了《随园食单》是一本菜谱,人人都能跟着学会,除了做法,袁枚还将厨者标明。然而更有趣的是,袁枚本人并不会厨艺。

《随园食单·小菜单》中记载:“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

中华饮食文化不仅单指饮食,其中还囊括了文学艺术,人生境界,甚至还包含了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和儒家伦理道德等。故本文从中华饮食文化特点,中华饮食文化发展以及中华饮食观念,浅谈中华从古至今的饮食文化。以向读者展现一个更加全面的角度,去追寻中华美味的“前世今生”,更能去理解美食带来的意义——美食不止是五官上的享受,更是一种心理上的慰籍。

中华美食地图

一、 中华饮食文化特点——一一俱上心,事事求细作

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有一个传统的饮食文化,每个地区都有与众不同的饮食习惯和味觉偏好,这种精妙的技艺发展成了一种习俗,延伸成了一种文化,这使得无数“美食家”流连于世界的每个角落。作为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美味也在这里落地生根,引得无数人为之向往。中华文明不仅造就了繁多的艺术理念,在饮食上同样颇有建树。中华饮食文化在中华文明的影响下,种类多样且蕴藏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同诗词歌赋,美食也能作为“中国”的代表佳作。

孔子曾说过:“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精”渗透进了中华饮食的方方面面,尤其是中华饮食的文化特点。精致的制作过程,精美的菜肴,精准的食用时节等等,这些都反映出了先民对饮食乃至生活的精品意识。

中国八大菜系分布

中华饮食文化特点其一,风味多样。以“八大菜系”为主,中华饮食在风味上展现了“百家争鸣”的特点。所谓“南米北面”, “南甜北咸东酸西辣”,导致中华饮食文化风味多样的原因就是地理环境带来的影响。中国地大物博,气象万千,物产富饶,风俗民情繁多,长期以往,便在饮食文化上形成了不同的风味。例如巴蜀,早在三国时期出现的“铜鼎”,便是我们今天看到的“火锅”的前身,在中国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可见饮食风味出现之早。

《问刘十九》诗:“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中华饮食文化特点其二,四季有别。一年四季,按照季节来吃,这是中华饮食文化又一大特征。《礼记》中记载,“脍,春用葱,秋用芥;豚,春用韭,秋用蓼。”中国人讲究不先时而食,不过时而食,适时而食。厨者根据时令而具体对待某一种食材,一是为了充分合理地利用资源,二是为了身体健康的平衡,久而久之,依时令而食已经成了中国人的习惯使然。

中国时令美食

中华饮食文化特点其三,讲究美感。长期以来,饮食在理论上都仅仅被看作物质文化,局限于人的生理需求,和“美感”无关。中华饮食文化中,厨者十分注重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呈现美感的方式更不止局限于摆盘,这点可以延伸到厨者们“刀工”技艺。为了展现更生动的美食,光是刀工,便有切、片、削、剁、剞、劈、剔、拍、剜、旋、刮、食雕十二种,而其中以刀工为着的便是淮阳菜。淮扬菜有着“东南第一佳味,天下之至美”的赞誉,例如瓜雕、文思豆腐等菜肴,无一不体现着中华饮食的美感。

《礼记·中庸》中记载,“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者也。至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华饮食文化特点其三,食医结合。《礼记·中庸》里“中和”的理念不仅用于治国安民,也被运用进了饮食文化当中。中华饮食摒弃“咸过头,辣过头,酸过头”的食品,讲究味道平衡。自古以来便有“医食同源”的说法,除了味道鲜美外,中华饮食以食医结合为特点,享誉古今中外。

药膳

二、 中华饮食文化发展——上可安邦定国,下可拉拢人心

《管子》中记载,“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意思是百姓们丰衣足食,才能顾及到礼仪,重视荣誉和耻辱,可见饮食的地位之高。我国的饮食文化起源很早,最早可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燧人氏钻木取火后有了熟食,出现了炮、煲、焙炒等加工食物的方式;伏羲氏“结网罟以教佃渔,养牺牲以充庖厨”,神农氏开创了农作物生产,黄帝"蒸谷为饮,烹谷为粥"首次区别食物的做法,宿沙氏发明蒸盐技术。

《山家清供》中记载:“韭叶嫩者,用姜丝、酱油、滴醋拌食”。春秋时期,出现了“厨者”,辛、甘、酸、苦,甜五味也在此时出现。

清朝满汉全席

商周时期,我们熟知的酱油、酒、醋等多种调味料就在那时被发明。以酱油为例,历史上最早使用“酱油”二字是在宋朝,到了秦汉时期,饮食文化已经发展得较为成熟,这要归功于与西域的交流。此时的饮食种类繁多起来,还出现了植物油、豆腐等脍炙人口的食材。唐宋时期的繁荣造就了饮食文化的高峰,开始重视食品卫生和养身,随之也出现了很多专着和美食家。明清时期,中华饮食文化在发展方面逐渐成熟,饮食结构有了很大的变化,例如主食方面,满汉全席代表了清代饮食文化的巅峰。

京剧《沙家浜》中记载,“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来的都是客,全凭嘴一张。 相逢开口笑,过后莫思量。”由此可以见得,饮食已经慢慢变成一种联络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纽带,而不仅仅局限于生理需求。

除了饮食材料上有了不同,餐制也随之改变。进入农耕社会后,食物来源逐渐稳定,餐制也渐渐规律起来。我们常说“一日三餐”,但其实最原本的说法是“一日两餐”。最早的餐制出现在商朝,那时的人们将一天分为八个时段,且这八个时段并非等均分制,一个时段代表着一个作息活动。一天中,最长的时段叫做“夕”,也就是我们睡觉的时间,而人们一天用餐的规制则称为“大餐”,“小餐”,上午一餐,下午一餐。

唐朝盛世美食

到了西周,一天的时间被分为十二个时段,被称作“十二时辰计时法”。西周的餐制同样是一日两餐,分别在上午的“食时”和下午的“晡时”。直到唐朝,除开一日两餐外,在上下午中间加了一个“点心时间”,这就是午餐的雏形。到了宋朝,“点心时间”逐渐纳入餐制,变成了一日三餐,甚至还有一日四餐。一日进食多少餐,成为了一个家庭贫富的象征。等到了明朝,大部分人的餐制都变成了一日三餐。唐宋餐制的改变一方面展现了其繁华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也代表着人们渐渐开始注重生活习惯。“吃”于生活而言,地位逐渐升高。

三、 中华饮食文化观念——热爱美食,更热爱生活

中国人讲吃,不仅仅是为了填饱肚子,遵循一日三餐的规律,它往往还蕴藏着中国人对认识、认知的哲理。例如谁家新宴幼童临世,我们要吃“喜蛋”,蛋意味着新生;新婚燕尔,新人要吃红枣、花生、桂圆、莲子,象征着对爱情最美好的祝福;老人到了六十大寿要吃长寿面,寓意着福如东海,寿比南山。饮食借着“吃”,表达了一种超脱于物理现象的情,如同一种器皿,承载了人与人,人与情,人与食物之间的关系。

红楼梦中的美食

除了喻意,中华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由生理需求,生产和消费衍生出的文化现象。因此,各个时间段的饮食文化形态并非一成不变,而是根据当时的社会环境、经济生产、物质消费而决定。且历史上众多的文人墨客,对美食的热爱不亚于对学术的追求,例如苏东坡,汪曾祺,上文提到的袁枚,还有四大名着《红楼梦》中有关于饮食方面的描写等,这在人类发展史上是极其罕见的现象。直至今日,我们管工作为饭碗,开除为炒鱿鱼,嫉妒叫吃醋,“吃”渗透到了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当我们今天提到美食和文人墨客,大家最先想到的就是“东坡肉”。苏轼作为大文豪,一生创作了无数佳作,当年因“乌台诗案”而被贬黄州,创作出了《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与之同一时期产生的还有这道“东坡肉”。

《猪肉颂》中记载:“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每日早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东坡肉

当时的苏大诗人正处于事业低谷期,前途渺茫不说,甚至哪天又被抓起来兴师问罪,以为他会悲叹世事无常,谁曾想他却在研究美食。除了“东坡肉”,他的“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也引得无数人垂涎不已。

不仅仅是苏轼,梁秋实曾在《雅舍谈吃》中写下,“馋,则着重在食物的质,最需要满足的是品味。”,袁枚曾说过“活得要任性,吃得要讲究。”,孔子也曾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可以见得,从古至今上到文人墨客,下到普通百姓,“吃”都是生活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中国人喜欢吃,其实是一种对生活热爱的表现,"一旦得遂所愿,恣情享受,浑身通泰",有了美食,生活才有了人烟火气。与其说我们热爱美食,不如说我们热爱生活,所以才会对那万家灯火念念不忘。

中华美食

评价

从特质上来看,中华饮食文化以素食为主,重视药膳和养身,讲究“色、香、味”俱全,五味调和。而中华饮食文化又不仅是吃吃喝喝,它实际上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媒介,更是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寄托与向往。饮食之所以能超脱物理形式,是因为“饮德食和、万邦同乐”的哲学思想和因此出现具有民族特点的饮食方式,更是中华民族传统礼仪的承载。中华饮食文化中展现出了不同的文化品位,体现出多种使用价值,享誉世界。

从影响上来看,中华饮食文化直接影响到了日本、韩国、泰国、蒙古等国家,是东方美食文化中的璀璨明星,其中对日本的影响最为深远。稻谷是中华饮食文化的伊始,也是与日本联系的开端,而筷子,开启了日本对中华饮食文化的全面学习。与此同时,中华饮食文化还间接影响了欧美国家,例如茶叶、面食、调料品等。

上至王侯将相,下至贩夫走卒都有属于自己的饮食文化,阳春白雪是它,下里巴人还是它。在中国人看来,食物是生命之源,传统文化则是一个民族的脊梁,两者结合,往大了说,它彰显礼仪大国风范,往小了说,它尽显人与人的情谊。时至今日,中国的美食文化依旧在世界饮食文化中璀璨发辉。

参考文献:

《随园食单》

《问刘十九》

《礼记》

《雅舍谈吃》

《猪肉颂》

《管子》

《山家清供》

《沙家浜》

本文来源:http://www.fsgl168.com/lishi/248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