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溪山遗润 ——泰顺印石的刀笔情缘

| 点击:

【www.fsgl168.com--历史】

要说泰顺石的开发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几百年前的明清时期。当时本地人根据泰顺石的特性和功用称为“匣石”或“软石”,匠人们利用泰顺石易凿的特点,将其加工成磨刀石、脚盆、猪食槽、水缸等生活器皿,以及花瓶、笔筒、墨盒、墨床、香炉、印章等实用件和小型花鸟、山水作品,其圆雕、镂雕和透雕等雕刻技法初露端倪。然而,由于地处偏远,泰顺石尚未普遍得到开发利用。

清中后期,泰顺文人辈出,许多书画文士也以玩泰顺石为乐。潘鼎是温州市较早接触篆刻的文人。潘鼎,字彝长,罗阳东门人,生于清乾隆四十年(1775),一生从事书画创作,也经常涉及篆刻艺术。有一次,他又托友人从龟湖带来一批“软石”,从中选制出三枚印章,分别镌刻“松亭”“竹坡”“梅溪”。“竹坡”留作自用,“梅溪”、“松亭”分赠同县诗人董斿和曾璜。该事一时成为山城文坛的美谈。可惜潘鼎没有留下印谱专辑,只零星见于书画作品中。

清代文人专业从事篆刻艺术的当为曾璧搢。曾璧搢,子绅,号鹤峰,交洋人,生于清嘉庆二十年(1815)。璧搢秉性聪敏,弱冠时应童子试,以全县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被取入县学,师从史文宗。在县学期间,他将大量时间用于书法篆刻艺术,因此学业受到影响,最后仅得增广生的身份。其后,放弃科考,游学于温,寻师学艺。璧搢篆刻作品有“西泠八家”之意,刀法娴熟,古拙苍劲。可惜其师承、同门不详,其印章、砚铭和印谱散落民间,所幸温州书家前辈马公愚先生藏有他的一本印谱。翻开这本32开大小的《曾璧搢印谱》,一股淡淡的墨香氤氲开来。扉页右下书“泰顺曾璧搢”,边上方方正正钤上名章“公愚”,可以想见当年马公愚先生收藏此物欣喜之态。如今,这本印谱由马家后人马亦钊收藏,温州书法界亦多慕名欣赏。张如元先生说:“在当时,曾璧搢的篆刻水平在国内算是一流的。”

本文来源:http://www.fsgl168.com/lishi/245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