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桂平历史中的”乡里“行政区地理划分

| 点击:

【www.fsgl168.com--历史】

平时看些影视剧,总能听到一些台词:大家都是乡里乡亲的,如何如何......!

也时不时看到说某个恶霸,都用一个成语来讲述他的品行作为:横行乡里!

还有一种说法:邻里之间,和睦相处。

这里,都提到的乡里,邻里!这所说的“乡里”和现在日常生活中听到“乡里”的说法是有所区别的,此“乡里”非彼“乡里”了!

这里说的“乡里”,是要分开讲的,“乡”和“里”,这两字各指一级区域行政单位的名称,就如现在所说的省,市,县,镇,乡,村一样,只是“乡,里”这样的说法,在历史进程中,被取舍了,也就形成了现在只听闻“乡村”,不见闻“乡里”了。

从公元前214年秦始皇一统中国后,对于地域的行政级别,实行的是“郡县制”,这个郡县制按照正式的说法,那就是一长篇大论了。简单来说,秦朝时的郡县制,就是全国地域分郡,县,乡﹑亭,里等数级行政区域级别,按这看,“乡里乡亲”的说法,可以远溯可以到秦汉。

郡县制中,各级行政区域的规模大小,在历朝历代中,都没有一定的规则,就如现在全国三十四个省市中,每个省市的地域面积是不一样的,属下的市县镇乡村的数量,规模自然也就不一样了。古时的“乡里”,是比较低级的行政区域,是民户聚集之所,一里的户数多少不等,多则百余户,少仅十几户。也就等同于现在的“村”,“村落”,同样,数个“里”方为一“乡”。

郡县制度两千余年发展中,几有变迁,州,县,路,行省,布政司,都,图等等,各级行政区域名称,都在不同历史时期出现过。到了清代末年,郡县制的体现就是州,府,县,乡,里了,里以下还有几级——甲,村,堡,这其实都是郡县制度的在时代发展中的延伸!

以浔州府O鑫森淼焱壵所在的桂平为例,历史进入到清光绪年,那时桂平为县,属广西行省浔州府管辖,同时县城也是府城所在地,区域内以桂平县城为中心,分为东南西北四大区,辖二十一里(东三里,南八里,西七里,北三里),分别如下:

东三里:军陵里、吉大一里、吉大二里。

南八里:上秀里、中秀里、下秀里、上都里、中都里、下都里、罗秀一里、罗秀二里。

西七里:永和里、赵里、甫里、武平里、厚禄一里,厚禄二里、厚禄三里。

北三里:崇姜里、大宣一里、大宣二里。

里下设甲、村、堡。

此图少“甫里”

这些清末民初时期的行政区域划分,对于新一代桂平人来讲,是完全久远而陌生的,估计很多人都没听说过,又或能讲出一二的人多,认全的可就没几个人了。

在民国中期,对清代桂平的四区二十一里行政区又重新划分,全县划为7个区、74个乡、5个镇,同时保留“乡”名,实行“乡镇”制,取消“里”名这一说法。

到了解放后,从1950至2005年这55年间行政区划撤并变动频繁,多达20余次,直最后才改成现在的21镇5乡,相信中间这段历史,在各种文献资料都有详细的表述与说明,网上也很易搜索到相关资料,浔州府O鑫森淼焱壵在这里就不一一复述了。

桂平现行的行政区域划分为21镇5乡,习惯上也是以桂平县城为中心,按方位分东南西北四区,这些划分都是在历史进程中,区域沿革延续而来。但清代的四区二十一里如何对应现民国时期的7区74乡5镇,以及现今的21镇5乡,却鲜见说明,从行政区的名称对照来看,差别很大,没有什么关联,如“大吉一里,上都里”这些地名已经取消,对现在地名无法简单明了的区分,对号入座,以致于很多桂平人在阅读了解那段时期的历史资料时,都带有疑问与不解。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时,有过这样的事情,两岸刚开始通信时,海峡那边的老兵邮回来的寻亲信件,使用的基本都是解放以前的地名称谓,甚至用到清末的区域地名,由于解放后桂平行政地名变更频繁的原因,一度使寻亲之事,一波三折。这也是行政地名变更过程中带来的一些不便因素。

清末桂平的四区二十一里的说法,主要记录在民国初年由程大璋编纂的《桂平县志》里,在程大璋编书那会,桂平各行政区域就是这些二十一里的清末旧称谓,他对各里管辖范围,村庄数量,名称的表述,十分详尽,现今桂平范围内很多村名都符合这本《桂平县志》的介绍

只是书中的XX里(里名),城XX向(方位),距XX里(距离)这些说明,比较难对而已。如以介绍他自己的藉属为例,“程大璋,军陵里官河村人”。这军陵里,对照现在是桂平的什么地方呢?这就得一番好查了。

东三里:军陵里、吉大一里、吉大二里。

军陵里,即现在的寻旺范围,

寻旺,位于县城以东,民国中后期称寻旺乡,解放后为第四区、寻旺区、先锋公社、寻旺公社,1984年复称寻旺乡,辖12 个村公所,111个自然村。

吉大一里,即现在的木乐,马皮,社坡范围,

木乐镇,位于县城以东,民国中后期为东区木乐乡, 解放后为第一区、 木乐区、木乐公社,1984年改称木乐镇。辖12个村公所,154个自然村。自古就是桂平东部重要门户,明、清两代设有木乐巡检司治所。

马皮乡,位于县城东北。民国中后期为东区马皮乡,解放后属第二区、石咀 区、石咀公社、石咀镇,1987年从石咀镇分出置马皮乡。辖8个村公所,94个自然村。

社坡乡,位于县城以东。民国中后期属东区为社坡乡,解放后为第四区、社 坡乡、社坡公社,1984年改称社坡乡。辖14个村公所,197个自然村。

吉大二里,即现在的石咀,木圭乡范围,

木圭乡,位于县城东北,民国中后期属东区,解放后属第一区、木乐区、木乐公社,1969年从木乐公社分出置木圭公社,1984年改称木圭乡。辖 13个村公所, 135个自然村。

石咀镇,位于县城东北,民国中后期为石咀乡,解放后为第二区、 石咀区、石咀公社,1984年改称石咀镇。辖12个村(街)公所,193个自然村。

南八里:上秀里、中秀里、下秀里、上都里、中都里、下都里、罗秀一里、罗秀二里。

上秀里,即现在下湾乡范围,

下湾乡,位于县城以南,民国中后期为南区下湾乡,解放后为第 七区下湾乡、下湾公社,1984年改为下湾乡。辖15个村公所,160个自然村。

中秀里,即现在社步乡范围,与永和里相邻

社步乡,位于县城东南。清末民初属中秀里、永和里,民国中后期为南区社步乡,解放后为第七 区、 社步区、社步公社,1984年改称社步乡。辖15个村公所,120个自然村。

下秀里,即现在的油麻,理端范围,

油麻乡,位于县城东南,民国中后期属东区为油麻 乡,解放后为第三区、油麻区、油麻公社,1984年改称油麻乡。1987年分置理端乡后,辖18 个村公所, 244个自然村。

理端乡,位于县城以东,民国中后期属东 区油麻乡,解放后属第三区、油麻区、油麻公社、油麻乡,1987年从油麻乡分出置理端乡。 辖6个村公所,94个自然村。

上都里,即现在大洋,大湾范围,

大洋乡,位于县城西南,民国中后期属乐洋 区、 南区,解放后为第九区、大洋区、大洋公社,1984年改称大洋乡。辖15个村公所,172 个自然村。

大湾乡,位于县城西南,民国中后期为 乐洋区、南区之大湾乡,解放初分属大洋区、白沙区,后为大湾公社,1984年改称大湾乡。 辖17个村公所,134个自然村。

中都里,即现在罗播,木根范围,

罗播,位于县城以南。清末民初属中都里,民国中后期为乐洋区罗播乡,解放后为第八区、罗 播区、罗播公社,1984年改称罗播乡。1987年分置木根乡后,辖11个村公所,122个自然村。

木根乡,位于县城以南。清末民初属中都里,民国中后期为乐洋区木根乡,解放后属第八区、罗 播区、 罗播公社、罗播乡,1987年从罗播乡分出置木根乡。辖17个村公所,160个自然村。

下都里,即现在麻垌镇范围,

麻垌镇,位于县城东南,民国中后期为南区麻垌乡, 解放后为第六区、 麻垌区、麻垌公社,1984年改置麻垌镇。辖27个村公所,278个自然村。

罗秀一里,即现在中沙,中和范围,

中沙乡,位于县城以南,民国中后期属绣州区、南区为南石乡,解放后属第八区、罗播区,1958年从罗播分出置沙坡公社,1982年改称中沙公社,1984年改为中沙乡。1987年分置中和乡后,辖10个村公所,115 个自然村。

中和乡,位于县城以南,清末民初属秀一里中团堡,民国中后期为绣州区、南区之 中和乡,解放后属第八区、罗播区、沙坡公社、中沙乡,1987年从中沙乡分出置中和乡。辖 12个村公所,188个自然村。

罗秀二里,即现在罗秀范围,

罗秀乡,位于县城东南,民国中后期属 绣州区、麻垌区,解放后为第五区、罗秀区、罗秀公社,1984年改称罗秀乡。辖21个村公所, 332个自然村。

西七里:永和里、赵里、甫里、武平里、厚禄一里,厚禄二里、厚禄三里。

永和里,即现在西山乡范围,

西山乡,位于县城以西,着名风景名胜区西山之麓。清末民初属永和里,民国中后期属思陵区、西区,解放后为第十一区、西山乡、附城公社、西山公社,1984年改称西山乡。辖13个村公 所,149个自然村。其境域跨越黔、郁二江。

赵里,即现在蒙圩镇范围,

蒙圩,位于县城以西。民国中后期为西区蒙圩乡,解放后为第十一区、蒙圩 区、蒙圩公社,1984年改置蒙圩镇。辖16个村(街) 公所,136个自然村。

甫里,在现在石龙范围,

武平里,也现在石龙乡范围,

石龙镇,位于县城以西,民国中后期为西区武平乡, 解放后为第十二区、石龙区、石龙公社,1984年改称石龙乡。辖20个村公所,202个自然村。

厚禄一里,厚禄二里,厚禄三里,其实都是相邻很近的一个区域内,即现在白沙,厚禄范围,

白沙镇,位于县城西南,民国中后期属西区,解放后为第十区、 白沙区、白沙公社,1984年改称白沙镇。1987年分置厚禄乡后,辖14个村公所,124 个自然村。

厚禄乡,位于县城西南。民国中后期属西区白沙乡,解放后属第十区、白沙区、 白沙公社、白沙镇,1987年从白沙镇分出置厚禄乡。辖8个村公所,76个自然村。

北三里:崇姜里、大宣一里、大宣二里。

崇姜里,即南木乡范围,

南木,位于县城以北,民国中后期为北区南木乡,解放 后为第十三区、 南渌区、南渌公社,1984年改称南木乡。辖20个村公所,203个自然村。

大宣一里,即现在江口镇,思宜乡的一部分

江口镇,位于县城东北,民国中后期属金田区、北区,解放后为第十四区、江口区、江口公社,1984年改称江口镇,1987年 分置思宜乡后,辖2个街委会、20个村公所、178个自然村。江口在古时是桂东南商业最为繁盛的三大集镇之一!民间有“一戎(苍梧戎圩)、二乌(平南大安)、三江口”的说法历史很是了得。

思宜乡,位于县城东北,东临浔江。清末民初分属宣一里、崇姜里,民国中后期属北区江口乡,解放后属第十三区、 十四区、南渌公社、江口公社、南木乡、江口镇,1987年从江口镇划出5 个村、 从南木乡划出3个村另置思宜乡。 辖8个村公所,64个自然村。

大宣二里,即现在金田,紫荆,垌心范围

金田镇,位于县城以北,民国中 后期属金田区、北区,解放后为第十五区、大宣区、金田公社,1984年改称金田镇。1987年 分置垌心乡后, 辖18个村 (街) 公所,140个自然村。太平天国的历史就是从这里开始!

垌心乡,位于县城以北,民国中后期属大宣乡,解放后属第十五区、金田区、金田公社、金田镇,1987年从金田镇分出置垌心乡。 辖7个村公所, 83个自然村。

紫荆乡,位于县城西北,民国中后期分属金田区、瑶山区,解放后为第十六区、紫荆区、紫荆公社,1984年改称紫荆乡。辖15个村公所,138个自然村。三江圩边就是天下闻名的明代大藤峡瑶民起义的中心之地。

对于这些地名历史沿革,不知桂平的乡亲,能不能找到一些过去的故事呢?

这里是桂平,如果你喜欢,可以关注我,我是浔州府O鑫森淼焱壵。

谢谢阅读关注!

本文来源:http://www.fsgl168.com/lishi/243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