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爱的教育论文

| 点击:

【www.fsgl168.com--教育】

  爱是人类的永恒话题,是人类最基本的情感,而在教育中,爱更是教育的灵魂和生命。下文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爱的教育论文的范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爱的教育论文篇1

  浅谈践行爱的教育

  【摘要】在中学教育中,班主任是全班学生的统帅与灵魂,是班级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纽带。长期的班主任工作实践表明,在日常教学和管理中,践行爱的教育,通过爱的目光,微笑,言语,行动等形式来教育和影响学生,是搞好班主任工作进而帮助学生全面进步和健康成长的法宝。

  【关键词】爱的教育 学生 班主任工作 法宝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价值追求和责任所在,搞好学生的管理,更是班主任工作的目标。实践表明,搞好班主任工作,最核心的法宝是将教师的爱融入班级并奉献给学生。树立关爱学生、献身教育的教师职业价值观,将爱的阳光普照到每个学生,这是搞好班主任工作的内在要求。通过深化对爱的理解和传播途径,用爱的目光、微笑、言语和行动走进学生的心灵,这是搞好班主任工作的基本要求与途径。

  1、爱的目光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美国传播学家艾伯特梅拉比安曾提出一个公式:“人感情的全部表达=7%的言语+38%的声调+55%的眼神”。可见,爱的目光,往往胜过语言,而眼神更是无声语言中最有表达力的工具。班主任与学生打交道,眼睛是最基本最直接最重要的交流工具,所以,作为班主任要善于运用眼睛尤其是眼神来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在学生取得好的成绩或其他进步时,班主任要用一种兴奋、喜悦、赞扬和鼓励的眼神注视学生;在学生犯错误时,则要善于用一种歉意、悔过、关心的眼神注视之。作为班主任,针对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各种表现,是用严肃、冷漠、鄙视还是用鼓励、慈爱、宽容的眼光或眼神来看待学生,其结果大相径庭。因此,班主任要学会并善于使用爱的目光和眼神来正面引导学生,尽量少使用消极的眼神来审视学生。可见,班主任的目光对学生非常重要,使用这种爱的目光比使用训斥、呵斥的目光更有效,学生在这种目光的注视下成长,会感到无比的温暖和快乐,人格心理也更加健全。

  2、爱的微笑

  古人云:相由心生。一个班级也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因此,作为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要时常保持笑容,而且这种笑容会发挥良好的作用。“忧者见之忧,喜者见之喜”,如果班主任在教学管理工作中板着面孔或者一味的发脾气,时常一副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样子,不但不能增添班主任的威严,相反还会增加学生的各种压力,拉大师生之间的距离,有损教师的形象与威信,久而久之,这种情绪会感染全班,极不利于班级集体健康快乐、积极向上风气的形成和保持,最终不利于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因此,班主任在日常的教学管理过程中应该时常保持微笑,给学生一种宽松的师生交往氛围,令学生感到班主任的可亲、可敬和可信,让学生如沐春风。实践表明,班主任得体的微笑是腼腆和自卑学生的兴奋剂,使他们得到更多的鼓励,敢于表达自己;班主任的微笑是外向自信学生的镇静剂,使他们得到及时提醒,意识到自己的言行举止需要适当的控制。一切困难都在微笑中化解,微笑创造了一个活跃、快乐与祥和的班级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增长了知识和才干。班主任,不仅仅是满足对学生的传道授业解惑与管理,同时还是学生微笑的典范与源泉,是快乐的制造者与传播者。微笑的魅力是无穷的,通过微笑面对学生,班主任收获的是更多的微笑、快乐与成果。

  3、爱的言语

  《增广贤文》曰:“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可见,不同的言语交流,给人的感受会有巨大的差别。在班主任工作中,使用言语进行师生间的沟通和交流,是最重要的方式之一。现代教学理念认为,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建立在平等、尊重、互信基础上的彼此接受、沟通、激励和共同提高的关系。在日常的教学管理过程中,班主任要形成个人教育魅力和人格魅力,这就需要在言语的运用上下工夫。言语的轻重缓急乃至声调都直接体现了班主任的情感、意志和个性,积极向上和得体的语言不但可以更好的传道授业解惑,还可以陶冶学生情操、美化学生心灵,融洽师生的关系和深化班级的民主,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4、爱的行动

  懂得了理论只是完成了第一步,只有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才是关键。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更应该在行动上下一番苦功。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表明:身教胜于言教。教师的这种特殊职业表明,我们要把学生培育成什么样的人,自己就必须先成为那样的人。个人卫生和公共卫生的维护、纪律的遵守、作业的按时上交和批改,这些细节性的工作要得以很好的落实,班主任必须身先示范,否则学生是随时看在眼里并记在心上并影响其行为。看似一些毫不干起眼的细节,只要班主任关注并做了,学生的心灵才会被教师的一举一动所震撼和净化,从而在实际行动中努力约束自己。

  黎巴嫩诗人、散文作家、画家纪伯伦说过,“爱不仅使爱者尊严高贵,而且使被爱者尊严高贵”。其实班主任用爱教育和影响学生,一方面,可以积极地、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还学到包容、理解和关心他人,从长远来看更影响到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另一方面,也会提升班主任自己的修养并进而获得更大的价值和更多的快乐。目前,我国正在努力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社会的建设离不开一个单位、一个集体的和谐。作为一名班主任,通过强化责任意识、汇聚爱生之心,撒播爱的阳光,普照每个莘莘学子,从而构建起和谐班级,为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这也是教师职业价值的另一种体现和实现途径。

  总之,关心、爱护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作为一名合格班主任最起码的条件,没有对学生的爱就谈不上真正的教育。热爱学生,倾注爱心是班主任育人的必要条件和应有感情。只有倾注教师的爱心,用爱的光芒照耀每一个学生,才能极大地促进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M】,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年5月1日

  [2]李镇西,做最好的班主任【M】,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8月1日

  [3]万玮,遭遇问题学生——问题学生的教育与转化技巧【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年1月1日

  爱的教育论文篇2

  爱的智慧,爱的教育

  摘 要:素质教育的本质是爱,用爱的力量、爱的智慧促进孩子的心理健康,特别是对特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极其重要。特殊学生因为种种原因而造成性格上、品性上的偏执,行为上的极端,需要教师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和爱。本文主要从一个真实的事例引发笔者对爱的教育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爱 信任 赏识

  一、故事回放

  1.第一次接触

  新学期的第一天,我一大早来到学校,就发现一对父女已经候在办公室门口。女孩看起来身体很单薄,低着头,两只小手无助地绞着衣角。

  “你们有什么事吗?”

  “我是这个孩子的父亲,孩子现在读三年级。”

  “哦,我就是这个班的班主任。”

  父亲一听忙拉了一下孩子,说:“我这孩子,从小听力不好,而且不爱说话,现在戴着助听器,老师麻烦你,安排座位时把她排在第一桌。”

  “好的,我会安排的。”

  父亲道了声谢谢,俯下身子交代了孩子几句,便走了。

  我领着孩子走进教室。教室里还没有其他人,我便想与她交流。

  “你叫什么名字?”

  “你几岁了?”

  我一连柔声地问了好几个问题,孩子始终低着头不说话。后来,我才知道她叫“闻文”。她是我新学期第一个接触的孩子,这也是我与她的第一次接触。

  2.第一次课堂回答

  不知不觉一个月过去了,我喜欢上了这个班。因为这个班的孩子们聪明、活泼、天真而富有朝气,但也存在着个别调皮、捣蛋、作业拖拉的“坏学生”。在这学期我不仅是他们的班主任,还是他们的数学老师。在每一节数学课上,我都会精神饱满的带领他们扣响数学知识的大门,每一次提问,都会有许多小手高高的举过头顶。

  忽然有一天,我看见有一双稚嫩的小手举起来又缩回去了。我这才第一次真正意识到她的存在,她就是闻文。我用鼓励的眼光看着她,眼神里充满着慈爱和信任。闻文看了看我,小手又举了起来,但不是很坚定。“闻文,你来回答。”顿时教室里四十几双眼睛齐刷刷的射向她,有疑惑、有惊诧,但更多的是期待。而闻文本已张开的小嘴又合拢了,也因为紧张把头埋得更低了。

  “闻文,大胆一点”。

  “闻文,你能行的”。

  “试一试,不要怕。”……(时钟在这一刻似乎也停止了)

  有些学生可等不及了。

  “老师,她不会讲的,让我来吧。”

  “老师,我来”……

  我不甘心,也不能放弃:“闻文,把你写好的读出来,你肯定行”……

  “123加156……加44等于……123加156加44的……的和”

  这是闻文的声音,细细的,但我听懂了。

  “闻文,你说得对极了,真了不起,大声点,会更好。”闻文深埋的头抬起来了。我不失时机地投以赞许和期待的目光。这一次,闻文又回答了一遍,还是支支吾吾,但声音明显响了一点。同时,我也发现这个女孩把头抬起来,羞怯的看着我。忽然整个教室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自开学以来,从来没有像今天的掌声来的真切而持久。幸福的笑容第一次浮现在她的脸上,好美。

  3.老师喜欢听你说

  我常常在数学课堂上,有意无意地站到她身边指导她。但几天过去了,闻文似乎又回到从前。她认真听,认真做,就是不发言。有一次我看到闻文的应用题算式很快列对了,我就站在她身旁俯下身子与其讨论分析的方法。这一次我指名让她来回答问题。闻文一听让她分析应用题,惶恐地站着,还用无助的双眼盯着我,一言不发。为此我柔声说道:“闻文,老师非常喜欢听你说,我想其他同学也一样非常喜欢听你说。”有了大家的鼓励,闻文开始说话了。虽然支支吾吾、分析的不到位,但是同学们仍以热烈的掌声回应了她。我趁机深情地说:“我们是一个大家庭,每一个人都是家庭成员里的一员,都应得到大家的关心和爱护,那样我们就会觉得温暖而快乐。我希望课堂上能再次听到闻文甜甜的声音,课间也能听到她朗朗的笑声。”

  一个学期下来,她的成绩上升了,更重要的是她变得开朗了。大家的关爱让她从自闭走向了阳光。

  二、我的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特别是那些特殊的学生,因为种种原因,心理更加敏感。一个不当的眼神或手势都有可能带给孩子负面的影响。小心地呵护孩子幼小的心灵,用我们的爱读懂孩子,感化孩子,就有可能给孩子带来不一样的童年,不一样的人生。

  1.给特殊学生更多的关注和爱,让他们的心灵靠近你

  陶行知先生曾说“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离开了爱的教育,还能称之为教育吗,还能教育人吗?爱的力量是伟大的,只有教师付出真挚的爱,才能让我们的孩子学会关心,学会爱。在教师的眼中,那些特殊的学生,更需要关注和爱。他们因为身体因素或是家庭社会环境因素造成了不健康的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等。但这并不代表他们就是坏学生。

  2.用信任和鼓励,树立孩子的自信心

  教师的信任,对孩子的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案例中,闻文可谓一个非常缺乏自信的孩子,我利用各种时机鼓励孩子,让孩子找到了自信心――“我能行”。信任会让人在无形的力量中发生改变。

  3.赏识学生,为孩子插上理想的翅膀

  教育离不开爱,教育中的爱很广很深,对学生的赏识便是一种特殊的爱。而且这种赏识的爱会让学生产生极大的动力,促使其不断地进步。周弘老师提出的赏识教育被教育界称之为一个素质教育的奇迹,他就认为“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

  赏识我们的孩子,特别是那些让老师们谈生色变的特殊学生,让我们丢掉有色的眼镜,去挖掘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夸夸孩子。“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不是骂出来的”,这种说法不无道理。

  尽我们所能多给学生一份真爱,一份赏识,让我们用期待的眼神,鼓励的语言,为孩子点燃希望之火,插上理想的翅膀。

  参考文献:

  徐慧.《谈德育工作中的情感效应》.《教育周刊》.2005.9.

>>>下一页更多精彩的“爱的教育论文”

  爱的教育论文篇3

  试论爱的教育

  摘要: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是教育的关键,也是教育的基本要求。爱的教育是学生最基本的心理需要,也是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关键。教师要做到爱学生,才能使学生亲师,信师,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关键词:爱的教育;心理需要;情感;关键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就是爱的事业。我国著名教育家夏丐尊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是人类最基本的情感,而在教育中,爱更是教育的灵魂和生命。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是教育的关键,也是教育的基本要求。爱的教育是学生最基本的心理需要,也是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关键,爱可以创造奇迹,爱能创造教育的辉煌!

  1.爱的教育是学生普遍的一种心理需要

  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爱是人们身上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需要。人是不能离开集体环境的,在集体中人既需要别人爱自己,又需要自己爱别人。一个孩子在入学以前主要是在父母的关怀教育下成长,父母的教育指导和自身行为是他们的第一影响源。进入学校以后,教师成为他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人物,孩子们很自然地把他们与父母交往中产生的各种思想感情、期望与"爱的需求"转移到自己的老师身上,渴望老师也象父母那样关心照料他们,体贴爱护他们,教师就成了他们成长的第二影响源。

  在中小学生的心目中,教师的形象是高大的,特别是在低年级学生心目中,教师简直就是完美无缺的人物,教师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圣人",是真理和美德的化身,他们希望自己长大以后也象教师那样做人。在学校里,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和教师一起度过的,他们学习得好坏,生活得是否有趣,成长得是否健康,都和教师有极大的关系。因此,他们对教师有一种特殊的依恋心理,他们在学校里做的任何一件事都希望得到教师的赞许和肯定,即使是关注的一瞥、信任的点头,在他们眼里都是一种"爱",都会使他们感到是一种安慰和鼓励。在高年级的学生中,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获得了更多的生活经验,开始意识到教师的爱与父母的爱的区别和作用,他们所认识到的教师的爱已远远超出了家庭的范围,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他们仍然渴望得到教师的"爱"。

  于是,希望得到教师的爱甚至可以成为学生在学校中一切思想和行为的中心动机。他们常常怀着紧张的心情等待着教师对自己的评价,每天都希望从教师那里得到美好的东西。事实证明,学生在得到了教师的关心和爱护以后,常常会在学习、生活中产生更大的干劲。当他们遇到痛苦和挫折时,教师的同情和开导能使他们得到更大的安慰;当他们犯了错误以后,教师公正的评判和真诚的帮助能使他们感到获得了最大的谅解,从而鼓起前进的勇气。所以,当教师给学生以爱,当教师以自己热诚的感情去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时,则会收到预想的或超出预想的教学效果。

  2.爱的教育是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关键

  爱的教育是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关键,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力量源泉、精神动力。一个教师只有对学生充满了无私的爱心,才能产生做好教育工作的强烈愿望,才能千方百计教好学生。那么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实施爱的教育呢?

  爱学生,前提是了解学生。学生的情况千差万别,不可能按一个模式发展,更不可能用一服药包治百病。教师对学生既要善于见微识疑,又能够长期坚持,一以贯之。只有这样,才能根据学生的性别、性格、年龄、智力、潜能、情绪状态等方面的差异"量身定做"不同的教育指导方式,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爱学生,首先要尊重学生。在新型师生关系中,强调的是民主平等、尊师爱生。尊重学生的权利对于学生的自主发展是极为重要的,以尊重为前提的爱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爱。学生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他们有独立的思想、人格和个性。尊重学生实际上就是尊重独立,尊重人性,尊重人格,如果连这点都做不到,那就无从谈什么"以人为本",更谈不上教育的成败。

  其次,要严格要求学生。教师不论是对平时表现好的学生还是表现差的学生,都应严格要求。对待差生和"难教学生",需要教师付出巨大的精力和艰辛的劳动,只有对其严格要求,加强教育,才能促使他们从后进转化为先进。对待平时表现好、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教师也应该一丝不苟,严格要求。正如捷克著名的教育家夸美纽斯所言:"聪明人更加需要受教育,因为一个活泼的心理如果不去从事有用的事情,它便会去从事无用的、希奇的、有害的事情……会自己毁掉自己。"

  最后,要公平对待学生。教师对待学生,一定要是非分明,办事公正,表扬不过分,批评不偏激,审情度理,实事求是,决不可感情用事。教师要力求做到使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己所付出的努力能得到教师的公平评价,使他们轻松愉快地生活在班集体之中。

  3.在一定程度上说,爱的教育是双方的

  爱是双向性的,因此爱的教育从实质上说也是双方的。爱的教育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应相互承担、相互给予的责任。如果只有教师对学生单向的爱而没有形成学生的反馈式的爱,那这种爱的教育也是失败的。因为这样的爱是片面的,危险的,只能产生对学生的溺爱,而没有达到爱的教育的真正目的。而对学生来讲,不仅要学会如何接受爱,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如何施爱予人。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当你培养出具有爱心的孩子,他就会对教师的爱很敏感,并以好心还好心。然而,我们在强调教师向学生挥洒爱的甘霖时,却忽略了对学生进行爱和感恩教育,没有让爱的种子生根发芽。所以,我们应当象帕夫雷什中学那样,从教育学生爱自己的父母开始,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爱的传递教育,让学生常怀一颗感恩之心,学会去爱别人,主动接过并传递爱的接力棒。

  是的,教育如果没有爱,就不能称其为教育;教师如果没有爱,就难以成为一个称职的教师。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更需要教师调整好健康向上的心态,以博爱积极的胸怀履行教师应尽的教育职责。一个微笑,一个点头、一个默默的赞许眼神、一片热烈的掌声,都在传递爱、分享爱,都会使学生群情激发,积极向上。关注这样的细节,是表达师爱的微妙与伟大,是彰显关爱的亮点。

  是的,教育不是万能的,有其局限性,作为教师,我们应看到这种局限性,以一种乐观的心态面对。只有对我们的事业充满希望,我们才能真正用"爱"来对待我们的学生,对待我们的事业。努力加强我们的专业知识修养,着力于个人的身心修养,珍惜我们的事业,坚守工作岗位,默默耕耘,为祖国的建设发展贡献我们的力量。

  爱的教育论文篇4

  试谈家庭教育中爱的教育

  【摘要】家庭孕育了人的生命,也是爱的教育之第一个课堂。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对爱的思想和行为习惯的形成有着极为重要影响。但是近年来,由于受到社会上功利主义风气的影响,我国家庭教育也被蒙上了严重的功利色彩,加之“学而优则仕”这一传统封建思想的根深蒂固,导致唯学历之风愈演愈烈,升学竞争、就业压力过度膨胀。尤其在高学历价值取向的引导下,许多家长却把知识教育放在第一位,片面追求高学历,忽视孩子人格培养,致使孩子不知道什么是爱和怎样去爱。本文从分析爱与爱的教育涵义出发,结合当代家庭教育中爱的教育之现状,深入探究家庭教育中爱的教育之问题及成因,试提出在家庭教育中重新构建爱的教育,以期对我国家庭教育中爱的教育实践提供有价值的理论指导。

  【关键词】家庭教育 爱的教育

  1.分析我国当代家庭教育中爱的现状

  1.1 家庭教育中爱的误区表现。

  第一,溺爱型。父母对孩子疼爱过度,为博得孩子欢心,不论孩子提出什么,哪怕是无理的要求,也都给以满足。在生活方面,父母事事包办,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结果最终养成孩子任性、不讲道理、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

  第二,放任型。这种类型的父母,在思想上认为“树大自然直,儿大自成人”。他们对子女的缺点和错误不闻不问,放任自流,把教育子女的任务推给社会,只以供给孩子生活为自己唯一的任务。这就致使孩子不守规矩,没有礼貌,到处闯祸。

  第三,专制型。这样的父母担心孩子出问题,不听取孩子的愿望和要求,只凭自己的主观意愿来管教孩子。结果使孩子缺乏自主性,事事小心、胆怯。

  第四,冷淡型。因夫妻离异或工作忙等原因,孩子没人关心,得不到应有的爱和教育,更得不到家庭的温暖。这种家庭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嫉妒心强,不与人合作,性格孤僻,待人冷淡。

  1.2 爱的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忽视孩子作为生命个体的爱的需要。首先,孩子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在现实生活中,相当一部分家长错误地认为,孩子的一切都是属于父母的,孩子干什么都得听父母的。他们常常不考虑孩子的意愿,自主地为孩子规划未来,强制性地对孩子进行超负荷的定向教育,从而剥夺了孩子自主解决问题、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使孩子处于被动的地位。其次,独立的个体并不意味着家长可以放任不理。法国思想家、教育家卢梭说过这样一段话:“人生当中最危险的一段时间是从出生到12岁,在这段时间中不采取摧毁种种错误和恶习的手段的话,它们就发芽滋长,以致以后采取手段去改的时候,它们是已经扎下了深根,以致永远也把它们拔不掉了。”青少年最容易模仿和受暗示,自我调节的能力较低,辨别是非的能力欠缺,意志力不够坚强。

  长期的放任自流会使他们沾染上不良的习气,心灵的孤独会使他们产生种种不正常的心态。最后,独立的个体有爱的需要。孩子是独立的生命个体,像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人一样都有着对爱的渴望,都有着被关心、被爱护、被信任、被尊重的需要。这些需要被满足,孩子才会产生积极的情绪,从而奋发向上。父母的爱抚、关注可以使孩子产生安全感、信任感,使孩子感到父母是最爱自己的人,家庭永远是自己最温暖、最安全、最值得留恋的地方。反之,爱的缺失会导致个体发展的偏向,甚至是病态的人格和畸形心理。很多事例都证明,大多问题少年就是因为童年时期没有得到父母应给予的关爱与尊重而造成的悲剧。

  第二,以个人经验取代理性的爱的教育。高尔基说过,爱自己的孩子,连母鸡都会,重要的是教育。毋庸置疑,天底下的每一对父母都爱孩子,这是由他们之间的血缘关系决定的。但是这种本能的、自发的爱往往会陷入误区。现在许多家长不懂真正的教育,他们的许多做法是想当然的,而不是从教育规律出发、从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出发。“我们是为你好”是时常挂在中国家长嘴边的话,他们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其出发点可能是“好心”,但好心未必就能得到好报。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父母首先要了解自己的孩子,因人而异,不能主观假定。错误的教育方式会使孩子无所适从,迷失自我,甚至走向所期望的相反方向。

  第三,以单纯说教代替爱的体验。有句古语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多数家长们自认为经验丰富,希望孩子不必要去经历他们已经发现的痛苦或冒险,经常告诉孩子“你要做这个,那个不可以做”等等话语。但是,“话说三遍淡如水”,没完没了的说教,往往会让人产生听觉疲劳,甚至是极度厌烦。巴雷特说,一个人只能通过生活学习,不能通过推理学习。好奇是孩子的一大天性,他想自己做一做,试一试;如果家长束缚了孩子手脚,仅仅只是重复说“不可以”,孩子的心理就会发生从内疚到不安的变化,对家长的说教感到不耐烦、反感、讨厌。如果被“逼急”了,他们还会产生“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

  2. 我国当代家庭教育中爱的教育现存问题产生根源

  2.1 传统家庭教育中的消极因素的影响。

  首先,“父为子纲”是封建社会亲子关系的道德规范。其强调子女应向父母尽“孝”,而对“孝”的解释是“无违”,即孩子父亲在家中有绝对权威,子女必须绝对服从。这种教育模式一味强调家长的意志,完全忽视子女的独立意志,扼杀其创造精神和健全个性。其次,中国传统家庭的养育方式是以传统的理想人格模型引导下一代的。

  2.2 理性主义与功利主义的双重桎梏。

  家长们重智轻德,重知识灌输、轻个性发展,重言教、轻身教,重批评处罚、轻耐心鼓励,重形式训练、轻实践锻炼。为了使孩子能考高分,进重点,过分关注智力培养,而忽视孩子们的内心体验。

  3.改善家庭教育中爱的教育的几点建议

  3.1 尊重孩子的人格。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既不是专治者,也不是奴仆,而应该是子女的良师益友。父母只有从小尊重孩子,尊重他们的人格和选择,他们长大了才会懂得怎样去尊重别人。尊重孩子,首先是要把他们当成一个和我们平等的人来看。只有平等教育下的孩子,其心态才是最平衡的。彼此平等,孩子才不会排斥,父母与孩子之间才不会有距离,也不会出现父母居高临下发命令、下指示的现象。其次,要尊重孩子的独立和隐私。独立和隐私是一个人健全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独立受到了伤害,孩子会变得越来越没有主见;隐私被人窥探,孩子会觉得很难堪,觉得难以做人。最后,要尊重孩子的思想,不要随意曲解孩子。思想是一个人的灵魂,尊重孩子的思想,是给予孩子的最高奖赏。

  3.2 增加与孩子的交流。

  现在家长最爱问孩子的问题是“吃得好不好”“穿得暖不暖”,或者“今天都学了什么”“考试打多少分”等等。但又有多少家长会关心孩子今天快不快乐,遇到了什么困惑,有哪些烦恼?有的家长认为孩子还小,没有进行情感沟通的需要,其实不然,两个月的孩子就有情感取向。法国心理学家约翰o格特曼曾呼吁:“从孩子出生那天起,父母就应当把感情上的交流视为每天必不可少的事情。”因此,家长们千万不要以为婴幼儿就像宠物,只要给它吃饱穿暖就可以了。孩子是独立的生命个体,对情感的需求,就像庄稼需要阳光一样,缺少了它就会营养不良。父母要经常关注孩子的喜怒哀乐,倾听是了解的基础。耐心倾听孩子的谈话是走进孩子心灵的重要途径。

  3.3 言传身教,发挥父母的榜样。

  父母的一言一行无时无刻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正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孩子的语调、动作、性格和品德等都会打上父母的烙印。尤其是婴幼儿和青少年,好奇心强,喜欢模仿,父母的言行举止都会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上行下效,要教育好孩子,父母必须以身作则,凡是要求孩子做到的,父母本人首先应该做到。父母应当事事严格要求自己,为子女树立良好的榜样。爱的需求是否得到满足对孩子的心理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个体只有在有爱的家庭中才能健康快乐地成长。父母不仅要给予子女物质生活上的保障,更要时刻关注他们的精神生活,关注他们的内心世界,真诚地与孩子交流。这样才有利于建构良性的家庭教育,为子女的健康成长提供有利的家庭教育环境。

  让我们一起践行“爱”的教育吧,帮助孩子全面健康的成长,不仅是尽一个父母的责任,也是一个公民的义务。爱的教育就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影响孩子一生,素质教育关乎国家未来。


本文来源:http://www.fsgl168.com/jiaoyu/2386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