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最年轻的院士,强大学习力的秘籍:细和慢是根本,多做题长期无益

| 点击:

【www.fsgl168.com--资讯】

文/霓裳

在信息资讯发达、技术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学习能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会竞争力。

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人,他们能够在短短的时间里通过学习,迅速掌握一门新技能,并超过其他学习了多年的竞争对手。

看到一位网友讲述自己的经历。

大学的时候,他参加省电台的主持人招聘,虽然学的不是这个专业,准备了一小段时间,竟然很顺利考上了,做了3年多电台综艺节目主持人。

后来,他发现综艺节目并不是自己真正的追求,于是又用了一个月时间自学新闻基础知识,在一次几千人只录取十几个新闻记者的招聘中胜出,成为当时唯一的非新闻专业学生。

我也曾有过两次,用两、三个月的时间,学习相关专业知识,然后成功零基础转行,并迅速在新岗位上独当一面的经历。当时的老板说我“学习能力非常强”。

这种强大的学习能力,是如何形成的呢?

小时候我是一名学霸,我的经验是,学习一定要专,不能贪多和图快。把过程中的每一步都弄懂,包括细节和原理,及时将所学的东西吃透,就能够做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了。

01 学得多不如学得细

2019年,中国最年轻的院士,42岁的数学家孙斌勇,在介绍自己的数学学习经验时说到:

“我的经验就是把书看得很细,习题适当做一点,但我做得不多。”

他小时候看书特别仔细,细到每一句话都能理解它什么意思,每一个数学定理,都能自己证明。

比如说圆的周长,他一定要搞清楚圆的周长公式怎么来的;如果算圆的面积,他就会先去证明它。看到每一个新的知识点,他都坚持自己搞清楚哪个是定义,哪个是定理。

把每一步都真正搞清楚,知识就会变得十分扎实。

他认为:

学数学不能图快,而是要慢和细,稳是最重要的。整个系统都弄明白了,做几套题目就好了,不见得要花很多时间,做很多题目。

中小学里面做很多题都是平行的,那些题目做一个,再做一个类似的,都差不多,这样的学习是无效劳动,不要平行地做很多重复劳动。一个理论要系统深入地学下去,深度更重要,一直坚持下去就可以了。

如果一开始逻辑就没弄明白,看再多书,做再多题,也是事倍功半。

他也是这样教自己女儿的,他的女儿11岁时就跳级了。

并不是他和女儿有多聪明,而是这种踏实的“慢”,能让他们拥有强大的后劲,越到后面,越能爆发出惊人的学习力,这种学习力让他们能够走得很远。

他说:

“学数学不是说要让你学得有多好,它教会你的是一种学习方法,一种思考方式,理性思维能力。”

02 通过思考将知识点连接起来,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一位老师说,临近考试时,总有学生问她:

知识点太多了,背不下来。您是怎么做到把它们全都记得清清楚楚的?

她会告诉他们:

我不是单纯地“背”知识点,而是在透彻理解它们的基础上,将它们融会贯通。在我的大脑里,它们不再是知识孤岛,已经连成一片知识网络。从一个点,可以牵出很多相关点。

怎么做到的?

最常做的是在睡觉前,像过电影般回顾知识点,吃透它,再帮它找朋友。

这一点与我曾经所用的学习方法很相似。

我常常会在课后利用5分钟的时间,在脑子里把课堂上的内容过一遍,并将新知识与自己已有的知识点联系起来,让它们不再孤立地存在。

我自己看书的过程中,也总会在看完一段内容后,闭上眼睛,用自己的话把它们重新梳理复述一遍,也经常想一些身边的例子,也知识点结合起来,变成自己的知识。

这就是思考消化和举一反三的过程。把一个知识点吃透,手握根本。题目再千变万化,也能解出来。

这种方法让我拥有令人吃惊的记忆力和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我回家后花很少的时间学习,但从小学到高中,我的学习成绩一直保持在年级前三。

03 给大脑一点时间

《认知天性》这本书中提到,最有效的记忆方式是 “考一考”加上“等一等” 。

由于大脑中的系统一(本能直觉)与元认知,会干扰我们对自己认知水平的判断,所以,评估自己最好的方式就是实践和测验。

检索就是主动回忆某个事情的过程,最好的检索其实就是考试。如果能在学习过程中做到主动检索,你的记忆就会得到强化。

一、考一考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看了好几遍书却依然很难记住内容。但如果不时地合上书,问一问自己,书里讲了哪些什么,再用自己的话说一遍,就能记得很清楚。

这其实就是“考一考”的作用。

由于考的环节给大脑增加了挑战,大脑就会更加努力地去加深记忆痕迹。所以,正确看待学校的考试,能够很好地帮助你更好地学习和记忆。

在伊利诺伊州哥伦比亚市的一所中学,实验人员安排了两组八年级的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学习科学课的一些小知识。第一组人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重复阅读,但没有测试;第二组人需要经常接受关于这些知识点的小测验。

一个月进行大考,那些用小测验来学习的知识点时,第一组学生的平均成绩是A-;第二组学生们的平均成绩为C+。

二、等一等

这里的等一等,其实是“间隔练习”。

这是另一种有效的记忆方法。

有时候,一个问题给孩子讲了很多遍,孩子依然不懂。但是如果隔几天再讲,孩子似乎某个脑突触连接上了,一下子就“开了窍”。

因此,当孩子一时做不出题时,不要紧逼孩子,因为他的大脑需要一点时间。

频繁的集中练习,只能产生短期记忆。而想长期记忆存放,需要一个巩固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几个小时甚至是几天。

04 淡化分数,重视学习能力和习惯

如果学生把学习的重点放在如何在考试中拿高分上,他们就会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搞题海战术。

这其实是一种饮鸠止渴的做法。

虽然从短期上看,这对提高成绩很有效果,但从长远的结果来说,却极大地透支了学生未来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严重破坏了他们的学习力。

许多高分低能的孩子,就是这样来的。他们只有在考试中得高分的能力,却没有真正运用和创造知识的能力。

也就是说,他们并不具备真正的学习力。

“学习力”一词最早由美国教授佛睿斯特于1965年提出来的,是指人们获取知识、分享知识、运用知识和创造知识的能力。

学习力的核心是学习创新力,而学习动力是学习力的基础。此外,学习力也离不开学习毅力和学习方法。

学习力并不是简单的做题和应对考试取得好成绩,而是一种对知识及信息的高效提取、整合、转化、运用和再创造的综合能力。

帮助孩子拥有一套良好的学习策略,对学习力的提升非常重要。

孩子刚上小学的时候,需要父母的陪读与帮助,这个“陪读”,不是为了盯着孩子背书和写作业,而是要把好的学习理念、习惯和方法教给他们,然后功成身退。

05 保护孩子的好奇心

好奇心促使我们尝试某件事,直到我们能掌握它、或完全弄懂它为止。

很多家长觉得孩子成天观察蚂蚁,或看到孩子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同样的事情,觉得孩子真的“很无聊”或“是在浪费时间”。

其实,这是他们内在天然的好奇心,驱使他们想要把一件事彻底搞清楚,直到完全掌握。

我们常常觉得孩子慢,磨蹭,其实正是这种慢和磨蹭,让孩子变得富有感觉和创造力。

你会看到,他们喜欢一遍又一遍地听同一个故事,他们学走路时,一遍遍跌倒又一遍遍地重来,直到学会。

他们并不觉得这些重复是无聊的,正是这些大人眼中的“无聊”,让孩子在看似慢的行动中,每一步都走得扎实,直到把过程中的知识信息和技能全部吸收成为智慧,并能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灵活运用。

为什么孩子学东西要比大人快得多?

因为他们始终保持一份好奇心和发自内在的动力,在无聊中发展出意义,让过程变得生动而有趣。

那些失去了好奇心的人,才会觉得学习是一件无聊的事。

因此,优秀的学习者,能够保持童年的那份好奇心,或在内心独白时重新获得好奇心。

学习力,其实也是一种化“无聊”为意义和有趣的能力。

(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素质教育观察]

致力于教育领域优质图文创作,与大家一起成长,让孩子拥有更美好的未来。

点击链接阅读更多精选好文:

本文来源:http://www.fsgl168.com/images/208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