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团范文

【闽都风土】福州民谣月光光,你真的懂吗?

| 点击:

【www.fsgl168.com--党团范文】

点击上方关注我们!

  “月光光,照池塘,骑竹马,过洪塘,洪塘水深难得渡,小妹撑船来接郎。问郎长,问郎短,问郎此去何时返?”远在1300多年前的唐朝初期,《月光光》就流行于福州西门外洪塘乡一带,是福州地区最早的一首歌谣。

  据《福建编年》记载,此歌谣为唐建中元年(780)福建观察使常衮所作。他把此歌谣作为启蒙识字班的教材。由于写得明白易懂,生动感人,所以传唱千余年。至今洪塘周围各村的村民,唱起来都朗朗上口,倒背如流。

洪塘畲族乡

  洪塘距福州6公里,从古至今是福州西门外的一个大乡镇。昔时,从福州到洪塘要经过洪山桥,更多的人从西门出城,经西门半街、接官亭、打铁桥、凤凰池、祭酒岭、张经墓、洪山桥渡口,再到洪塘。唐代以前洪山没有桥,滔滔闽江水阻隔了两岸的交通。人们要过江必须从洪山东岸渡口,乘竹排过渡到洪山西岸的郭厝里(今洪山寺)上岸,然后从郭厝里经同逸亭到洪塘。

  古时交通落后,人们用竹排代替轮渡,以竹代马,故称“竹马”。古代没有电灯,不少人趁月光赶路,从福州西门至洪山桥仅9华里路程,池塘就有13口。夜幕降临时,行人在路上走,人影在池中行,这影映池中的绝妙景观,就是此歌谣的意境所在。

金山寺和洪塘大桥

  闽江的支流乌龙江流经洪塘路段时,江面特别广阔,乌龙江把洪塘和闽侯县上街乡一带的100多个村庄分割开,洪塘乡又是上街各乡村往省城的必经之路和购物之地。这是洪塘历史上成为福州西郊商业重镇的重要原因。历史上洪塘至上街各乡有三个渡口为过往行人服务:一是洪塘至浦口,俗称浦渡口;二是洪塘至厚陈,俗称厚陈渡;三是洪塘至新洲,俗称新洲渡。这就是歌谣中所唱的“渡”。1991年1月17日洪塘大桥通车后,洪塘渡船结束了千年的历史。

  洪塘文化发达,人才济济,名人辈出。这里有明万历年间的状元翁正春,明嘉靖年间官居七省经略、官至兵部尚书的张经,明天启年间官居礼部尚书的曹学佺,还有林玭、朱家相、周亮、翁煌、文林塘等16个进士。

闽剧场景

  洪塘还是闽剧的发源地,曹学佺晚年在金山寺附近的石包园,创建儒林班(闽剧的前身)收徒教戏。儒林班阵容庞大,演技超群,曾在福州乌山、于山、南较场、金山寺古渡口等地上演。400多年来,曹学佺一直被闽剧界尊为闽剧的始祖。

篦梳

  洪塘还出产篦梳。洪塘篦首创于明景泰六年(1455),始祖郭界三,洪塘郭厝里人。洪塘篦梳是着名的地方特产,曾荣获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翠竹”牌注册商标。解放前林章兴篦梳店和洪塘中心篦梳店及林全兴、仁记、灼记、梅记、伍记等篦梳,誉满榕城。蚬仔也是洪塘的特产,因此洪塘卖蚬仔的人也多。洪塘还是林森县政府所在地。1943年至1946年,林森县政府从福州西门搬到洪塘真人庙(今洪塘小学)。当时,这里车马人群川流不息,热闹异常。

农大沙滩

  据说洪塘有云程石塔、半洲渔火、旗麓斜阳、荔枝晚照、妙峰山林、塔江双影、橘园秋色、岊山风帆等八景。如今,这里有闽江胜景金山寺,还有新建的洪塘大桥、新落成的妙峰寺、金山工业区、福建农林大学、建新镇人民政府等单位,使洪塘披上了时代的新装,向城市化迈进。 

(来源:【福州民俗文化丛书】

《福州老街》)

停课不停学

扫码关注吧

本文来源:http://www.fsgl168.com/fanwen/93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