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读书笔记:《中国哲学简史》第一章

| 点击:

【www.fsgl168.com--读书】

文/周周

01 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何为哲学?冯友兰在第一章“中国哲学的精神”里解释道:

哲学,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

具体一点的表现形式即各种“论”,如宇宙论、人生论、知识论等。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别国,不同国家会有不同的哲学体系和发展历程,但对于大多数国家来说,宗教比哲学在文化中的地位更高,而中国不同,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远比宗教要大得多。

宗教和哲学有什么区别?

冯友兰说“每种大宗教就是一种哲学加上一定的上层建筑,包括迷信、教条、仪式和组织”,宗教中包含着哲学思想,但同时也有自己规范化的组织形式。而中国人为什么关心的不是宗教,而是哲学呢?冯友兰说:

中国人并不是这条规律的例外。他们不大关心宗教,是因为他们极其关心哲学。他们不是宗教的,因为他们都是哲学的。他们在哲学里满足了他们对超乎现世的追求。他们也在哲学里表达了、欣赏了超道德价值,而按照哲学去生活,也就体验了这些超道德价值。

注:"超道德价值”指的是“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如爱人,是道德价值;爱上帝,则是超道德价值的表现。

02 中国哲学的问题和精神

哲学在中国文化中如此重要,那么中国哲学讨论的主要是哪些问题呢?

先从“出世”哲学和“入世”哲学讲起。如佛家的“生是一切苦痛的根源”,柏拉图所言“肉体是灵魂的监狱”,暗示人必须脱离尘罗世网,必须脱离社会,甚至脱离“生”,只有这样,才可以得到最后的解脱。此类追求“超道德价值”的哲学,即普通所谓“出世的哲学”。

“入世的哲学”恰好与之相反,这类哲学只讲道德价值,不讲“超道德价值”,他们注重社会中的人伦,注重实用性,积极投身于社会事务中。

看到这,恐怕很多人都会说,那中国的哲学想必是后者吧!但冯友兰先生有个更全面的看法:中国的哲学是既入世又出世的。

中国哲学以为,一个人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行动上完成这个(入世和出世)的统一,就是圣人。他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中国圣人的精神成就,相当于佛教的佛、西方宗教的圣者的精神成就。但是中国的圣人不是不问世务的人。他的人格是所谓“内圣外王”的人格。“内圣”,是就其修养的成就说;“外王”,是就其在社会上的功用说。圣人不一定有机会成为实际政治的领袖。

因此,中国哲学的任务,不仅仅是要获得知识,而且还要养成这种“圣人”的人格。中国哲学所讲的便是所谓“内圣外王”之道。

03 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

中国哲学家习惯用名言隽语、比喻例证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比如《老子》全书都是名言隽语,《庄子》引用了大量的比喻例证。而富于暗示,非明晰得一览无遗,不仅仅是哲学,也是我国其他比如诗歌、绘画等艺术的特点。

记录文中一个精彩案例:

我已经提到过郭象,他是《庄子》的大注释家之一。他的注,本身就是道家文献的经典。他把《庄子》的比喻、隐喻变成推理和论证,把《庄子》诗的语言翻成他自己的散文语言。他的文章比庄子的文章明晰多了。但是,庄子原文的暗示,郭象注的明晰,二者之中,哪个好些?人们仍然会这样问。后来有一位禅宗和尚说:“曾见郭象注庄子,识者云:却是庄子注郭象。”(《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二十二)

写在最后:

因为对哲学较为感兴趣(另一个是心理学),所以除了读鲁迅、读其他书籍外,也打算抽空读一读哲学。不知从何开始,便索性先翻开藏着书单里许久的这本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了,先理一理哲学发展脉络,再细读哲学家们的作品,也不错。

可能有人会觉得哲学是个很深奥的东西,但实际上,咱们古代圣贤的道家、儒家等思想就属于中国哲学。但这样说,也只是知道了哲学的表现形式,倘若要悟透这些圣贤思想,又是一番难事了。比如初读这《中国哲学简史》,周周还是会有点一知半解,所以才决定记下重要笔记。欢迎友人赐教。

本文来源:http://www.fsgl168.com/dushu/109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