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从“专治不读书”说到语文教师的阅读

| 点击:

【www.fsgl168.com--读书】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的解读和教学建议稍后继续。今天这篇谈语文教师阅读的文章,与我们如何用好部编版教材,是有密切联系的。另外,接下来我将进行第一单元的文本解读,也会跟教师的阅读相联系。我的解读思路,大概可以从这篇发表在《小学教学》上的文章中窥出端倪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cbe34c0102xpsj.html

从“专治不读书”说到语文教师的阅读

1

温儒敏教授在部编版语文教材培训的大大小小会议上,说得最多,最“振奋人心”的话,大概就是这一句:语文新教材,专治不读书!

新教材怎样“专治不读书”呢?温儒敏教授在接受《文汇报》采访时是这样说的——

这里,温教授除了介绍了部编本语文教材想的“许多办法”,还特别强调了“激发和培养读书兴趣”的重要性。温教授还在很多场合提到了另外一个“专治不读书”的办法:考试倒逼法。无论是新教材中的“许多办法”,还是“考试倒逼法”,是否真的治得了“不读书”,是值得怀疑,甚至细思极恐的。

先说“细思极恐”。其一,个人觉得想靠教材在内容编排上的变化来解决“不读书”的问题,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因为读书的兴趣一要靠读书本身来激发,要让学生随时有书读,有合适的书读,有读书的“闲暇”;二要靠氛围,也就是大家都读书,尤其是教师自己要爱读书,最好家长也都爱读书——如果全社会都有爱读书的风气,那就水到渠成了(可惜国民的年读书量平均不过4.3本而已);三是语文教师的语文课要上出让学生觉得读书是一件美好事情的境界来。这三点,都是教材本身解决不了的。其二,考试倒逼法,十有八九会成为得不偿失的法子,因为,为了考试而读书,在目前的大环境下,“功利主义”必定大行其道,至于“兴趣”,缘木求鱼而已。大家须知,研究考试,是很多老师、培训机构最拿手的活儿!

再说教材中的“许多办法”。教材的价值是通过教师和学生的使用来体现的,同样的教材,不同的使用方法、策略、态度等等,带来的结果是不同的。生活在中国,大家都很清楚,上级文件写得再清楚明白的,到了执行者那里,往往会变幻出五彩缤纷的样子来。这教材,哪怕“统编”了,怎么用,用出什么样的效果来,就更难说了。当然,教材使用与文件的执行还是有区别的,影响教材承载的美好愿望落实的因素,更多的时候可能不是教师的态度原因,而是境界、能力和条件。举个例子,扶贫攻坚战还在进行时中,祖国大地上还有物质条件及其贫乏的地方,不仅学生无书可读,“大人”更没精力没能力陪着孩子“一起读”。诚然,我们不能用这“极端”的例子来作为怀疑的根本依据。毕竟,祖国的大多数地方,读书的基本条件还是基本具备的。那么,关键是教师的境界和能力了。

2

谈到教师的境界和能力,也就不得不说一说教师自身的阅读了。

如今中国的教师想安安静静、全心全意教书育人,似乎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不说得为扶贫攻坚尽匹夫之责,各种形式主义的检查更成为压在教师身上的巨山。据说,很多学校的“主业”不是教育教学工作,而是各种各样的“迎检”工作。2016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公布教师教学国际调查(TALIS)项目显示,上海初中教师每周工作时间为39.7小时。其中,上海教师用于课堂教学的时间为13.8小时,占工作时间1/3,低于国际平均值19.2小时、占比50%。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需要怎样的“境界”,才能将“读书为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确是一件挺考验人的事情——教师是否有勇气在如此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把“专治不读书”的任务落在实处,是值得怀疑的。

即使教师能够安安心心教书育人了,语文教师可以把主要精力都用在语文课堂教学上了,“专治不读书”还离不开一定的能力。选择什么书读?怎么读?如何激发学生持续的阅读兴趣?尤其是如何在用课文教语文时,让学生经由课文的学习感受到读书之乐、读书之妙……这些可能单凭教材的指引是不够的。教师得有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如何来?别无他策,唯有语文教师自己爱读书、会读书。

3

语文教师如何让自己爱上读书,这个问题只有教师自己去找答案了。能够讨论的,是语文教师应读哪些书和怎样读书。

语文教师应读哪些书,一般都会想到专业类的书和文学书。如果真的仅此而已,语文教师的视野就狭隘了,思维就局限了,承担起用教材来“专治不读书”的职责,可能就难以胜任。语文教师在读书上,最好有饥不择食的姿态——各类书都涉猎一下(当然,其他学科特别专业的书可以除外),尤其是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类的书,还有历史地理,是一定要看看的。叶圣陶先生近百年前即希望教国文的教师能“为儿童全生活着想”,若语文教师的阅读面不够广,实难胜任。

从路径上来说,教师的阅读,是可以从“眼前利益”起步的。首先当然是足以支撑正确的教育教学理解的专业阅读,如一般的教育学、课程教材教法类的书。第二是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课文教学的需要拓展阅读的书,如某个作者的同类诗文、某篇文章源出的小说文集等。例如,我们和学生一起学习吴然的《大青树下的小学》,一定要读一读吴然的更多作品。第三类是儿童书籍,尤其是一般会推荐给学生的整本书,教师自己一定要先读过。

起步之后,为了让自己能从更多的角度对课文的价值、整本书的价值、课程的价值进行判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自我审视,进而建立自己的教学主张,语文教师就要读哲学,读社会学了。因为从阅读中收获思想启蒙,是一件很让人提振精神的事,而寻求意义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是每个人一生的挣扎和追求。读了这样的书,推己及人,语文教师就会慢慢成长为专业而理性的“奉献者”。

再讲讲语文教师怎样读书。教师读书,贵在有思考和研究的习惯。无论是面对一本绝对都是说好话的书、观点正确的书、境界高尚的书,还是一本内容良莠不齐的书、观点模棱两可的书、自话自说的书,语文教师都不能少了独立思考和批判意识的参与。

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罗伯特·波格·哈里森在《花园:谈人之为人》一书中,将人的活动分成三个层次:为了生存的“劳动”,创造世界的“工作”,实现生命价值的“行动”。如果语文教师能把多维度的阅读与教育教学实践联系起来,就会发现阅读本身就是教育的一部分。在阅读过程中自觉检视自己所采取的每一个教育教学行为的性质和意义,就能逐渐避免盲目、盲从,远离无意识和荒谬。这,就是教育者——教师阅读的应有的姿态,阅读也应该成为实现生命价值的行动的一部分。

4

关于教师的职业境界分类,最常用的说法是“经师易得,人师难求”。从这种说法延伸出的具体分类又有很多,如“经师、能师、人师”的分法,“业师、经师、人师”的分法等。是按照怎样的标准来分,怎样的教师属于哪一类,大家可以动动手指到网上搜一搜,还可以将自己对号入座——流流汗,打呵呵,或者自我满足一把。

语文教师要成为“人师”,一定是要将学生带上“读书”的康庄大道的。这是最朴素的道理。将学生带上读书之通途,教师自己一定得是一个“读书人”,这也是最朴素的道理。

通向“人师”之路,不可没有阅读。

“专治不读书”,靠的,是教师自己爱读书,会读书。除此之外,没有更好的法子。

感谢您的阅读和转发!

说明:

本文来源:http://www.fsgl168.com/dushu/109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