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

那些亲子间的相爱相杀,都是说不出口的痛

| 点击:

【www.fsgl168.com--亲子】

今日导读

“我儿子终于会骂人了,听到他骂人我还挺高兴的,人活得自在,总比一直压抑着要好啊。生病之前,他一直温文尔雅,从来不骂人不打人,想着都压抑。自从得病之后,他开始会骂人了,会把愤怒情绪表现出来了。”

如果不是在郁金香阳光会这样特殊的地方,你听到一个妈妈这样的表达,是不是觉得无法理解?儿子会骂人了,还很高兴?不是真的吧?

可这确实是潍坊郁金香阳光会会长涵香在接待大量抑郁症家庭咨询的时候,亲耳听到的声音。

孩子骂人的表现,恰恰是他停止自我攻击、对外攻击的一种表现,对患有抑郁的孩子来说,恰恰是一种好兆头。但这背后,也影射出了孩子大量积压的情绪和父母处理不当的情绪表达。

今天的分享,就是郁金香核心志愿者涵香老师,在观察、接触大量抑郁症家庭之后,总结出的一些亲子沟通技巧。能够有效帮助大家停止亲子间的相爱相杀、互相攻击,最终走向和睦美满。

亲子关系里的相爱相杀

我做为郁金香阳光会核心志愿者,做为潍坊郁金香阳光会会长,家里来过很多患有抑郁症的孩子,我也亲眼见证了许多亲子关系里的相爱相杀。

我亲眼看到,一个结了婚的女孩骂妈妈半天,骂完了,又后悔,自责,愧疚,给妈妈道歉;有一男孩从小被爸爸妈妈打,患病的他曾一拳重重地打在爸爸的前胸,那一拳,差点儿要了爸爸的命……

不明真相的人会说,这个孩子真不懂事,真不孝顺,儿子打老子,大逆不道啊!

即使是爸爸妈妈,在孩子患病之初,也是不能接受这样的现实:我把你养大,就这样的结果,打我骂我?这不是白眼狼吗?

亲爱的,请记住,他们是有心理问题的一群孩子,他们的心,病了。他们绝对不是故意的,也不是装出来的。

这就是亲子关系里的相爱又相杀,与夫妻关系里的相爱相杀何其相似?

当孩子攻击你的时候,其实是在自我疗伤

抑郁症的孩子为什么会打爸爸妈妈?这是一种病态,是潜意识里的创伤体验、是压抑的情绪需要爆发,需要释放。情绪是一种能量,当处于抑郁焦虑状态时,你根本控制不住自己,所以,对于严重的症状发作期的病人,吃药就医是首选。

为什么又会道歉?因为情绪化过去之后,平静了,理性又回来了,他们就知道自己做了不该做的事。

一个是意识的我,一个是潜意识的我,两个我,就这样每天在打仗、在撕扯、在内耗。虽然看不见,却是打得天昏地暗,不可开交,精疲力尽。虽然外表看起来啥都没干,可他们内心好累,好累。温文尔雅的背后,其实藏着的是内心的狂风暴雨,巨浪涛天,甚至是在流泪,流血。

所以,我会告诉那些孩子们,不要愧疚自责,这是没办法的事,潜意识里的东西,我们控制不了的。

我也会告诉那些委屈的爸爸妈妈们:千万不要太伤感了。因为情绪压抑得久了,就会变成一种攻击性:要么,攻击自己;要么,攻击亲密关系里的重要他人。

攻击自己的结果就是抑郁症。事实上,当孩子攻击你们的时候,他们就停止了自我攻击。换句话说,他们是在疗伤。如果,打骂能让孩子不那么压抑憋屈,不那么痛苦,我们做父母的即使有点疼,是不是也值得呢?

须知,那些被压抑的情绪可能是来自曾经的我们啊。

当然,我们做志愿者的,并不主张孩子伤害爸爸妈妈。我们会告诉他们很多管理情绪的技术和方法,比如:与情绪和解、与情绪沟通、写情绪日记、敲打穴位、逐步抽离法、能量转换、运动唱歌等等

而我们作为父母,在未来的日常生活中,在亲子关系里,也应该学会如何沟通,如何正确的表达自己的情绪,管理自己的情绪,帮孩子疗愈创伤。

夫妻双方吵架应该这样处理

如果夫妻之间出现了矛盾争吵,那么,我们应该这样去和孩子沟通,才能不破坏孩子的安全感,我们要告诉孩子:我们也有情绪,我们也有不开心的时候,就像你也有不开心的时候。每个人都一样,但是,我们不开心,是因为我们自己有一些事情没有想明白,有些事情没有处理好,是我们大人的事,跟你没有关系。

不管妈妈还是爸爸开心还是不开心,我们都是爱你的,而且,你是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最爱的人,所以,你不用在意我们今天开心不开心,你不用怕。你给我们一些时间啊,一会儿我们想明白了,把事情处理好了,我们就好了,就开心了,你不要怕。

这样做,即使夫妻有矛盾要争吵,也可以尽可能地减少对孩子的伤害。

另外一方面, 爸爸妈妈同时也记住,提升自己能量,做到大人的事大人解决,千万千万不要迁怒给孩子。

当我们把自己的情绪给了孩子,其实是我们的“退行”状态,成人儿童化,是我们在孩子面前求爱,让孩子做了我们的“爸爸妈妈”。

这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不公平。

父母需要培养自己的延迟满足能力

人类的大脑前额叶皮质,对大脑整体有组织性、指导性和调节性的影响,是大脑真正的“中枢”,负责着记忆、判断、分析、思考、操作、决策等复杂高级的认知活动。

这部分脑区,人类平均要到20-25岁才能完全长好。换句话说,父母的前额叶,理论上说基本长好了;孩子的前额叶,肯定没长好。

所以当孩子出现各种各样让父母不满的状况时,父母承担了教养责任,父母要充当孩子的前额叶,帮孩子学习理性、规则、分析、思考。

不能够完成这个功能的父母,就需要考虑培养自己的“延迟满足能力”。在看到、听到孩子的言语行为不当的时候,父母请不要马上发作,不要马上指责,不要马上提建议,不要马上发脾气。

当你心里想什么就马上做什么的时候,你的前额叶功能是停摆的,你完全受情绪支配,和儿童无异。

所以,发脾气之前,请先等等、先想想、先静静。

等什么?等自己的情绪峰值过去了,开始思考:孩子为什么有这样的表现?我怎么做才是真正帮助到他?怎么说才能真正引导他更好?这是前额叶的功能体现,表明你是一个理性的、有思考能力的人。

更重要的是,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也在潜移默化地学习自己的情绪要如何感受、如何识别,以及等待,而不去即时发作。

中国家长的“超理智”误区

下面,我们继续分享一下宋立老师的“超理智”和“一致性沟通”技巧,也就是简快幸福关系学里的EQ型高情商处理他人情绪法。

我们中国人很喜欢超理智,丈夫容易对妻子超理智,父母对孩子也特别容易超理智。

超理智是什么?超理智就是忽视感受而关注任务。

宋立老师举了一个例子:五一时,她跟儿子一起参加了一个儿童团的活动,背上20斤重的行囊,用了三天两夜到大山里头去徒步。

一共行程76公里,爬了九座大山,其中四座超过1000米,宋老师非常好地完成了。第二天的傍晚,队伍当中有一个七岁的男孩儿,他的脚磨破了,大腿根儿那里也磨破了,特别疼,走一步,就咧着嘴哭一声,然后一瘸一拐地走。

因为在大山里头,没有路,完全是越野的状态,所以,她特别害怕那个孩子不小心走丢了。

等到傍晚时分,这个孩子真的有点坚持不下去了,然后,宋老师就说,要不然用我的手机给他妈妈打个电话?因为他的妈妈没有随行。

然后,她就跟孩子说,阿姨给你妈妈打个电话吧,你跟妈妈说一说,妈妈安慰安慰你,你心里好受了,咱们就继续上路走啊!

宋老师就给他妈妈打电话,孩子拿过手机就说:妈妈,我的脚破了,我的腿也破了,我好疼啊,我走不动了。

大家猜猜他妈妈怎么回答的?

他妈妈说,儿子,你要坚持,你一定能行———中国式妈妈的回答方式。

结果,这个孩子听他妈妈这么说之后,一下子把宋老师的手机扔了,扭头就走了。这个超理智的妈妈,深深的伤了孩子的心。

这么回答的妈妈还是不错的妈妈呢。有一些焦虑的妈妈会说:你怎么那么娇气啊?破了就破了呗!别的人怎么能走啊?你怎么就走不了了?还有一些属于指责型的妈妈,可能会破口大骂,你怎么那么没用?废物一个!还能干点啥?

和孩子沟通的“二八原则”

那么,正确的表达方式应该是什么样的?

应该这样说:哎呀,儿子,妈妈听说你受伤了,妈妈好心疼。那你有跟老师说吗?你让老师帮你包扎和处理了吗?没有的话,妈妈马上联系老师,让老师帮你。听说儿子受伤了,妈妈现在啊,恨不得马上飞到你的身边去。可是,你们在大山里,妈妈也找不到你啊,妈妈只能干着急。但是,妈妈相信你,我的儿子平时就表现得特别坚强,一会儿让老师帮你好好处理一下,你再看看有没有别的家长可以帮你?然后你们一起走出来,明天,妈妈在你们出发的地点等你。这样的话,儿子你太棒啦!妈妈为你骄傲啊!

如果妈妈这样沟通,那么孩子的内心体验该有多好?因为妈妈在沟通过程中,没有关注任务,更多的是关注孩子的感受:表达了妈妈的爱、妈妈的担忧、妈妈的心疼。

所以,爸爸妈妈们,当你们面对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你要拿出80%的文字来跟他进行感受上的沟通,来表达你对他的爱,然后,再拿出20%的文字来谈一下你对他任务的期待,最后,给一个鼓励和表扬,这样的一个沟通方式就是“一致性沟通”。

这样先共情,再表达期待的“二八原则”表达法,会让孩子的感受特别好,让孩子更有力量去完成大人布置的任务。

你需要允许自己可以不够完美,允许孩子可以不够完美,允许别人可以不够完美;允许自己有情绪,允许孩子有情绪,允许别人有情绪;允许自己可以不快乐,允许孩子可以不快乐,允许别人可以不快乐。

允许代表着一份臣服,一份看到,一份接纳。无条件的接纳,才是真爱。

如他所愿,非我所是。

最后,祝所有亲子都能相亲相爱,共创辉煌。

本文来源:http://www.fsgl168.com/qinzi/22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