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把自己当孩子,把孩子当大人

| 点击:

【www.fsgl168.com--教育】

近日,吴尊在一档节目中展现出来的教育方式再次赢得好评。

他与老婆林丽吟计划单独去澳大利亚旅行结婚,而第一步就是要说服两个孩子留在家里。

父母一走就是七八天,显然对于孩子们来说不太能接受。

吴尊先是用手绘的童话书,用讲故事的方式,去征求孩子们的意见。

没想到,两个孩子异口同声、斩钉截铁地回答:不可以。

接下来,不管是表明爸爸妈妈没有办过婚礼有多遗憾,还是承诺拍了结婚照会带回来给他们看,孩子们还是满口拒绝。

夫妻俩面面相觑,不知如何是好。

最后吴尊突然想出了“杀手锏”,在家里藏好多份礼物,让他们每天找出一个,玩“寻宝游戏”。

他绘声绘色地讲起游戏的玩法,孩子们瞬间来了兴趣,立刻被说服。

网友们纷纷点赞:

夫妻俩会征求孩子的意见,尊重小朋友的父母太棒啦。

懂得换位思考真的太难得。

他没有强硬粗暴地告诉孩子,必须留在家里。而是懂得沟通,考虑孩子爱玩的心理,让等待的煎熬时光变成了一场期待的游戏,孩子自然更乐意接受父母的建议。

难怪吴尊的育儿观一直被津津乐道,他对孩子们真的超级耐心,懂得尊重和理解孩子。

他支持孩子追星,陪她看偶像的演唱会。

他在NeiNei芭蕾舞比赛失败后,看到孩子伤心也跟着哭泣,讲述自己失败的经历来宽慰女儿。

心理学家德华·桑代克说:

父母只有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才能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不武断地下结论,减少与孩子的冲突,赢得孩子的信任。

换位思考是亲子间沟通的桥梁,能让父母和孩子保持同频,真正赢得孩子的心,因为它的另一个名字是平等和尊重。

亲子沟通,一直是横亘在中国家庭面前的大山。

我们苦口婆心,孩子油盐不进,心里好像上了一把锁,父母干着急走不进去,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知乎网友@科研狂人讲起小时候的事情,仍心有戚戚。

她把早餐找零的几毛钱存下来,存了好久买了一本漂亮的本子,兴冲冲地拿给妈妈看。

妈妈的第一句话:你哪来的钱?

第二句:你钱多没地方花是吧?

她的喜悦顿时一扫而光,憋着泪默默走开。

跟妈妈一起去买衣服,都是陪她逛,看她试穿,等她砍价。

给自己买的时候,她觉得好看的衣服,妈妈从来不买。

“这个不好看”、“ 你小孩子知道什么”。

此类的情景还有很多,渐渐地她不愿意与妈妈谈天、聊心事。

妈妈则质疑:别的母女都无话可说,为什么咱俩就成这样了。

“我不是天生不愿意跟你沟通的”,她把曾经的事告诉妈妈。

换来的仍是责怪:这么小的事,你记仇到现在,你有没有良心。

这大概是很多亲子相处的缩影,把大人的想法强加于孩子,孩子想要的是尊重和理解,得到的却是质疑和嘲讽。

所有的渐行渐远,不过是心灰意冷。

每个孩子都是有思想的独立个体,谁都不希望被控制、界限被侵犯。

家长居高临下,武断地贴标签,毁掉的不仅是亲子关系,更是对父母的信任和孩子的自信。

当孩子觉得父母不理解自己,再好的教育也无法发挥作用。

换位思考,是家庭教育最大的稀缺品。

有多少父母苦恼: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就有多少孩子叹息:爸妈如果懂我,该多好。

亲子沟通问题有多难、多普遍,换位思考就有多重要。

近日,网友@人间心事发了这样一条微博:

她和爸爸因为一件小事吵架,爸爸无法理解就觉得她无理取闹。

妈妈听完这件事,义正言辞地对爸爸说:

“同一件事,有人觉得很严重有人觉得没什么大不了,都是很正常的。

因为不能理解就觉得别人不正常,这个才是不正常。

到底什么感受她都这么大了难道会不清楚吗?以后不要这样了。”

任谁听到这样一段话,都会觉得暖心。

下面两千多条评论,多是羡慕她有个明事理有同理心的妈妈。

即使不理解也尊重孩子的感受,而不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人。

这样的换位思考,对处于情绪漩涡中的孩子,是最好的抚慰,感觉到父母和自己是站在一起的。

这样的教育,也在培养一个高情商的孩子,将心比心,对别人不妄加评论。

近日重读着名企业家吴晓波的书,里面提到,从女儿很小起,他就经常问:你以后喜欢干什么?

女儿的回答先后是:游戏房收银员,海豚训练师,宠物医生……一次次地更换自己的理想。

到女儿十八岁时,她突然说:我想当歌手。

女儿滔滔不绝地谈起对流行音乐的看法,谈起对中国造星模式的不满。

那一刻“雷电交加,全家人都疯掉了”,因为在女儿坚定的眼神中,他看到了光。

他忍不住劝道成为歌手的概率太低了,而女儿坚定地回答:我不想成名,就是喜欢。

这让他开始思考,对女儿来说,人生目标不是成为有钱人,而是找到自己的热爱。

后来,他同意女儿退学,并积极为她联系音乐工作室,接受声乐、舞蹈方面的培训。

被父母无条件支持的孩子,无疑是最幸福的。

虽然女儿最后没有成为歌手,却过得很开心,依然坚持练歌练舞,无怨无悔。

吴晓波既没有把自己的价值观投射到孩子身上,也没有为她设计路径,而是真正从孩子的角度出发,理解她想要的活法。

这里的换位思考,是给孩子一个机会,实现内心的想法,也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我们可以分享过来人的经验,但绝不要全盘操控,多倾听孩子的心声,给出多一些空间和自由,让他自行选择兴趣班,报考的学校,未来的职业。

教育家斯宾塞说:孩子感到被爱、被信任,奇迹不久就会出现在你眼前。

体验过父母无条件的接纳,拥有足够的安全感和价值感,这样的孩子自然不会太差。

圣雄甘地说:如果我们能换上对方的鞋子,并且理解他们的立场,世界上四分之一的痛苦和误会将会消失。

父母与孩子的立场不同,只有穿上别人的鞋,才能转变看问题的视角,从而消除很多隔阂。

1. 首先,把自己当小孩来思考。

有位网友谈论了一种现象:五岁的小朋友糖掉到地上痛哭流涕,丢了工作的成年人看到会不理解,你甚至什么都可以不付出,让妈妈再给你买一个,你有什么好哭的。

但其实掉了糖的小孩和丢了工作的成年人悲伤是一样大的,他们的天都塌了,只是孩子还没长大,大人忘了自己也曾年经。

我们曾经也是小孩,那时的我们最渴望什么?

伤心时被紧紧地拥抱,而不是无情地嘲笑。

犯错时得到谅解和宽慰,而不是劈头盖脸地责骂。

有自己想法时得到接纳和支持,而不是一味地否定。

把自己当做孩子来思考,把我们曾受益的传递给孩子,把我们曾缺失的,给到孩子,才能打破教育的恶性循环。

2. 其次,把孩子当作大人来尊重。

朋友被老师告知14岁的女儿早恋,她没有质问,也没有翻看孩子的日记本。

而是和孩子一起看了一部青春恋爱的电影,分享观后感受,以及自己曾经的恋爱故事。

几次情景谈话之后,女儿慢慢地打开了心扉,因为她知道开明的妈妈是可以理解她的。

小孩其实一点都不“小”,有自己的想法和喜好,尊严和自我。

当我们把孩子当成大人来尊重,孩子会比想象中更懂事。

与成年人交往,我们一定不会随意发脾气,或者用命令的语气,这是基本的礼貌和修养。

亲子之间守住界限同样重要,应该由他面对的,不要越俎代庖,属于他的权利,不擅自剥夺。

父母后退一小步,孩子的成长就会前进一大步。

心理专家李子勋说:关系远远大于教育。

理解换来理解,包容换来敬重,如此才能形成稳定融洽的亲子关系,孩子会与父母交心,也会参考大人的建议。

家庭存在的意义是爱与理解,父母的责任是引导和参与。

这是我们能给孩子最好的教育。

本文来源:http://www.fsgl168.com/jiaoyu/71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