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关于读书感想的散文精选

| 点击:

【www.fsgl168.com--读书】

  读书是一种积累。积累越丰厚,你在生活、工作中才会如鱼得水。读书有益,在当今知识丰富的时代,读一点外国名著会让你心胸变得更开阔。下面是小编给大家精选的关于读书感想的散文,供大家欣赏。

  关于读书感想的散文精选(一)

  读书钻研学问,当然得下苦功夫。为应考试、为写论文、为求学位,大概都得苦读。陶渊明好读书。如果他生于当今之世,要去考大学,或考研究院,或考什么“托福儿”,难免会有些困难吧?我只愁他政治经济学不能及格呢,这还不是因为他“不求甚解”。我曾挨过几下“棍子”,说我读书“追求精神享受”。我当时只好低头认罪。我也承认自己确实不是苦读。不过,“乐在其中”并不等于追求享受。这话可为知者言,不足为外人道也。

  我觉得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升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找高明,和他对质。不问我们要拜见的主人住在国内国外,不问他属于现代古代,不问他什么专业,不问他讲正经大道理或聊天说笑,都可以挨近前去听个足够。我们可以恭恭敬敬旁听孔门弟子追述夫子遗言,也不妨淘气地笑问“言必称‘亦曰仁义而已矣’的孟夫子”,他如果生在我们同一个时代,会不会是一位马列主义老先生呀?我们可以在苏格拉底临刑前守在他身边,听他和一位朋友谈话;也可以对斯多葛派伊匹克悌忒斯(Epictetus)的《金玉良言》思考怀疑。我们可以倾听前朝列代的遗闻逸事,也可以领教当代最奥妙的创新论或有意惊人的故作高论。反正话不投机或言不入耳,不妨抽身退场,甚至砰一下推上大门——就是说,拍地合书面——谁也不会嗔怪。这是书以外的世界里难得的自由!

  壶公悬挂的一把壶里,别有天地日月。每一本书——不论小说、戏剧、传记、游记、日记,以至散文诗词,都别有天地,别有日月星辰,而且还有生存其间的人物。我们很不必巴巴地赶赴某地,花钱买门票去看些仿造的赝品或“栩栩如生”的替身,只要翻开一页书,走入真境,遇见真人,就可以亲亲切切地观赏一番。说什么“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我们连脚底下地球的那一面都看得见,而且顷刻可到。尽管古人把书说成“浩如烟海”,书的世界却真正的“天涯若比邻”,这话绝不是唯心的比拟。世界再大也没有阻隔。佛说“三千大千世界”,可算大极了。书的境地呢,“现在界”还加上“过去谨”,也带上“未来界”,实在是包罗万象,贯通三界。而我们却可以足不出户,在这里随意阅历,随时拜师求教。谁说读书人目光短浅,不通人情,不关心世事呢!这里可得到丰富的经历,可认识各时各地、多种多样的人。

  经常在书里“串门儿”,至少也可以脱去几分愚昧,多长几个心眼儿吧?我们看到道貌岸然、满口豪言壮语的人先生,不必气馁胆怯,因为他们本人家里尽管没开放门户,没让人闯入,他们的亲友家我们总到过,自会认识他们虚架子后面的真嘴脸。一次我乘汽车驰过巴黎赛纳河上宏伟的大桥,我看到了栖息在大桥底下那群拣垃圾为生、盖报纸取暖的穷苦人。不是我眼睛能拐弯儿,只因为我曾到那个地带去串过门儿啊。可惜我们“串门”时“隐”而犹存的“身”,毕竟只是凡胎俗骨。我们没有如来佛的慧眼,把人世间几千年积累的智慧一览无余,只好时刻记住庄子“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名言。我们只是朝生暮死的虫豸(还不是孙大圣毫毛变成的虫儿),钻入书中世界,这边爬爬,那边停停,有时遇到心仪的人,听到惬意的话,或者对心上悬挂的问题偶有所得,就好比开了心窍,乐以忘言。这个“乐”和“追求享受”该不是一回事吧?

  关于读书感想的散文精选(二)

  年少时,父亲对我讲,“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不解其意。长大后,对文学类书籍颇感兴趣,经常沉溺其中,《三国演义》、《水浒传》等长篇巨著,时常挑灯夜读,以至于书未读出名堂,境片厚度到增加不少,但对那句话还是似懂非懂。成年后,在经历了人生蹉跎岁月后,慢慢理解了那句话的真正含义,明白了古人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意旨,对读书有了一点真切的感悟。

  读书是一种享受。读书有亲切感,如见亲友故人,如见良师益友,读书是在和古代人、现代人切磋洽谈、是在和大师、友人促膝谈心,是在与长辈、同龄交流情感,如与他们谈得投机时,你会连称妙,那超乎寻常的想象会让你拍案叫绝。当读到你满意的答案时,或与你的设想一致时,你会开怀大笑,如饮甘露。读书给人知识、给人力量,似乎已经是最高享受,比这更美好的享受是为生命、为成长的阅读。

  读书是一种境界。读未知书,如得良友,读已知书,如遇故交,明代于谦在《观书》一诗描述了读书的感受,“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活水源源随处满,东风花柳时时新,金鞍玉勒寻芳容,未信我庐别有春”。宋朝朱煮在《四时读书乐》中有“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明代《小窗帘记》中说,“闭门阅佛书,开门接佳客,出门寻山水,此人生三乐。”可谓妙不可言。《菜根谭》中讲,“善读书者,要读到手舞足蹈处,方不落签蹄,善观物者,要观到心融神洽时,方不泥迹象。”看来说这话的人不仅有书瘾,而且还有酒瘾,不然何来如痴如醉,可见境界之高。

  读书是一种修炼。读书达到期一定境界后,将废寝忘食而不困乏,清代袁枚曾经说过,“书味在胸中,甘于饮陈酒。”是说读书的滋味比三年的陈酒还要香。郑板桥在《题画》中写道,“精神专一,奋苦数十年,神将相之,鬼将先之,人将启之,物将发之。”细品之,可见修炼之深,功底之厚。

  读书是一种积累。积累越丰厚,你在生活、工作中才会如鱼得水。读书有益,在当今知识丰富的时代,读一点外国名著会让你心胸变得更开阔。如果有可能的话,懂一门外语,让你多一双眼睛,在看懂汉字同时,看懂一点外文;多一双耳朵,在听懂汉语的同时,也能听懂外语;多一条舌头,不仅能说中文,也能说一些外语。读书要趁早,越是年轻时,读书印象越深。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就是这个道理。

  温在一次和网民互动中说了这么一句话,“读书不仅给人力量,而且给人安全感和幸福感,我很希望有一天看见地铁里面人人都捧着一本书。”这是温对我们这个民族的期望。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上下五千年,纵横数万里。岁月推动着年华,伴着流水的脚步走过春夏秋冬,当你孤寂、彷徨时,阅读一些感动的文章,能让你重新找回自己。多读点书,让我们有机会与古人对话,与文化同行。

  关于读书感想的散文精选(三)

  读钱红丽的《低眉》,她写到作家阿城,阿城说因为自己穷无钱买书,只好到书店蹭书看。大凡人一沾到“蹭”字,就失了底气,看也就不可能是大大方方了。没有钱,却翻书无数,遇到心仪的还要爱不释手,只能站着,低头勾腰,久了,就站出个水蛇腰来。想想,文人的样子大抵都是如此,站出了“水蛇腰”还要遭人嘲笑,就觉更穷酸了一层。好在文人们自己都看淡这些,一个“俱往已”一切嘲笑或者恶人的面目以及自己的落魄心里都可以轻描淡写的一带而过了,水蛇腰也罢,被嘲笑也罢都不过是因为一个“文”字。窃书不算偷,何况,只是看,爱看才看,不爱看的要冷落灰尘的。

  一个爱着文字的人,无论多么的柔弱不堪,样貌多么奇特,长发也好,秃光光也罢,一旦被墨香熏着,就走了超凡的路子,但也有死心眼的人,有些时候走了极端的“体面”。

  “体面”一词来自钱红丽的另一篇《广博的才华停在树梢上》,看这题目就觉超绝。停在树梢上的才华,需要仰望,又可企及,可触摸,可抵达;但又决不是伸手可及、易取,这当然需要一把梯子,够高,够稳,还要一步步踏实地攀登和摘取。钱作家说钟鸣的《畜界,人界》是“一本诡异古怪、博学、智慧的书。钟鸣的笔下书写的均是一些看得见和看不见的活物。一只鼠到了钟鸣的笔下,让我们不禁产生了畏惧。其实,我们真正畏惧的是——文字。文字才是才华的投影,才华也是一种活物,征服她所要征服的,畏惧她所要畏惧的。”“书写,便是不断地还原靠近内心最为隐秘部分的过程。”然后,她提到“体面”,她说:“一个心远的人总是比常人活得艰辛些,这亦是造化,心在高处,不囿于俗世,这亦是一种体面,常人不及的体面。”

  记下这些,我只能说,钱红丽读书不仅深刻,还有一种常人不及的感悟能力,一种异于他人的解读力,她在一个人的文字中看到的那些“文字的奇险纷繁”,怎么说,都让一个喜欢文字的人也值得站成一付腐朽文人的“水蛇腰”模样的。

  这样,我就想到了伍尔夫。伍尔夫的读书随笔更有令人难以招架的东西,不留情面的深刻,和大解八块的解析,使我看到了随笔的丰富姿态的构成,它不完全在于被阅读者的姿态,还应该包括那个灯下的阅读者有必须胜任这项任务的体力和智慧,一种在钢丝绳上的平衡能力,必须有一颗能探寻到“奇险纷繁”景致的敏锐灵魂和旋旎的刀功。

  然后,再说川端康成的字。

  钱红丽读川端康成的《雪国》,读到“银河哗啦一声落到岛村心坎上”。依了这样的导读去读《雪国》,《雪国》也便这样渺渺茫茫地铺列在眼前了。

  不知何因,读着《雪国》总是无意中把驹子和叶子混为了一个,她们一个是行男的未婚妻,一个是情人,行男又濒死。这样的一个男人,驹子却甘愿为他当艺妓挣钱治病;而美丽虚无的叶子却爱他至深,至行男死后还一直怀念着;两个女人都有凄绝之美,亦都是可爱之人。不然来此疗养的岛村又为何对她们生出了好感?可是,这样的好感,也只能在心中存一存罢了,是不能走到哪里去的。如果为了一已的欢愉真的走到不堪的地步,岂不是玷污了那份纯洁,又负了一种精神。小说处处描写着雪,洁白,荡涤魂魄,读之就让我想起北方原野上的雪,因此会无端地体味着它给予心灵的那种绵长的吸引力,仿佛时时身处其中,一步一步踏过,又仿佛有一种穿透时空的力量,不得不做着各种的挣扎。小说永远在向我们诉说着美,它如一袭光彩华丽的绸缎,素雅,洁静,雍容;而这样的美又都虚幻如梦;又都扑朔迷离;又都没有消逝却已黯然失色;或者又都飘浮在流逝的暮景之中,模模糊糊地照亮着周围的一切。那是一个不真实的世界,却又实实在在在川端的心里,在他的笔下。因此,为这样一个虚拟的世界《雪国》,为作家给我们营造的美好的心灵栖息之地感到了一丝丝的宽慰。

  很偶然地读到了川端康成的《花未眠》这篇不到两千字的散文,它让我看到了作家用一颗敏锐的心灵感悟生活细微之处的能力,他是在早上四点偶然发现花未眠的,这一发现,让川端吃惊不小,原来“在凌晨四点凝视海棠花,始觉得它美极了。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然后,作家一路让笔峰跳跃着,说到死亡,说到壁龛里的插花,说到罗丹的《女人的手》,玛伊约尔的《勒达像》,这些无不在向人们诉说着接近死亡的美和人之非凡的观察能力。而作家所观察到的东西,在另一个表现者那里,又都一一得到了相似感觉的印证,这让我再一次相信,敏锐而易感的心灵总是相似的。然而这样的心灵又何其寥落和孤独;因为他们活在当下,在现实之中,这是一种令人绝望的残酷。

  再读川端康成的《伊豆的舞女》,又那么倾心。其实,我想世上的文字并不都为你而写,但一定有一种文字是专为你而写,专为你而存在的,这样的文字在别人的眼里也许并不一定完美,也不一定有什么高妙的要意,但唯有你觉得它好,唯有你读之有味,读之哭笑和感叹,于是就会无端的感激那个作者,感激他的文字的魅力。我就这样一路读着,只为那分纯洁,那分温暖,那分朴素的虚飘飘的美,直到再次翻页,而翻页之后竟然是空白一片,惊诧,鄂然。原来这就是小说的结尾——空白,空白,是一切都不需要再补述的空白,再有一句话,再添一个符号都是多余,都会污了读者的感受。这就是川端康成给我的“极美”的真实体验,几分钟之久,让我默默体味,默默地徒然叹息。

  想到川端康成的一生可谓心灵孤寂,凄清。也许,正因为这样才有了他的那些文字,那些端庄的美,虚无、飘渺;其实,这正是一个人对现实失望的再现。现实生活可谓苦绝,全没什么快乐可言,而“美”是一件多么难以寻觅的东西,这种美只有用文字来描述,以心灵来勾画,用想象来完成。如果一个敏锐而易感的心灵得到了它,全不要说出,而只能付诸文字。

  那么,一切,也只有这样!

 

关于读书的散文

本文来源:http://www.fsgl168.com/dushu/244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