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心理学:“猜疑心重、不信任他人”要放下戒备心才能避免焦虑

| 点击:

【www.fsgl168.com--生活】

文 / 心理学知识星球

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人总是时刻保持警惕性,以为每个人都试图欺骗他。这类人总是将别人的意图曲解为恶意的,并且伴随着不信任和猜疑,虽然他们找不出什么证据支持这种想法,但是他们也会假定别人会利用、伤害和欺骗他。在心理学上这类人被称为偏执型人格障碍。下面我会从偏执型人格障碍的特征、形成的原因、信念以及怎样治疗这四方面进行讲解。

特征:

偏执型人格障碍特征是“不信任他人”和“猜疑”,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

①不论在何时何地或何事都持一己之见,太过固执。

②猜疑心过重,总是怀疑对方对自己存在什么目的,不信任他人。

③总是把自己看的过分重要,即自我评价过高。

④太过于记仇,他人无意的语言或行为在他心里会记很久,并无法原谅。

这类人很少信任或接近别人,因为害怕自己说的一些话遭人利用,对自己不利。而且常常心存怨恨,长久不能释怀,对所感觉到的轻视或不公遭遇不肯谅解。他们通常很难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或亲密关系,即使有也会时常地去猜疑配偶、朋友的忠诚。

其次,这类人思想固执并高度坚信自己的信念与想法,为了维持自己所认为的安全,他们要时刻保持一定程度的警觉,但是这时常又让他们深感焦虑,导致情绪上的筋疲力竭。

由于偏执型人格障碍很难与他人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所以他们也具有“社交恐惧症”,害怕与人接触同时又渴望他人的关心与呵护。

原因:

偏执型人格的形成是在童年时期开始形成,经过多年的慢慢发展而变成偏执型人格障碍。由于童年父母的竞争性教育和思想教育不到位而使孩子有了偏执型人格障碍。

这里讲个事例:普拉玛是一位27岁的会计师,和父母一起住在伦敦,她父母基本是社交隔绝的,虽然有个表亲住在英国,但是很少见面。在童年父母就让她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学业上,不鼓励她与其他同学来往,父母告诉她:“这些女孩是你的竞争对手”“你要击败她们,否则她们会击败你”。

普拉玛说,父母猜疑所有的人,认为要保持警惕性,因为每个人都会欺骗她们。有趣的是,普拉玛说自己的名字的意思是“认识真相”,这个名字好像对自己父母意义重大。她说自己在学校是个不合群的人,认为他人没有兴趣和自己在一起。她说自己的童年是无聊、灰暗和不快乐的,充满猜疑和怀疑。

由于从小父母的教育使的普拉玛性格孤僻、认为接近她的人都是想伤害她。所以她回避一切社交。偏执型人格障碍的形成主要原因在于成长的环境,在此我希望看到这篇文章的父母能对自己的儿女有一个良好的思想教育,不要使这些原因而影响孩子的未来。

信念:

偏执型人格障碍的核心信念是“他人都是心存恶意的”“是不可信任的”。以上面的事例为例我讲一下普拉玛关于自己、他人、世界的信念。

关于自己的信念:我无趣、不可爱、我没有价值、我没有什么可给他人。

关于别人的信念:他们试图伤害我,他们不喜欢我,他们想让我失败,他们不在乎我。

关于世界的信念:这是个“狗咬狗”的世界,这世界充满敌意。

由于此类负面信念太多也使人容易陷入焦虑。

治疗:

治疗的目的就是针对偏执型人格障碍的“不信任”和“猜疑心”进行治疗。首先就是从信念上进行自我改变,给自己建立一个正向的想念,摒弃以前“他人对我是有恶意的”的信念,给自己建立“他人接触我是为了帮助我,而不是伤害我”的信念。世界万物都是对立的,有善就有恶,有光就有暗,不要只看到不好的一面而把美好的一面疏忽了。只有把自己负面的信念转换成积极的信念才能使你更容易得到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

其次就是行为上做出改变,多去了解他人的内心,你才能进去他的内心。不论是在生活上还是工作上都要勇于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人是群居动物,不要把自己封闭起来更不要拒人千里之外。每个人都需要互帮互助才能共同进步,所以我希望你也能出去多与他人交流沟通。

在面对一些事情时要多学会多方位思考,不要固执己见,不要使自己过于敏感和偏激。

总结:

过度的怀疑他人与思想的偏激会给你带来过度的焦虑,从而使你陷入这些负面信念中无法自拔。放下自己的戒备心去接受他人的关心和呵护会使你更容易走进他人的内心。我记得有句话是这么说的:“你眼中的灰暗,其实源于你内心的阴霾。”所以何不放开自己去接受自己、接受他人呢?

本文来源:http://www.fsgl168.com/shenghuo/7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