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团范文

教授建议把《背影》从初中教材中删掉,只因文中有一个动作

| 点击:

【www.fsgl168.com--党团范文】

教授建议把《背影》从初中教材中删掉,只因文中有一个动作

作者:纳兰唐儿

母爱如水,父爱如山,父爱也一样感人。关于父爱的古诗词有王建的“来时父母知隔生,重着衣裳如送死”、苏轼的“父老得书知我在,小轩临水为君开”、《诗经》里的“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诗经》里的“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等等。

不仅是古诗词中的父爱感人,现代文描写的父爱也同样感人。如朱自清写的《背影》。

我在中学任教,教初中很多年了,从未觉得《背影》有何不妥?

直到有一天,无意在网上看见腾讯新闻写:北外副教授丁启阵建议中学课本删去朱自清的《背影》,理由是朱自清的父亲违反了交通规则去给儿子买橘子,这种感动是“不健康的”,是不理性和实用主义的表现。而近代文学家中,朱自清的散文水平并不是最高的。

阅后,我很惊讶,若说朱自清的散文水平不高,此文文学价值不大,皆可商榷。但说此文带来的感动是“不健康的不理性的”,我不认同。

并非说教科书神圣不容质疑,谁也不能怀疑这些知识的合理性与科学性,也并非说经典不容探讨,而是丁教授的观点站不住脚。

这篇课文是写朱自清的父亲,在自己的母亲去世以及失业的情况下,仍然坚持亲自送朱自清去车站。担心儿子没有东西吃,亲自穿过铁道,爬上月台去给儿子买橘子的故事。

作者用浅白、朴素的文字,把父亲对儿子的爱,生动细腻地描写了出来,情真意切,很感人。但丁教授没有感受到,却只看见违反了交通规则。我们一起来读原文,如下:

“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朱自清当时20岁,风华正茂,正属于生龙活虎的年纪,穿铁道爬月台,于他而言不费吹灰之力。但父亲爱他,非得亲自去买,似乎唯有如此,才能表达他浓浓的父爱。

父亲上了年纪腿脚不灵活,加之又胖,两手攀着月台上面,双脚使劲向上缩,是多么地吃力。弄不好,体力耗尽了,人掉下来,不死也残废了。是什么让他成功爬了上去?是伟大的父爱。

这篇作品写于1925年,当时还没有建国,中国处于落后状态,一天能有几趟火车发送?当时法律还没有完善,哪有交通规则?又何谈违反规则?

任何事情都要一分为二来看。允许有质疑经典的精神,但要根据当时当地的客观情况来分析,这样探讨起来才不偏颇。

若按照丁教授的逻辑,《水浒传》写黑帮,《红楼梦》写早恋,《三国演义》搞暴力,《西游记》纯空想不切实际……岂不是没有一部名着适合学生看了?

《背影》的主旨是描写父爱的伟大和无私,于细琐小事中感悟到父亲深沉的爱,很接地气,能激发学生们的感恩之心,宣扬的是正能量。不能因个人的误读而随意否定一部作品,更不能随便删掉。亲爱的朋友们,你们认可教授的观点吗?欢迎踊跃留言探讨。

作者简介:纳兰唐儿、醉卧古典诗词等笔名。多家校园杂志写手,作品被《意林》等文摘转载。喜欢佛学、艺术,痴迷易经、文学,是靠古典诗词与戏曲滋养的女子。作品系本人原创,欢迎收藏、留言、转发(只限于本平台)。若转发别的平台,请征求我同意,并署我名字以及注明出处,否则以侵权起诉。请关注我,会常常更新古诗词,与你们穿越回到唐风宋月去,一起品味唐韵诗脚与宋阕音律,然后狂醉三千场。

本文来源:http://www.fsgl168.com/fanwen/98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