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你看到的,未必是孩子的全部 | 爸妈内参

| 点击:

【www.fsgl168.com--论文】

主播:迷路的九尾狐,出品:爸妈内参(shenduwenhua)

作者:judith(爸妈内参作者)

爸妈内参的新栏目「兰妈问答」颇受好评,宝爸宝妈依旧可以在文章底部给我们留言,写下你们的困惑和不解,会由兰妈给大家答疑解惑。北北会为你们整理出来,你们的问题会出现在第二条哦!1你看到的,未必是孩子的全部孩子是我生的,我一手带大的,我当然了解,然后各种巴拉巴拉。

作为旁人,听到这样的话,一般我都是含笑点头。但如果作为教师,听到家长这样的话,我的间歇性头疼又开始发作。

有一个资深班主任,曾跟我说过这样一段话:孩子的精力总是要释放的,那些在家里看着特别稳当、不言不语的孩子,在学校未必就不跑不跳不闹;有的孩子在家“窝里反”,上外面来之后,就“老实”了。

同一个孩子,在不同的环境中,可能有截然不同的表现。

随着孩子年龄的长大,活动范围由襁褓之中,逐渐扩大。你还那样笃定,孩子只是你眼前看到的样子吗?不和你在一起时的表现,你完全了解吗?

曾经听到过这样一个真事。我先生的同事,每天一早都对孩子既头疼又愧疚。因为孩子去幼儿园快两年了,进园前的大哭大闹还是每天必须的功课。

“每次看见她哭的撕心裂肺的,我心都快碎了。她妈妈根本不敢去送她,天天让我去。我赶紧把孩子塞进老师手里就跑,跟犯错一样。那场景,太惨烈了。”班车站上等班车时,常常听到这个父亲自责无奈的忏悔。

突然,有一天,我先生告诉我,那个觉得对不起孩子的男同事,今天哭笑不得地对每个熟人说,他被孩子骗了快两年。

原来那位爸爸,在逃也似的离开后,停了半晌,又偷偷回来看看。发现他的宝宝,开始站在门口,被老师牵着手大哭。

等他离开不长时间,没等老师劝,就自己抽噎着止住了哭。放开老师的手,扭头就跑到院子里和小朋友去玩了。喜笑颜开,跟刚才扯着爸爸衣服大哭的样子判若两人。

“怪不得每次问,老师都说她在幼儿园挺适应的,我还觉得老师怕我们不送去,敷衍我们。原来是这样的。我估计刚去那些日子,她是真哭,我心里就说,不能哭一年多还哭啊。今天不多看一下,还接着被孩子骗了。”这个爸爸这才摆脱了心理上的愧疚。

在心理学上有个词语,叫“印象整饰”,也叫自我呈现,是指一个人通过一定的方式影响别人,形成对自己有利的印象。

广义的“印象整饰”也包括通过情绪的表达、投其所好,让对方按照自己希望的方式,对待自己,达到一定目的。

孩子是天生的“专家”。刚才说过的孩子,虽然在入园开始哭了一段时间后,就知道哭也不可能达到不去幼儿园的目的。但是她还是会很好地“利用”爸爸的愧疚之心,达到零食玩具之类的愿望。

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虽说眼见为实,也要用用善于理解和发现的眼睛去看,用一颗爱与包容的心去看。

2爱的包容,揭开孩子的“伪装”当你的宝宝刚能够走得摇摇晃晃,当他(她)和小朋友玩做一团,当他一个人依依呀呀地玩玩具……你庆幸孩子能离开人了,自己可以轻松一刻了。

一定记住:不是孩子不来烦你就好,你今天的轻松只会让你明天更累。

爸爸妈妈作为孩子第一任老师、终身教导者,最重要的就是,一定要真正了解你的教育对象,了解孩子每一方面细小的脾性。

比如,遇到困难他会怎样处理,会不会轻易发脾气,如何和小伙伴相处……这些小的细节的发现,没有办法批次处理,都是经年累月的积累。

你以为,你的说教会在孩子身上立刻生效?、

当然不是!幼年时,一个习惯的养成,经常需要很多次的重复,需要家长更多的耐心。

一岁左右的宝宝闹脾气,把手里的东西扔到地上。你只告诉他,不行不对,孩子肯定是听不进去的,对下次避免同样的情况,作用也不大。

你很生气地表示,再这样你就发怒,后果很严重。可能在你发怒的目光“威胁”下,宝宝不敢“造次”,不会乱扔。

但你阻止孩子乱扔东西,这只是表面现象。其实你面对的核心实质问题,是教会孩子如何正确地表达情绪,合理地表达愤怒。

你 “以暴制暴”的禁止,一时能让孩子按照你的要求做事,只让孩子会在强权下暂时服从,今后在你的注视下“伪装”。

其实,每一次“小冲突”,都是你了解孩子的好契机。

如果在孩子表达错误的最初,你就立刻叫停,然后长篇大论,教育“你应该如何如何”,无疑中断了你和孩子无障碍、良性沟通的渠道。

细心发现宝宝的问题,教会他合理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并且让孩子感受到,你愿意也能够接受全部的他(她),而不是只希望看到一个“乖巧、懂事”的他(她)。

孩子天生的敏感会感受到,来自你的爱与包容,才会和你有良性模式的互动与交流,而不是很会“装”做你心中“好孩子”的样子。

被孩子接受,你才有进一步的机会,教育和施加影响。但这是一个持久而且缓慢的过程,你每一次单向的发火或说教,都是你在放弃全面、深入、真实了解孩子的机会。

3孩子出生和现在开始,都是了解的最好时机最近太忙,过一段时间再说;孩子还太小,什么事也不懂……

好多家长用这些理由蒙蔽自己,你就一定错过了了解孩子的“最佳时机”。

心理学专家认为,按照孩子成长的规律,在幼儿期(四五岁之前),受父母(或者最亲密的养育者)的影响最大。

再大一些,小学阶段,受老师影响最大(很多孩子把老师的话,当圣旨完成,你一定见过吧)。

少年时期,十岁以后,受同伴的影响最大(上了初中,同学的一句话比老师十句都管用)。

你在和孩子形成良好沟通模式的最有利时期,只会说教和管理,没有让孩子觉得你是“可以信任”的。那么下面你再想补上这一课,就很难了。

听听下面这个事情。

一个七年级的同事,第一次家长会,还认不全每一个家长。小Q的家长来找班主任问情况。

班主任说,小Q特别活泼,看见哪个老师都主动打招呼,而且和同学总是笑脸相迎,特别阳光,上课积极喜欢和老师互动,下课还总帮老师干活,非常招人喜欢。

看着小Q家长的嘴越张越圆,班主任很奇怪。

小Q的家长说,孩子在家平时没笑脸,也不太爱说话,就是吃饭睡觉的问话答应一声,也不主动说学校的事,问多了,才不耐烦地说一句,挺好。

家长和班主任好像说的根本就不是一个孩子!班主任赶紧找出工作手册,用照片确定是不是同一个学生,不要摆了乌龙。结果,没有错,就是小Q。

同一个孩子,家里和学校怎么会有这样大的差别?

时间久了,老师们才明白。两个小Q都是真实的小Q!

小Q有一个亲弟弟,小十来岁,因为妈妈已是大龄产妇,弟弟出生时身体很弱,全家就格外照顾。而且小Q已经上了学,家里就简单地觉得,不用再为老大操心。

这样无论是吃的用的,都格外优待弟弟;兄弟俩发生矛盾,也总呵责哥哥要谦让;有时夫妻俩在旅游淡季请假出去玩,哥哥上学,就只带了弟弟。

这样,家里忽略了对小Q的关心,小Q自然倍感失落,觉得自己不被重视,也离父母越来越远,年龄越大,越用冷淡来“对抗”父母的偏心和忽视。

而在学校呢,老师对刚进学校的每一个孩子一视同仁,而且活泼主动的孩子,还经常被老师格外关注,有了进步会受到表扬。

小Q的表现,就自然有所不同了。有些悄悄话,也会写在周记里,给最喜欢的语文老师看。

一定记住,你认为不懂事的孩子,他的心是格外敏感细腻的。

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可是有的父母“爱”得太“简单粗暴”。

耐心细腻的陪伴、无条件的包容,才能让孩子的心贴近你,在你面前展现他的“全部”,把他柔软的内心表现在你面前。

儿时建立的良好亲子关系,是成年后良性沟通的基础和关键。不用等到孩子“养儿才知父母恩”,想让孩子从小就成为“贴心人”,用心的陪伴,是打开沟通大门的钥匙。

孩子有话乐意跟你说,有事想到问你,作为父母才是成功的。

所以,父母从小把孩子带在身边,自己参与抚养,是必须的。哪怕每天只有晚上下班回家,用心地陪一会儿孩子,也远远好过全托出去、放到老人身边。

从孩子出生那一刻起,成长中的每一步,你的陪伴,都很重要。

如果你觉得,你错过了昨天,那么从今晚开始,放下工作和电子产品,用心去陪你的孩子。

在陪伴中观察,在陪伴中交流。你就迈出了真正了解孩子的关键一步。

孩子的成长,从来不等你有时间。

作者简介:judith,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签约作者,教书匠和不靠谱妈妈,相信“美食与爱情不可辜负”,对两者的热爱等同于对文字的热情。愿我所说能拨动你内心最柔软的心弦。

本文来源:http://www.fsgl168.com/fanwen/297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