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稿范文

做人如种树:“穷栽槐树富栽梅”,可别弄反了

| 点击:

【www.fsgl168.com--演讲稿范文】

许多人家的门口,有两棵槐树,对称分布,其中以龙爪槐居多,这其中有什么讲究吗?

中国传统文化讲究对称,也影响到了很多词语,比如两全其美,成双入对等等,就连各家各户大门的门神都一样,光有秦叔宝老哥一个还不行,非要加上尉迟恭才算完美。

树木虽说不是门神,大门口有两个垛子,一边种上一棵,另外一边空着,孤零零的也不好看,补上一棵,看上去心里才踏实。可是,大门口栽树,为什么以槐树居多呢?

据《神异经》说,东方某地有棵偃桑,树高八十丈,光是树叶的长度就有一丈。尤其让人惊奇的是,树上有蚕作茧,光蚕茧就长三尺。

神话传说,山海经里多了去了,可但凡说话,大致都有个目的。鉴于这个故事实在离奇,过分神异,很有些做梦的倾向,罗渐升认为,这个吹牛皮的人多半就是个养蚕人。

可以断定,故事背景大致处于农桑为主的阶段。当时生产力低下,天天盼着快点吐丝结茧,然而蚕宝宝仍然还是慢腾腾啃着桑叶。既然现实无法改变,传说总归是可以的吧?

一棵树,如果被许多人喜欢,就成了吉祥树,比如发财树、幸福树,尽管好些人连它们原本的名字都叫不上来,因为这棵树实际叫什么都是无关紧要的事情。

一棵树,如果被信仰一致的人喜欢,就成了神树,比如菩提。于是,人们对于树木的崇拜就此产生。古人对于槐树的情结,也一样。

很多人家门口的龙爪槐,是由国槐嫁接而来,形状似伞,树干如虬龙,枝条下垂,易于修剪,天然带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气息。在这些表面形状的背后,有没有人们更感兴趣的东西呢?

最大的可能,就是这个故事:周代的宫廷外,种有三棵槐树。当时朝廷里最高官职是太师、太傅、太保,号称三公,当三公朝见天子时,要面向三棵槐树而立。后来人们就把三槐比作三公。

而许多的普通百姓人家,都相信“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通过科举取士,位列三公,是寒门学子苦学多年的终生梦想。对于贫寒或者小康之家,这槐树身上寄托的是父辈的信仰,改换门庭的希望!所以,人们宁可相信槐树是有灵性的。

与槐树相对应,中国传统文化中,经常提到“岁寒三友”:松、竹、梅。这三位仁兄成了人们的常客,不论是书香门第,还是王侯相府,都会出现它们的身影。

据中国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景观系教授潘富俊先生统计,中国古典文学各类作品中,乔木类的松和竹被提及的次数,都在1万次以上,位列前三名。

那么,槐树又是个什么地位呢?在潘富俊先生的统计结果中,古代文学提起槐树的次数为1339次,虽然少了很多倍,好歹也进入了前十名。涉及时代,从先秦开始,直至宋元明清,尤其在《全唐诗》中提起最多:315次。

需要注意的是,槐树在《金瓶梅》中提起9次,在《红楼梦》中就更少,只有区区4次。罗渐升以为,在这两部书中,槐树被冷落的原因,应该和这两部书的定位有关。

松,占用生长空间开阔,面积窄小者,绝非首选;竹,不宜单株,最好成林。所谓“门对千竿竹,家藏万卷书”;梅,最宜单株,开花时娇羞之态,平日老树盘根遒劲如龙,气势非凡。

《红楼梦》中大观园,当初为元妃省亲而建。贾宝玉的怡红院,“岁寒三友”一个不少。除了王公贵族,清代乾隆皇帝也对“岁寒三友”情有独钟。在紫禁城中,倾心修建乾隆花园,还特意设置小品三友轩。

需要特别说的是,《金瓶梅》虽说反映的是民间市井文化,但绝非普通百姓人家的生活,地方首富西门庆得了几笔钱财后,修园造林,追求的同样是不同寻常的享受。

所以,富贵对于帝王,已经拥有,故转求风雅,松竹梅成为寄托;平淡对于百姓,更是常态,故转求高位、巅峰人生,而槐树成为跳板。做人,不过如此!

文\罗渐升 图\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如果喜欢,请关注、点赞、评论!

本文来源:http://www.fsgl168.com/fanwen/181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