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稿范文

易道太极说

| 点击:

【www.fsgl168.com--演讲稿范文】

易道太极说

无 极 篇

一、宇宙统一观

古代巴比伦人和埃及人都把宇宙看成是一个分层次构成的整体;世界着名的古希腊哲学家,无论是泰勒斯、毕达哥拉斯,还是赫拉克利特和德谟克利特以及亚里士多德,都提出了宇宙系统整体观念,甚至还提出“整体大于它的各个部分总和”的论断。

以德国着名哲学家黑格尔为代表的近、现代哲学家普遍认为:“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把辩证法简要地确定为对立面的统一的学说”,虽然主张矛盾双方对立面的斗争与排斥,但强调的也是宇宙的统一性。

中国古代思想家对宇宙统一性或系统性的认识更为精彩。距今约有八千到一万年之久的伏羲,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从万物中抽象归纳出“阴阳”二性,并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用代表“阴阳”二性的两个符号,创造出反映万事万物生成结构及其发展变化的“八卦”以及64卦系统,认为天、地、人三才,系统而统一。道家师祖老子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宇宙统一衍生观;孔子提出“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宇宙生成系统论;宋代着名理学家周敦颐提出“无极而太极……”的宇宙原生观。

总之,我们人类自己以及自己面对着的整个自然界是一个互有联系的统一体天体、地球和人类既自成体系又互成体系,三者合组成天地人巨系统,这几乎成为有识之士的共识。所以思想家、科学家、哲学家们都在孜孜不倦地探求着这其中的规律和奥秘……

确实,宇宙不是一个杂乱无章的垃圾箱,它是一个“有血有肉,有灵感”的统一体。它在有规律、有秩序地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地运行着。人类天天面对,但却又熟悉又陌生。

现代科学揭示,由大宇宙(天)与小宇宙(人)合组而成的大系统,及其所属的各级物质子系统,它们皆为原子和基本粒子的集合体,从小到大的物质层次为:渺观层次(基子——层子)、微观层次(原子——分子)、宏观层次(物体——星球)、宇观层次(各星系团)、胀观层次(众多总星系);但是这仅仅是从纯物质结构角度而分门别类。

宇宙仅仅是存在物质吗?它存在的本原和演化动因及其相互关系等诸多问题一直还是唯物论、唯心论、真主论、上帝论,众说纷纭,各持其见。

中国古老的太极图却在乐而不笑。

二、易道系统论

在中国,易经八卦历经数千年,几乎达到了城乡人人皆知的程度。近百年来在国外也传播甚广。许多国际知名思想家、哲学家以及科学家也在苦苦研习这门奇特的学问。

易,上为日为阳,下为月为阴。以阴阳二仪指导思想为原则,形成的符号体系、数理体系、哲学体系于一身而成书的《易经》,它以阴阳相交、阴阳互变,形成了反映宇宙错综有致、万物一体的大规律系统。

道,是两种本能相互吸引和接受的方式或过程。这种吸引和接受的方式或过程,不以“识”的意志为转移,只依“识”的目标而前行。道是“能”与“式”的显化,即通常我们所认为的那种“规律”。

孔子认为:“一阴一阳之谓道”,“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人之道曰仁与义立地之道曰柔与刚”;老子强调:“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以阴阳之道顺于天地自然之心,此为《易道》。

《易道》,即天、地、人三才之道。

西方哲学家提出的“形式”逻辑说,只能说是对于宇宙物质现象规律的归纳与演绎,它没有也不可能涵盖生命的本质。现代自然科学重视“实”,只认识了阳和显的一面,尚未认识到自然的另一面即阴和隐的一面,而忽略了“虚”的作用。《易道》符号体系(无极、太极、两仪、四象、八卦、河图、洛书、先天、后天等。)的归纳与演绎,既是对物质现象规律的涵盖,也是对精神本质的总括。

近代科学认为,基本粒子间存在着电磁、弱、强和引力等四种相互作用。无数粒子在这种作用下,进行各种奇妙的组合才最终形成了今天丰富多彩的世界这个世界有两个层次:一个是微观粒子层次;另一个是自我组织系统的层次。前一个是初级结构,后一个是高级结构。而这个高级结构又是受一种全新的、活动的、有生命的、有条件的、有时空结构限制的规律的支配。

微观粒子层次,通过物理实验即可证明,而受生命支配的自我组织系统,要

想得到实证就不那么容易了。理论物理学家埃尔萨塞总结说,因为生命系统是

非常复杂的,它同完全均一类的物理系统是不同的,所以“生命系统的奥秘就

在于它根本不能用物理系统加以解释的”。

孔子认为,“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老子指出,“复归于无极”,周敦颐强调,“无极而太极”。

作者经过大量的研究资料认为,中国《易经》体系之《易道》理论中的“太极”说,它涵盖了宇宙物质现象规律与生命本质。可以说,“太极图”就是开启宇宙奥秘的一把金钥匙。

三、太极蕴涵说

“太极”一词,始见于《周易·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一语。从字面上看,“太”为高、大的意思;从汉字结构来说,比“大”字多了一点的“太”,是高大到无以复加的程度。“极”是顶点、尽头、极限的意思;太极,就是独一无二,既无限大,又无限小;具有“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无所不包、无所不在的特性。“极”加以“太”,至广至大至精至微,至中至正,不可复加。宋代一位思想家曾说:“太极者在天地之先而不为先,在天地之后而不为后,终天地而未尝终,始天地而未尝始。是故道得之而为太一;天得之而为天一;帝得之而为帝一。万物无不禀而谓之命;无不本而谓之性;无不生则谓之天;无不主之谓之心。”理学家周敦颐认为:“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阴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理学集大成者朱熹说:“总天地万物之理,便是太极。”

太极,在中国思想史、哲学史及至整个传统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老子和孔子虽然分别提到过“无极”和“太极”,但均未详述其蕴义。自汉代以来,对太极的解释大体上分为三种说法:①汉唐多数易学家认为“太极为混沌未分的元气”;②以王弼为代表的易学家主张太极为“无”;③宋代易学家程颐朱熹把太极作为宇宙之“理”。

对于“太极”蕴义的理解,在宏观方面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在微观方面却还是个谜。何为“太极”?具体包括哪些内容?它的前因后果怎样,其表述及评说总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不一。

哲学史上,人们对宇宙万物统一性和本原性的理解,也曾使用过各种各样的概念,诸如本质、本性、本原、本根等等。对这种根本特性的理解,老子谓之“道”;朱熹谓之“理”;王夫子归之为“太极”与孔子“易有太极”相一致。对于本体与现象的理解,各抒己见。西方哲学家认为,本体在现象的背后现象现而不实,本体实而不现;现象与本体是对立的两个世界……中国哲人却不这样认为,提出本体(即本根)与现象统一论,但却认为太极是阴阳对立两极的中节运动。错误地认为太极是“对立的同一和同一的对立”。

那么,我们将如何解开“太极”这个谜团呢?

四、术数蕴理叙

在人类文化历史上,数千年以来,只有一本书是由符号系统与文字系统共同构成的,那就是中国的《易经》。《易经》是华夏文明的总源头,是中华文化的聚焦点!作为以易学思想为本质的“易道”,是宇宙本体生成结构与宇宙生命生成、演化,从而形成天、地、人三才的大规律、大法则。卦是《易经》的主体,是宇宙本体“两仪”形成以后的状态;而太极是万物形成之前的状态。这就是孔子所说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那种生前与生后之状态。

所以古代先哲们认为,“易理阐发宇宙生成规律,八卦显示万物构成格局”;我们现在可以理直气壮地补充说:“阴阳反映万物本质属性,太极蕴涵宇宙本体结构”。

“太极蕴涵宇宙本体结构”,这就是本书要研究和表述的主题——破解太极蕴义,开启宇宙奥秘。

一种理论的表述,用纯文字的方式总是难以尽意,或者说总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此,我们的研究必须采取图象展示、数字规范和文字说明,三者并举。这里要特别说一说术数。

数字也是一种记号或符号,人类总是探索用简单的记号去表现复杂的事物。数字记号是数学科学专门使用的特殊符号,是一种含义高度概括,形体高度浓缩的抽象的科学语言。它可以使人们所要表达的概念、命题、推理和逻辑关系等思维过程,更加准确、简明、直观。一个较复杂的理论公式,如果不用数学符号而用日常语言来叙述,往往十分冗长而且含混不清。数是宇宙本质现象在度上的规定,它是数字的学问,也是哲学的学问。通过数的分析,可以知道事物的发展趋势。

清代《四库全书总目·子部·术数类》说:“物生有象,象生有数,乘除推阐务穷造化之原者,是谓数学”。

明代着名学者朱载堉曾说:“天运无端,唯数可以测其几;天道至玄,因数可以见其妙”。科学与数字是同义语,自然的语言是数学。

八卦及其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卦爻是数的表现。所谓数,其实是对自然科学的高度概括,亦是对自然规律的最抽象概括,是对客观事物进行数学抽象后的符号和公式。所以西方有一位哲学家曾经说过:“一门科学只有当它能用数字来表示的时候,才能被最后称为科学”。

数字是会说话的符号语言!群经皆言理,独易兼言数。

如果把图式和数字符号也算作一种语言,那么全世界通行而不用翻译的,也就只有这一种语言了。这就是破解太极蕴义,开启宇宙奥秘,采用图式展示、数字规范和文字说明的主要原因。

我们经过长期研究发现,中国古老的《易经》不仅仅是八卦、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等为数字公式,而且太极图、河图、洛书、先天图、后天图等全部是数字公式结构组成,它们之间存在着共同的数理逻辑结构,还有一条共同的以太极图数理为源头的数理主轴贯穿其始终。

首先,让我们共同来了解一下“太极图”的来龙去脉……

五、太极图源流

太 极图

这是一幅享有极高知名度,被誉为是“天下第一图”的太极图,中国民间俗称“阴阳鱼太极图”。实际上,这幅图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至少是中国道家文化的主要标志。

同时,太极图也早已走向世界,如墨西哥人把此图作为他们传统医学的理论标志;被西方人称为“外星人”的玛雅人在他们的科潘遗址墙上雕刻有中国古老的太极图,连印地安人的帽子上也有太极图的装饰,以及新加坡空军机徽、韩国国旗等都是这个太极图。值得一提的是丹麦物理学家波尔也把这个太极图设计在丹麦国王授予他的族徽上。

“太极”一词,虽然最早出现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墨子·非攻下》及《庄子·大宗师》《周易·系辞》等古籍中,但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研究“太极”的学者很多,却无人见过“太极图”。直到宋代才出现“太极图”图形的论述。宋代理学家周敦颐把他自己创制的分五个层次的“化生万物图 ”称为“太极图”;南宋学者张行成反而把他的阴阳鱼图形称为“易先天图”;说法不一,各行其是;有的名同而图异,有的名异而图同。

根据研究资料表明,最能符合或表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原理的,现存文献中能找到记载的就是南宋张行成在《翼玄》一书中所称谓的“易先天图”,实际上也是我国历史上最早在古籍中记载的一幅“太极图”;这是作者当时在研究六十四卦爻变规律的基础上公布的俗称“阴阳鱼互抱图”。明代初期,赵(扌为)谦在他的《六书本义》中载有“阴阳鱼”图,当时称之为“天地自然河图”而不称“太极图”;但是,图形比南宋张行成的“阴阳鱼”图,“鱼眼”更为圆润,曲线线条更为柔和。到了明代末期,赵仲全在他的《道学正宗》一书刊载的“阴阳鱼”图自称为《古太极图》。此图进一步将卦爻位数与“阴阳鱼图”黑白变化度数严格对应,这从严格意义上把卦爻阴阳变化与太极阴阳变化相统一了起来,与“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相一致。从此“太极图”既定形又定名,一直延用流传至今。

但从现有的考古发现来看,俗称阴阳鱼的太极图其存在由来已久。

据报道,2004年7月,中国考古学家在吉林省集安市高句丽贵族墓葬“五盔坟”四号墓室中发现一幅绘画太极图。而高句丽国时处我国隋朝和两汉时期。另据中国书店2008年1月出版的台湾学者徐芹庭所着《易图源流》中所公布之图形,唐代透光镜中刻有标准的阴阳鱼太极图和后天八卦图,还有西周末双龙青铜器太极图以及商末太极图(见下图)。

可见双龙、双蛇互抱互缠之太极,远在商末与西周时代已经存在,只是在贵族及少数上层人物中秘密流传而已。有学者认为,宋明时期阴阳鱼太极图是前者“为套图所本”。

从社会层面来看,“太极图”的产生、演变与定型,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可谓“天妙”之杰作。

“太极图”蕴义是什么?时至今日仍然众说纷纭,莫能一是。至今各种破解都不能服众。

今天,本书将以全新的视角,全新的观念,全新的方法,全新的论点和全新的体系,一层一层地掀开“太极图”之彩色面纱,向世人开启宇宙奥秘……

太 极 篇

第一章  无极之原说

图0:无  极(本)

我们《易道太极说》的新视角、新观念、新方法、新论点、新体系,就从这里开始!

01 2 3 4 5 6 7 8 9 10

0为虚数,1、2、3、4、5为生数,6、7、8、9、10为成数。5又是中心数这是全世界唯一不用翻译的通用语言,而任何科学工作者都需要运用与精通这些会说话的符号。这些数字符号,看似平凡,实质神奇而伟大。

数学科学在欧洲有时也被称作符号科学。我们在以下“破解太极蕴义,开启宇宙奥秘”的若干章节中将充分运用这些符号。

无极图(见图0)就是数学符号中的0。

“无极”一词,最早出现于老子的《道德经》:“复归于无极”一语,指无形无象的原始状态,也就是佛家所说的“四大皆空”。0(零)就是无,空洞无物,是与“形”和“象”相比较而言。这是一个在天地万物生成之前,在人类自己看上去什么都没有的浑沌世界,也就是《道德经》中老子所说的“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无”;“无名,天地之始”的“始”;“有名,万物之母”的“母”。老子进而说:“有物浑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道隐无名,大象无形”。

在这个浑沌世界里,德国着名哲学家黑格尔称之为“绝对精神”,康德称之为“星云团”,古希腊哲学家称之为“气”,还有学者称之为“燃烧的火”……总之,它是一个“周行而不殆”又无形无象的浑沌世界。

我们认为,所谓“有生于无”的无,指的就是无形无象的状态。实际上人类用肉眼看上去什么都没有的“无”,并不是“本体”之无。在无极图(见图0)显示的世界里,虽然还“无形无象”,但有本原的存在。“有生于无”本身就预示了本原之“有”,只不过是“无形无象”看不见而已。它默默无闻、任劳任怨,不停歇地运动着,耐心地等待着时空的变化、条件的成熟。它遵循着固有规律之“道”而演化,最终将要蕴育出一个有形有象、有声有色的世界。我们人类对它的认识,也只有在“显象”之后才有可能。

《周易·系辞》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是万事万物的本质属性,阳动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动而生阳,一动一静,互为其根。无极,不是一个静止的状态,不是杂乱无章的堆积物,不是人类肉眼中的“空洞”,不是没有思维和意识的尘埃世界。人类用肉眼看不到或者用高级仪器探测不到的东西不能断定就是“无”;“无”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通常人们对于事物的感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直观性的(包括仪器探测)如一支笔、一块砖、原子、分子等;二是体觉性的;如空气、冷热、香臭等;三是感悟性的;如思维、意识等。

人类所能看见的无极世界,就如同一座空房子,表面上空无一物,而实际上那里面充满了运动不止的空气和尘埃。

阴阳互动是无极世界的主要功能,是孕育产生“形”与“象”的根本动力,它有自身的规律之“道”,“有物浑成,先天地生”;“道生一”之后,才能有“显象”的发生。

宋代理学家周敦颐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就是从无极中蕴育出来的,没有无极就没有太极,无极为太极之母。

“无极”世界,实质上就是“点时空”世界。

第二章  太极生成说

图1:太  极(基)

自从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周易·系辞》提出:“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之后,历经几千年,不知有多少人在探索和研究“太极”。有的学者把它作为一个终身探究的目标,可惜的是大部分学者把“太极”与“无极”混而为一。唐代着名的易学家孔颖达就错误地认为:“太极为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更早前的东汉和西汉时期,大部分学者都认为“元气未分状态”,即气、形、质混然一体而未分离的混沌状态,为太极。三国时期大名鼎鼎的易学家王弼虽然以“一”为太极,但认为此“一”不是数,而是无,也错认为“虚无”为太极。更有甚者,宋代朱熹认为:“总天地万物之理便是太极”、“太极者,其理也”。

于是乎近、现代人就形成了这样一种大而化之的概念:“太极是宇宙的自身规律”。这种概念将“太极”与“道”混而为一,“万物一太极,人人一太极其小无内其,大无外”,“通天下万物皆一太极气物质所生化。”,太极是“万物生命变化的始原点”。实际上将太极变成了无极的同义语。

如果将太极与无极或者与道混而为一,或者把太极的概念泛化,那就无所谓太极或者没有太极了。

我们在第一章中研究了无极的概念,老子在《道德经》中的“无”“母”“道”“始”等指的都是“有物浑成,先天地生”的无极即数学符号中无形无象无物的0。而“无中生有”“道生一……”“有”与“一”都是实有;孔子在《周易· 系辞》中提出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的“太极”,指的也是实有。也就是说数学符号中的1是有形有象的开始;1是从0演化而来的,即“无中生有”;这个“1”就是太极,确切地说是太极(基),即太极的初始。

那么这个实有之1,有何物出现?何为实有?请看图一“太极(基)”:此图比图0(无极图)只多出现了一个S曲线,我们把这个图称之为“太极(基)”因为它的演化“实有”的过程刚刚开始,只是一个基础而已,待到产生四象之时才告完成而形成全图,然后才有八卦的产生。

在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中,凡是占居中心地位者,都是在本范围内起主导和决定性作用者。因此认为,该图中的曲线,即占居太极中心地位的曲线,所显示反映、代表的必然是宇宙万物之本质核心,它绝不是一条简单而普通或者毫无蕴义的线条,而应当也必然是数学符号科学中,同样占居中心地位并起主导和决定性作用的符号。她是宇宙本源、本体实有的显现。

在数学符号01 2 3 4 5 6 7 8 910中,5不仅仅是位处中心之数,而且“天数5,地数5”,都是一个事关全局、大局的重要之数。5个生数与5个成数,都离不开5,都围绕着5转。5加1为6,5加2为7,5加3为8,5加4为9,5加5为10。在数学符号科学中,5在主导和决定着全部成数的命运,发挥了“走活全盘棋局”的作用。我们的先祖伏羲始创的先天八卦,他的八卦顺序排列轨迹走向就是一个隐形之5(见图17),河图中心数是一个显形之5(见图9),洛书的中心数也是一个显形之5(见图11)。宇宙银河系中的北斗七星的排列顺序轨迹是一个标准的5;中国古代《洪范》将金木水火土作为形成万物的五种元素,五行生克,历代应用广泛;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四肢和躯干就是5;能够通“灵”的“眼、眉、耳、鼻、口”称之为5官(显5),起重要作用的内脏称之为5脏(隐5),以及手指5(上5),脚趾5(下5)等等;在自然与现实中,用5之地数不胜数。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5占据着核心的地位。5为天下之大数。

“太极(基)”(见图1)中显示的S曲线就是数学符号中之5,两者形态也完全一致,天衣无缝,绝妙无比。

根据5的这种天然特性和特质,以及它在“太极(基)”图中所占居之核心地位,它所显示、反映、代表的意象,应当是在宇宙万物生成与演化过程中起主导和决定性作用的5大本体存在。宇宙本体存在绝不会是单一的。这5大本体存在主导和决定了宇宙万物蕴化之命运。

对于宇宙本体,近代着名哲学家德国黑格尔,认为是绝对精神;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把宇宙本体归于水;阿那克西曼德认为宇宙本体不是水,而是“阿派郎”即无限和无规定的东西;另一位哲学家阿那克西米尼主张宇宙本体是气;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宇宙的本体都是数;赫拉克利特却说,这个有秩序的宇宙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如此等等,这些观点都是片面的或错误的。

宇宙本体应当是将人与人、人与天地自然置于一个具有共同性即相互关联的基础之上,使人与人有情际关系,人与大自然有感通互应关系。

根据现代科学各领域研究成果,从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多方面研究确认,这宇宙5大本体应当是: 精、炁、神、道、阴阳(见图8)。精气神属实性本体,道阴阳属虚性本体。虚实结合构成了一个统一体。

第一、精。精为物;这是形成宇宙万物之物质及其能量之表象,它显示和显现在宇宙的最表层。

第二、炁。炁为介;这是流动和充实于万物之间之动力表象,属于介质,它隐存于一切空间,看不见摸不着,只能感觉到。

第三、神。神为识;这是使宇宙生命能够具有的思维和意识,活性能量之表象,隐居于事物的深层,只能意会而难以言表。

第四、道。道为律;这是万事万物产生、发展的法则、规律;属于“能”与“式”的表现,随从于事务发展与变化之中,贯穿其全过程。

第五、阴阳。阴阳为性;这是万事万物所具有的两种天然属性,阴主静而阳主动,动静相依,前后相随,互为其根。

这5大本体存在,是宇宙万事万物产生、演化、孕育、发展的根本所在。一切都产生至这里,一切都来源于这里,一切都蕴涵在这里。那种认为“乾坤本体”、“心本体”、“理本体”、“阴阳本体”以及“无为本体”的观点也是错误的。

“太极(基)”世界,实质上就是“线时空”世界。

第三章  太极两仪说

图2  太  极(仪)

无极生太极(基),太极(基)生两仪。从(图2)中可以看出比(图1)多出一个明暗层次,这是宇宙孕育演化,从无(0)到有(1),进而显现两仪(阴阳),明暗黑白开始分明,表明实有进化到了第二阶段,即数学符号中的2。老子《道德经》中说:“道生一,一生二……”就是这个意思。孔子在《周易·系辞》中说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也是这个意思,只不过孔子在这里仅仅是论述了宇宙有形有象的演化过程,而没有涉及到它的本原(无或无极)而已。

两仪(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范畴。宇宙万物阴阳两属性的发现,是距今约已8000至10000年时期伏羲氏的伟大智慧,他发现并运用万物皆有阴阳二性的特质,创造了八卦以及64卦系统,将宇宙万物生成结构及其发展规律概括以尽。阴阳爻两个符号是对宇宙万物特性的高度抽象概括。在人类历史上《易经》首次最早地系统体现了阴阳互变“范围天地”和“曲成万物”的哲学思想。

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孔子说:“一阴一阳之谓道”。《易》学认为,孤阴不生,孤阳不长;阴根于阳,阳根于阴,阴阳相合,万象乃生。“太极(仪)”(见图2)所显示的阴阳两仪,充分表明宇宙万物在阴阳相合、相交的互变运动中孕育生长。阴与阳都以占居中心位置的5大本体中的精炁、神和道,融合互存,有机结合,相互作用。

天地间的阴阳消长是同步的。地球在围绕太阳旋转的过程中产生了春、夏、秋、冬不同时令以及燥、湿、寒、热之别;一年当中冬至一阳生,夏至一阴生一月之中朔始月生,望始月消;一日之中昼明夜暗。

阴阳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一切事物均有上下、正反、长短、前后;植物有雌雄,动物有公母,人类有男女,如此等等。

太极阴阳两仪,展示给我们的是一个万事万物对应统一的结构体系。相亲相爱,和谐统一;相辅相成,互利获益。一切事物均有正负两个方面的特性,“一阴一阳之谓道”。

“太极(仪)”世界,实质上就是“面时空”世界。

第四章   太极四象说

图3  太  极(象)

象、数与阴阳,都是《易经》的组成要素。象,有易象、卦象和爻象之别“.象”体现《易经》符号能象征的事物及其所处的时、位关系,包括现象、意象以及法象等含义。

孔子在《周易·系辞》中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老子在《道德经》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这表明宇宙万物演化、衍生,显象已经进入第三阶段,即四象显现阶段(见图3)。

四象显示的是阴阳两仪在互动、互根、孕育发展中的变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互通、互存的现象,从而出现了太阳、少阴、太阴、少阳“四象”,产生了“二生三”的结果,即数字符号中的3。从(图3)显象中明显地看出,图三比图二在阴阳两仪中,各多出现一只“眼”,即阳中有个黑圆点,阴中有个白圆点,俗称“鱼眼”,意为“阴阳鱼”的两只眼。在我国《易》学史上,无论是学术界、思想界,还是民间俗人,都把这个阴中有阳和阳中有阴的图案,称作两条互缠互抱的“阴阳鱼太极图”,这是不准确或者是错误的。

我们从“太极(仪)”(见图2)图中得知,黑白两部分是宇宙演化过程中最早的阴阳显现,可称得上为“老阴”和“老阳”。宇宙演化进入四象显现阶段(见图3),老阴(黑)中出“白眼”,老阳(白)中出“黑眼”,表明老阴与老阳进入互通与互存的“成熟”期。

古人认为自然数的变化过程是阴与阳互变的过程,阳数性进,阴数性退。在六七八九四个成数中,九为阳数之老,它已不能再进,故称为老阳;六为阴数之老,它已不能再退,故称为老阴。几千年来,在《易》学理论中,6与9是老阴与老阳的代名词。因坤卦为纯阴,故把六爻卦中的阴爻称为6;因乾卦为纯阳故把阳爻称为9;比如六爻卦中的初爻是单数(阳数),被称为初九(9);如果初爻是双数(阴数),则被称为初六(6)。6是数学符号成数中阴数(偶)的最小数,9是数学符号中阳数(奇)成数之最大数;6与9已成为阴与阳的同义语。《易经》六十四卦的卦爻辞,据历史考证为周文王和周公所作,在乾卦(纯阳)的爻辞中,特意比其它卦多出一条“用九”(9)的辞语,在坤卦(纯阴)的爻辞中,也同样多出一条“用六”(6)的辞语,可见六(6)代表阴,九(9)代表阳,其历史久远。

作者经过大量的《易》学资料研究认为,“太极(象)”(见图3)图中所显示的所谓的“阴阳鱼”,黑的部分(阴)就是数学科学符号中的“6”,那白的部分(阳)就是数学科学符号中的“9”。在数学符号的1、2、3、4、5生数中,其阳数(单数)1、3、5之和记为9,其阴数(双数)2、4之和记为6,均与阴阳合;在数学的6、7、8、9、10成数中,9是阳数(单数)中的最高数或最大数;6是阴数(双数)中的最低数或最小数,一阴一阳,一正一负,一大一小,其性质完全吻合。在形象上,“太极(象)”(见图3)左半边的“黑鱼”形象、状态,其造型与数学符号“6”相同;其右半边的“白鱼”形象、状态,其造型与数学符号“9”相同。这种吻合,天衣无缝。

可以认为,“太极(象)”显示的“四象”,即太阳、少阴、太阴、少阳,就是《易》学史上称谓的老阴“6”和老阳“9”的结合,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太极图老阴6与老阳9的显示与数学符号6与9的一致性,意蕴丰富、意义深远,绝不能认为是偶然或者巧合。

至此,太极已孕育成熟,形成完整的太极图。

自然的语言是数学。一事物与另一事物,虽然相差、相隔几千年或者多少亿年,但只要两者都是以“统一体”的大自然为蓝本,它们之间就没有不可超越的障碍,而且必然会有共同点或一致性。人类社会就是以大自然的原则、法则为蓝本而形成的,无论人类如何动作,最终都摆脱不了大自然这个蓝本。

从图3中可以看出,太极图阴阳互根、互动、互为消长。图中老阴6与老阳9紧紧围绕中心5,对应而统一,显示宇宙之原生对应统一态。

对应统一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现在,我们来梳理一下太极之数与自然之数之间的数理对应统一关系。

自然数:0、1、2、3、4、5、6、7、8、9、10,其中心数为5,天数25,地数30;

无极数:0(虚数);

有极数:1、2、3、4、5、6、7、8、9、10(实数);其中生数:1、2、3、4、5,计15;成数:6、7、8、9、10,计40;

奇数:1、3、5、7、9为天数;其中1、3、5为天数之生数,计9;7、9为天数之成数,计16;

偶数:2、4、6、8、10为地数;其中2、4为地数之生数,计6;6、8、10为地数之成数,计24;

①太极图外圈0与自然数中的无极数0(虚)相一致;

②太极图中心数5(即S曲线)与自然数中心数5相一致;

③太极图左老阴6与自然数中成数之最小数(阴数或偶数)6相一致,与地之生数6相一致;

④太极图右老阳9与自然数中成数之最大数(阳数或奇数)9相一致,与天之生数9相一致;

⑤太极图老阴6与老阳9之和为15,与自然数之生数(即天地之生数)1、2、3、4、5之和相一致;

⑥太极图中心5代表精炁神道阴阳五大本体,因都处中心位置,故有五个5,共计25,与自然数中天数25相一致;

⑦太极图中心五大本体数25,左老阴6与右老阳9之和为15,共40,与自然数之成数6、7、8、9、10之和40相一致;

太极图之数与自然之数相一致,可谓天妙之合也。

“太极(象)”世界,实质上就是“立体时空”世界。

本文来源:http://www.fsgl168.com/fanwen/18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