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报告

明辨阴阳,洞悉三消,中医辨证论治糖尿病

| 点击:

【www.fsgl168.com--工作报告】

《内经》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又曰:“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故中医治疗糖尿病,首先要明辨阴阳。诸如吴昆曰:“色脉皆有阴阳,色之阴阳,阳舒阴惨也;脉之阴阳,太过为阳,不及为阴也。”又曰:“色清而明,病在阳分;色浊而暗,病在阴分。”

本病阴阳既明,还需洞悉其三消。对于糖尿病,祖国医学有上、中、下三消之分,肺燥、胃热、肾虚之别,但实际上三消症状往往同时存在,仅仅在表现程度上有轻重的不同,或者有明显的多饮,而其他二者不甚显着;或以多食为主,而其他二者为次;或以多尿为重,而其他二者较轻。由于三消症状各有偏重,故冠以上、中、下三消之名,作为辨证的标志。祖国医学常把多饮症状较突出者称为上消,多食症状较突出者称为中消,多尿症状较突出者称为下消。在临床的治疗中发现,辨证消渴病的标本虚实、消渴病与其并发症的关系对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也是非常的重要。

临床上以养阴清热作为糖尿病的基本治疗原则。在治法上《医学心悟·三消篇》曰:“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清其胃”;“治中消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肾”;“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宗其法可谓深得治疗消渴病之大旨也。一般说来,本病初期多以燥热为主,病程较长者则阴虚与燥热互见,病久则以阴虚为主。

在治疗上消时,若无肾虚宜润其肺,兼清其胃,但是若见肾阳虚火衰,不可一味用滋阴润肺、清胃泻火之品,而应温补肾阳,以桂附八味救命门之火。正如明代医学家赵献可在《消渴论》中曰:“命门火衰,不能腐熟水谷。水谷之气,不能熏蒸上润乎肺,如釜底无薪,锅盖干燥,故渴……壮其少火灶底加薪,枯笼蒸溽,槁禾得雨,生意维新……”然而遗憾的是赵献可的论述,并未引起临床医家的广泛重视。

相反叶天士之《临证指南医案》问世,所论:“三消一证,虽有上中下之分,其实不越阴亏阳亢,津亏热淫而已。”的观点,对后世影响颇深,终成偏执阴虚燥热论治消渴之流弊。直到近代诸多医籍和教材,在论述消渴一病时,也多执阴虚燥热之说,将治疗消渴局限与于滋阴泻火的框圈之内。

我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发现诸多消渴病人,虽经医家久用滋阴清燥之品而疗效甚微。后经余临证辨诊时发现其虽有口渴,却无舌红少津,反见其面色晄白,精神不振,头晕目眩,夜尿频多,腰膝冷痛,甚或少气懒言,男子阳痿,脉沉细无力,两尺脉尤甚,舌淡苔白滑,舌体胖多齿痕的阳衰诸症。其口渴者是因肾阳虚衰,气化功能失职,气不化津,津不上达所致;有降无升,故小便清长;脾不运化水谷之精微,使精微随小便排出,故虽多食善饥但日见消瘦。为此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指出:“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由此可知,其病系肾阳虚衰,不能蒸腾津液,气虚不能化气摄水,温肾健脾以化饮,从而消除致渴之根源。临证时余重用炙附子18~ 30g(先煎),峻补肾阳,重用桂枝15~18g温阳化气,同时加生白芍15~20g敛阴和阳,加细辛10~15g以助桂附以温肾,加炒白术助茯苓健脾渗湿共奏其效。

相反,若见患者或燥热口渴,或潮热盗汗,舌红少苔甚或舌红无苔,脉细数的阴虚症状不可妄用辛温以补肾阳,而以滋阴润燥,或清热泻火之品来治疗。

然而,上消之证并非尽是病在肺。正如民国医学家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指出:“上消口干舌燥,饮水不能解,渴之证不全在肺热不能生水,而与心移热于肺亦有关。”对于上消的治疗,医家习惯用白虎加人参汤,而张锡纯则“曾试验多次,然必胃腑兼有实热者,用之方的”。

在治疗中消时,常用清泻胃火,兼滋肾阴,但是且勿过用寒凉,而酿祸也。正如明末医学家喻嘉言在《医门法律》中所言:“凡治中消病成,不急救金水二脏,泉之竭矣。不云自中,医之罪也。”“凡治消渴病,用寒凉太过,乃至水胜火灭,犹不知反,渐成肿满不救,医之罪也。”

又如张锡纯提出,中消多食犹饥者,多系脾胃蕴有实热。然间或有因中气不足者,此系胸中大气下陷,中气亦随之而下陷。所致脾胃蕴有实热者,当用调胃承气下之,使用之时“须细为斟酌”,应以“其右部之脉滑而且实”为其适应症。如“其人饮食甚勤,一时不食即心中怔忡,且脉象微弱者……,宜用升补气分之药,而佐以收涩之品与健补脾胃之品”,以升陷汤治之,并指出“若误用承气下之,则危不旋踵”。

我在治疗中消时,若见患者有因中气不足者,常选用张锡纯的升陷汤加减治之。

在治疗下消时,常用滋肾阴,兼补其肺,但是一定要注意,糖尿病三消日久,则出现阴阳两虚。这是因为阴损及阳,火不蒸腾而致,临证时余常用金匮肾气丸加味合降糖药(如黄芪配生山药、山萸肉降尿糖,苍术配知母、元参降血糖)治疗。临证时我们应当知道,由于阴阳互根,气血相关,阴可及阳,阳可累阴,气病及血,血病碍气,故临床上所见糖尿病单纯、简单的类型少,交错复杂的类型多。所以辨证分型并不是绝对的。若病至中晚期,病程越长,就越容易出现虚实夹杂,寒热互见,阴阳俱损,气血同病的情况,只有把握病机,辨证施治,才不致失治、误治。

本文来源:http://www.fsgl168.com/fanwen/161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