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报告

面对三岁五岁男孩没完没了的提问,我有几条生存法则

| 点击:

【www.fsgl168.com--工作报告】

上篇推送给大家一个话题:有数理化短板的父母如何帮助孩子拓展科普兴趣。因为篇幅原因,很多值得深挖的点都给我简略的带过了,然后,就遇到几个刨根问底的你:

这里想说的是,我很喜欢看大家的留言,真是会一条一条地仔细读,好好想。这些除了让我有继续写下去的动力之外,最重要的,是能和大家在同一个话题上同频震动,无论观点是志同道合,还是分道扬镳,所有的赞同和批判对我来说都是很有价值的。

所以,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留言,点好看,转发分享都是极好的呀!

既然这个话题写兴奋了,那就让我再写写吧!

上篇回顾:

科普知识有限的我怎么帮孩子打开未知?(戳链接)

1. 爱观察的眼睛

留心孩子的问题、爱看的书籍、看玩的玩具

2. 发现身边的资源

书籍、网络、博物馆、日常生活、与专家对话

3. 与孩子思维对话

用反问和发散问题的形式扩展感兴趣话题

4. 扩展分享学到东西

用开放性材料橡皮泥、粘土、画笔颜料、纸壳、积木、书写去展示和分享

今天就细细说说:

如何与孩子思维对话?

如何利用身边的资源?

利用思维对话推断答案

⭐用已知推断未知

遇上哥俩的问题,我会想想这个问题他是否有能力自己推断?每个年龄段都有自己的认知水平,如果你足够了解他,也许会记得“有没有一起聊到过相关的话题”,“聊过之后他的答案和想法是什么”,“和这个话题有关的话题有哪些?”

如果把握不住,可以参考Benjamin Bloom的思维模式,不论是那些只有一个正确答案的问题:是什么?在哪里?有谁?什么时候?怎么样?还是留下反思余地的开放式问题:你觉得呢?为什么会这样?对和错?感受如何?这些问题都是动脑筋的开始。

光说方法论还是有些枯燥,来举个例子吧

Siggi(五岁): “烟雾监测仪怎么知道要报警?”

我:“你觉得呢?”

Siggi想了想:“因为监测仪上有一只眼睛,能看得见。”

这样的童言童语真让人心软,我:“真有意思,要不我们一起去看看它有没有眼睛吧。”

我拿来梯子,爬上去冲着天花板的警报器照了一张照片,递给他看:“你看到眼睛了吗?”

Siggi指着一个凹槽:“这个是吗?”

我:“那个是感应器!”

Siggi:“感应器是干什么的?”

感应器让我立刻想到了“人的触感”,我:“要不我们换一个方法吧,你把眼睛闭上”。趁着他闭着眼睛,我用手在他面前扇风,我:“你感觉到你脸旁边有风吗?”

Siggi:“感觉到了!”

我:“你闭着眼睛都能感觉到呢!”

Siggi:“为什么我能感觉到?”

我:“记得吗,人的皮肤是有触感的,每一个地方都是感应器,就像这个监测仪的小凹槽。”

很快,他就自我推断出,是烟雾监测仪的感应器感应到了烟雾,而不是眼睛。

这样问问题的好处在于,我把一个问题转变成了思维对话。当从小就适应这样的交流后,问题就会变成了获取多维度知识的方法。而他们,也会掌握自我追问和质疑、用已知的事情去推翻观点的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即使撇开了大人,他们也能用同样方式自己去寻找答案,就好比是掌握了通往更遥远壮阔世界的大门钥匙。

而这样问问题也有缺点,需要用同理心和成长型思维去弥补。心急地想知道答案,可总被绕着弯避开答案:“为什么你就不能直接回答我?”这时,反问就很徒劳,因为他需要的就是一个答案。

还有的时候,因为我的反问让他意识到自己有太多都不知道,就会陷入崩溃和自责。这时,我会说“我知道你很失望,你觉得没办法帮自己找答案非常挫败。你知道吗,要知道这些答案需要时间去思考和探索,如果你真想知道,这些就是你要去做的事情。”

⭐对待绝对的未知

当我认为他没有足够的已知知识来推断出答案时,我往往都会直接给出答案。

我们在消防博物馆的角色扮演区域,Siggi和一个小男孩玩起了在火灾中把人抬到救护车上的游戏。

Siggi:“受伤的人在救护车上都干什么?”

我:“他们只能躺着,等着被抢救。”

Siggi:“怎么抢救?”

我:“止血,包扎,氧气罩,打针......往往有时到医院再做这些就太晚了。”

Siggi:“为什么太晚?”

我:“人身体上的很多器官一旦不工作了,甚至只是几分钟,人就会昏迷,甚至死亡。”

Siggi:“那抢救了他们就不会死吗?”

我蹲下来,摸了摸他的脸:“很可惜还是会的,很多事情我们都避免不了。”

幼年的他就已经深刻经历过生死离别,我们经常会聊,会不断地怀念他的外婆,“死亡”是我们毫不避讳的话题,也是我很乐意让他们了解更多的话题。这时他心里柔软的角落像坍塌一样,脸上泛起了一点点伤感,沉默了不久后就跑到别处玩了,这个话题也就在这里终止。

就是这样的一个无法找到任何相关性的问题,我会用直接回答的方式解答,至于想探索到什么程度,都由他们自己决定。

我经常会说,在去找正确答案之前,拥有自己的想法是一件很酷的事情,即使那个想法是错的也非常有价值。

价值在于,有想法后的答案会让你更加了解自己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什么地方错了,什么地方需要升级。然而,没有自己的理解,答案就是现成的知识,就仅仅是“知道了“而已。光这么一比较,同样的知识带来的深度、广度和高度就非常不同了。

调动资源寻找答案

我的手机里有三个清单:“孩子问的问题”,“孩子反复阅读的书籍”,“孩子喜欢玩的东西”,这些细枝末节的观察和记录都是投其所好的参考依据,根据这些去调动合适的资源帮助他们深入自己的疑问。

☝左图是孩子感兴趣的书籍清单,记录格式:书名、作者、孩子的问题、扩展学习的活动。比如说《神奇校车-水的故事》,乔安娜柯尔着,问题:水库里的水为什么要加漂白粉?扩展活动:在游泳池留意一下漂白粉的味道。

☝右图是孩子的问题清单,记录格式:主题(鼓励他用自然拼读记录),问题,他的回答。比如:打印机:打印机怎么知道电脑要打印什么?他的答案:信息通过空气从电脑传到打印机。

你应该深有体会,孩子的问题没完没了,深奥到自己都语塞,科普知识量有局限的我这是深有体会的。所以,我利用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个朴素的方法,让自己记住孩子们的问题,日后再去调动资源找答案。

调动资源的方法有很多种:

本文来源:http://www.fsgl168.com/fanwen/16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