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报告

名医魏龙骧:经方治痹症的经验

| 点击:

【www.fsgl168.com--工作报告】

1,寒痹

张某,女,12岁,学生,因关节疼痛1年而就诊。

患者自觉肢体关节疼痛难忍,不得屈伸,痛有定处,遇冷更甚,关节处偶见红斑,时有发热,下午较重。经某医院化验检查:抗“O”在1 : (1200~1800)之间,舌质淡、苔白、舌体胖,脉沉细而有弦象。脉证合参,此属寒痹。《金匮要略》云:“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颇与此证相合,即投乌头汤加减。

制乌头3g 黄芪15g 麻黄2. 4g 鲜姜3g 红枣10枚甘草3g 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服药6剂,发热略减,未起红斑,但关节仍疼痛难忍,舌淡尖嫩红、苔白滑,脉沉细。此证本属寒痹,独散其寒,未能取效,虽仍宜温阳散寒为主,须辅以渗湿,兼以活血通络。《类证治裁》云:“治痛痹温寒为主,兼疏风渗湿,参以益火,辛温解寒凝也。”此论可为本证之借鉴。继原方加减:

制川乌3g 麻黄2. 4g 黄芪18g 赤芍15g 当归9g 生地15g 薏苡仁12g 生姜3g 红枣10枚 甘草3g 水煎,服法同前。

服药两周后发热已退,关节疼痛大减,关节处未起红斑,查抗“O”降至1: 800,舌淡脉细滑。继上方加豨莶草12g,改制川乌为川附片6g,生地为30g。经治5个月,诸症消失,抗“O”为1 : 400,血沉3mm/小时,均已正常。

按语:

此证以寒痹为主,但兼有湿邪,病久络阻而为患,初以乌头汤加味而疗效不显着,更加去湿活血之品,其效颇佳。寒湿之邪,非乌头、麻黄辛热温散而不能去,加生姜辛散以助其力。然病久络阻,筋节失利,非皮毛之疾可一汗而解,故以黄芪之补,红枣、甘草之缓,益其气而行其痹;加当归、赤芍、生地养血活血,疏通经络,益其血而制其热,使之温而不致过热,散而不致过耗,共为温阳散寒,益气活血之用;更加薏苡仁、豨莶草去湿通络,寒湿既去,痹痛自愈。

2,湿热痹

栗某,男性,27岁,主因发热、关节疼痛而就诊。

患者关节疼痛,发热,某医院诊为“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经服阿斯匹林等药物治疗,无明显疗效,请魏师会诊。当时患者自觉肢体关节疼痛,酸楚不适,发热,体温波动在37. 9℃~39℃之间,抗“0”:1 : 600~1:800,苔白腻,脉沉细有滑数之象。此为湿热痹证。盖风湿之邪流注经络,久而不去,郁而化热;邪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治宜疏散活络,清热化湿,投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加味。

麻黄3g 川附片6g 杏仁9g 薏苡仁15g 金银藤30g 豨莶草12g 秦艽9g 牛蒡子9g 甘草3g 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服药14剂后,关节疼痛减轻,发热已降,胃纳始增,神爽,二便调,舌苔白,脉沉细而有滑象。依上方稍事增减,先后服药2个月,诸症皆消,体温正常,血沉3mm/小时,抗“O”1 : 400,至今未再复发。

按语:

此例魏师应用《金匮要略》之麻杏苡甘汤加味而取效。本方原为风湿在表而设,方中麻黄散寒,薏苡仁除湿,杏仁利气宣泄,甘草补土和中,四味相伍则达轻清宣泄,解表除湿之法。今风湿流注经络关节,郁而化热。治宜疏散活络,清热化湿,故加川附片走窜而助疏散活络之力;加金银藤、牛蒡子疏散而清热;加秦艽、豨莶草祛湿而通络,使湿热去而经络通畅,病自愈。

3,血痹

高某,男性,46岁,主因四肢麻木、语言不利而就诊。

患者缘于1971年10月间下稻田劳动,当时自觉出汗受惊,两手麻木不适,时过二三天后,继感两足发麻,逐渐延至两股部。四肢触觉迟钝,两腿麻胀无力,行走不便,站立不稳,两手无力,不能持物、扣纽扣、写字等,继而吞咽困难,语言不利。1971年11月间住某医院。诊为多发性神经根炎,给予西药及请中医会诊,多从痿证论治,曾服益气补肾、活血化瘀之剂,效均不明显。邀魏师会诊。审其病史,缘为汗出当风而病,感觉四肢肌肉麻木,身体不仁,语言不利,咀嚼困难,二便不能自理,舌淡苔白,脉弦滑,此为血痹。即拟益气温经,和营通痹之法,方投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

黄芪30g 桂枝12g 白芍9g 当归18g 生姜3片 大枣10枚 炙甘草12g 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服药1周后,患者讲话已清楚,吞咽、咀嚼恢复正常,二便已正常。经治3月余,四肢麻木减轻,可下床扶杖走平路,精神好转而出院。

按语:多发性神经根炎,不觉疼痛,可见四肢瘫痪不收,是为风痱;或身体不仁,肌肤麻痹,是为血痹。此例体质本虚,形盛气衰,汗出当风,风邪乘袭,伤及营血,致成血痹。故以桂枝、生姜辛散通阳,以驱风邪;黄芪补气以治本虚,大枣甘温健脾,以助黄芪补气之力;白芍、当归补血和营。诸药相伍,裨气血充盛,通阳和营,血痹自愈。

附:名医赵淑琴经方治痹症

1,热痹;刘某某 女,27岁。

初诊患者为一矿工家属,两月前足月顺产一女孩,在产假期间,不慎感受风寒,发热咳嗽咽痛,数日而愈。一周前又冒风寒,发热,关节痛,化验:血沉40mm/小时 ,抗“O”1∶800,西医认为风湿热。因患者吃西药烧心胃痛,故请中医诊治。身热口渴,饮水不多,头胸腹有汗而下肢无汗,两膝关节红肿而痛,扪之则有灼热感,苔白而干,脉弦数。此为热痹,治当清热通痹,白虎加桂枝汤主之。

生石膏30克 知母10克 粳米15克 生甘草15克 穿山龙15克

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二诊

服三付药后热退,关节红肿已消,但仍觉痛,再以原方五剂。

三诊

诸症皆平,化验正常,停药自养,嘱其千万预防感冒,否则反复。

按语:

本案为热痹。热痹乃风寒湿邪久客不去,郁而化热阻滞经络不通,故尔以红肿热痛为特征,治当清其郁热而通其经络。本案以白虎汤清阳明经热,加穿山龙通络止痛,收效迅速。二诊似用原方续服,诸证虽除,而病根未全拔,故嘱其小心将息,预防感冒,否则仍不免复发矣。

2,着痹;赵某某 女,23岁。

初诊病发半年余,一身关节入夜作痛,晨起即愈。曾查得类风湿因子阳性。口腔溃疡经常发作,此起彼伏,经某医院检查,认为属干燥综合征。诊脉弦滑,按之沉数,舌红且干,心烦急躁,夜寐梦多。肝胆郁热已久,先用清泄肝胆方法。

荆芥6克 防风6克 柴胡6克 黄参芩克丹参10克 茜草10克 木瓜10克 川楝子6克 黄连2克 桑枝10克 丝瓜络10克

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七付。

二诊

药后疼痛略减,心烦稍平,夜梦亦稀,脉仍弦滑数,舌红且干,继用前法进退。

荆芥6克 防风6克 柴胡6克 黄芩6克 川楝子6克 丹参10克 茜草10克 木瓜10克 大豆卷10克 秦艽10克 丝瓜络10克 桑枝10克

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七付。

三诊

药后疼痛续减。近日感冒新凉,午后低烧,体温37.2℃,一身乏力。周身酸困,胯膝关节疼痛加重。咽喉作痒,欲咳。诊脉浮滑且弦,舌红苔白。新感外邪,先以宣法退热为要。

淡豆豉10克 炒山栀6克 大豆卷10克 桑枝10克 苏叶梗各10克 前胡6克 杏仁10克 荆芥6克 生甘草6克 防风6克 苦桔梗10克 茅芦根各10克 ,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三付。

四诊

药后发热即退,身感轻松。入夜关节仍痛,口腔溃疡又起。感冒之后,余热未清,仍以清化方法。

荆芥6克 防风6克 前胡6克 淡豆豉10克 丹参10克 茜草10克 炒山栀6克 生地榆10克 桑枝10克 丝瓜络10克 茅芦根各10克

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七付。

五诊

口腔溃疡已愈,再以疏风通络方法以止其痛。

荆芥6克 防风6克 白芷6克 独活6克 威灵仙10克 秦艽10克 丝瓜络10克 桑枝10克 海风藤10克 络石藤10克

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七付。

六诊

疼痛渐减。再以前法进退。

荆芥6克 防风6克 独活6克 威灵仙10克 大豆卷10克 秦艽10克 丝瓜络10克 桑枝10克 海风藤10克 络石藤10克 炙乳没各2克

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七付。

药后疼痛基本消失,原方继进七剂,以善其后。

按语:本案患者以关节疼痛为主证,故辨为痹证。经言“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风气盛者为行痹,寒盛为痛痹,湿盛为着痹。虽有如此分辨,但总属外邪入侵,留而未去,痹阻经络,故令疼痛,所谓不通则痛是也。今治疗以祛风胜湿通络止痛为主。因患者年纪尚轻,病程未久,故不必责求肝肾之虚而投补药。治疗中因新感发热,即先疏卫以退其热,热退复治其痹。亦《金匮》所谓“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而后治其痼疾”之法也。

内容来源:中医药知识服务平台

本文来源:http://www.fsgl168.com/fanwen/154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