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团范文

从秦丹银先生要出诗集说起

| 点击:

【www.fsgl168.com--党团范文】

汶河·夏天的记忆

徐培英 从秦丹银先生要出诗集说起Staring from Mr.Qin danyin is poetry collection

秦丹银先生的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风格多样,具有真正意义上的思想和艺术的境界。

秦丹银先生告诉我他想出版一本诗集,名字都想好了,叫《我在田野里种诗》,我很为之高兴。

现在是个出书的年代,每天出版带字的纸张恐怕要超过人类社会三千年之总和。诗人也是成群结队,歌颂、赞美的诗篇漫天云卷。

但是,我仍为其高兴,不仅仅因为秦丹银先生是我的老乡、老同学、老朋友,更因为他的诗在纷杂众多的诗界中有一束亮光,透射出一种别样的风彩和韵味。

秦丹银先生提出让我给他写序,我很惊诧,不敢盲目轻率地答应。

在我的很长岁月的潜意识中,给别人的书写序,必须是有资格的。

倘这“序”放在书里,不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亦不该起到“画蛇添足”或“狗尾续貂”的拖累。

后来忽然一想,既然有人让我给写序,自然说明作者对自己是认可的,更或许因这写的序“提高”自己的身份,又加深了这份友谊,理当应答下来。

秦丹银先生比我晚一年于1963年考入昌乐第二中学(校址高崖),因他是当年第一名的成绩高挂榜首,所以,那时我就知道了这个名字。

后来秦丹银的名字逐渐响亮起来,因为他不只文化课好,音体美也好,尤善吹笛和二胡。

1965年,我考入昌乐一中,第二年文化大革命,便把他们这一级学生和以后数级隔在了高中墙外,我们便多年未见。

又过三年,所幸昌乐一中高中招生,秦丹银又去一中完成了高中学业。

又几年,我们各自回到家乡做了“知识青年”。“岁月坎坷兮哀情多,混沌十年兮奈老何!”各人娶妻生子,本想终老家乡便是最远大的梦想了。

说来缘分,1984年改社换乡,我回到包庄乡中学教书育人,秦丹银分到包庄乡文化站,很快便荣升文化站站长,我二人的来往频繁起来。

我们一起编过小戏剧、搞过会演,一起写过文章登过报。

秦丹银先生的照相水平已达炉火纯青,他的大作常见于各种报纸杂志。包庄中学的照片也多次登上人民、大众报端,至今感激之情,犹记在心。

我和秦丹银先生的这份同学朋友之情,老乡同事之义,在这段时间里牢固地建立起来而又与日俱增,直到今天,丝毫未变,真正的达到了“十年不见,感情不变。一日三遇,从不嫌烦”的真境界。

时光荏苒,又过数年,各人退休。

我进了小县城,秦丹银先生又回到家乡石家河村,住在农家四合小院,依岭傍水,紧靠由北向南再向东的白浪河畔,举手拂柳,抬腿濯足,欣赏着令人向往的旖旎的自然风光,过起了岁月静好的田园生活。

这是个容易催生诗人的环境,这是片容易触动灵感的景色,这是块容易生长出田园情怀的土壤。

果然,秦丹银先生在这里种出了三百多首各具特色的诗,结集成册《我在田野里种诗》。

我断断续续的在各种报刊杂志、今日头条及微信圈里读过不少秦丹银先生的诗,也浏览了他书的草本,觉得他的诗题材广泛,怀念亲朋好友的,回忆艰难岁月的,纪念各种节日的,歌咏青山绿水的,更多的是赞美家乡的诗篇。

家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牛羊庄稼、父老乡亲,细致入微的展现诗中。

作者对家乡的浓郁感情尽倾笔端,从秦丹银的诗中真正体会到嵌入中华民族骨髓里的“情是老乡纯,月是故乡明”的真情实感。

秦丹银先生还提到书的名字是否合适,我不敢妄言,但浏览了诗篇后,似觉《我在田野里种诗》有一种莫名的贴切。

书名也是见仁见智,有人也许以为土气,而我却以为是极接地气的。

且纵观全书,这诗当真是种出来的,且硕果累累:《写给荠菜》《开在墙角的小花》《写给你——马踏菜花》《牵牛花》《台阶下一株葡萄苗》《凌霄花开》《夏日短歌之收麦》《樱桃红了》《大白菜》《又见枝头柿子红》《秋之恋——谷子》《秋之恋——玉米》等等,还有很多很多,哪一首不是赤裸裸地种出来的?

若说秦丹银先生“在田野里”种诗之寓意,无非是说明他的诗扎根于故乡的那片田野,渗透了对故乡的那份血浓于水的情感,对家乡事物观察更是包罗万象如数家珍:有小河,有山岭、菜园,有小树,有古槐,有喜鹊,有鸣蝉,有野草,有土墙,有屋檐,有村姑,等,无不带着浓郁的乡土味道。

诗尚未读,见其题便闻其香,其味也纯,其韵也足,这也许就是秦丹银先生诗的最大特点了。

当读到秦丹银先生的诗的时候,眼前豁然开朗,焕然一新,真的有其独到之处:通俗里不缺高雅,土味里不缺清香,笨拙里不缺灵秀,传统里不缺时尚,古板里不缺飘逸,小巧里不显卑微。

我在想,大约种出来的诗都应该是这样的清新和自然而又万姿千态吧!

看《开在墙角的小花》是花海大潮溅落的一滴/也或许是风的使者失职——形象而深刻;看《凌霄花开》开在百花退役的夏天/把红红的五月点燃。——激动的喇叭吹出幽香的思念——这样的诗句虽然是土里种出来的,却像已然褪掉土气的村姑,而变成了时尚的美女,给人清秀而温馨,高雅而热烈的感觉。

秦丹银先生的诗中不乏闪光靓丽的诗句。

《兰草花开》中“像一个清澈如许的女子/心无旁骛”;《牵牛花》中“你淡定优雅是那么适宜”……牵来一轴乡村恬静的画卷”;《台阶下一株葡萄苗》中“那一嘟噜梦想很遥远/但你对绿的坚持/是生命的真谛”……这样的诗句随手拈来,完全没有了所谓的“土气”,而是很“洋气”、隽秀、洒脱,决不缺大家的风范。

秦丹银先生的诗“亦土亦洋”“亦俗亦雅”,自由运用,不着牵强,看《槐花的清香把我撞了个趔趄》,这“趔趄”怎一个“土”字了得,但不觉得土,却更显其拟人的生动。而文中的“满身香雪的村姑/绿叶托起素颜”“槐花/四月最生动的诗篇”“一年一年的乡思情/酿成槐花蜜留在心间”,这样的句子含蓄而隽永,形象而怡情。

读秦丹银先生的诗虽然听不到哭声,泪水也未泉涌,大约因为弱小而不可能担起“请命”“重担”的缘故吧,但仍然能从字里行间窥见诗人忧民的情怀,这是一个文人永不可缺的灵魂。

在《今夜的暴风雨》里,读到“夏天西瓜正值收获/你的肆意/浇凉了多少甜美的梦/几多欢喜/几多心忧!”;在《割麦》中,读到“我看到了父亲驮着太阳的脊梁/联想到父亲的双肩/晨雾写上双眼/割麦,一段岁月的总结/一张读懂历史的图片”;在《回家》中,“一年的乡思/砌进建筑工地的砖墙/几经粉饰的尴尬/遮不住那冷漠的目光/失望无奈的蜷缩在行囊”——这样的诗句,把诗人对中国农民的深厚的感情、悲悯的情怀、忧思的情绪,全部倾注在了诗的语言中。

中国的农民是这个世界上最勤劳的人群,是他们推出了一个共和国,是他们几十年勒紧腰带省吃俭用供养了这个共和国,是他们披星戴月、头顶烈日用生命建起了共和国几乎所有的高楼大厦、桥梁铁路,他们理应得到更多的回报。

读秦丹银先生的诗,简洁明白,朗朗上口,律动感强,韵味十足,这是很值得称道的。

如《我在春天里种诗》“也需要暖阳的爱抚/也需要春风的亲昵/也需要春雨的滋润/更需要天地的灵气”;《为野草而歌》“在看到看不到的地方/尽情的表现自己/冷嘲热讽视而不见/世间百态置之不理/虽脚踩车碾,凌辱受尽/却依然结下希望的种子”。这些诗读来押韵,隽永流畅,且寓意深刻,发人深省。

“韵”是汉语言独特的魅力,是任何其他语言所无法比拟的。唐诗宋词之所以长盛不衰,与此大有关系。现代诗歌虽说不大要求押韵了,好的诗歌也确实无须押韵,但我还是以为在不影响思想境界的前提下,尽量求得现代诗歌押韵,发挥汉语的特长,一定会收到锦上添花的效果。

这方面,秦丹银先生与我很有相通之处,不谋而合。

秦丹银先生的诗,大多注意了押韵,读来若小河流水,起伏澎湃,流畅通达,给人十分舒服的感觉。

秦丹银先生的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风格多样,具有真正意义上的思想和艺术的境界。

只要是诗人、文人、知识分子这个群体,就应该深刻地明白其本质的属性和责任:针贬时弊,开启愚昧,引领光明,歌颂美好。

他们的一切创作必须具有自由性和独立性,每一个诗人都必须具有独立的人格、独立的思考和独立的创作,方能写出有生命力的诗章,有真正历史意义上的佳作。

秦丹银先生没有偏离这一点,这是很值得称道、学习的。

啰啰嗦嗦写了上边的话,言不及义,是为序。

                           

                           于2020年5月1日草成。  

人民交通

时政期刊

深度阅读

扫描二维码

汶河畔

我们的根

扫码,加入我们!

 人民交通商城

交通产业服务平台

  等您来!!!

本文来源:http://www.fsgl168.com/fanwen/104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