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团范文

康熙立不足1岁的胤礽为太子,二立二废的背后,是何长远的考量?

| 点击:

【www.fsgl168.com--党团范文】

康熙立不到一岁的皇子胤礽为自己的太子,既是个人感情方面的一种寄托,同时也有着政治方面的考虑。

我们都知道,康熙7岁登基称帝,14岁亲政,从各种意义上来讲,他都称得上是“人生赢家”。但无论多么彪悍的人生际遇,也无法改变一个现实,少年继位大统的康熙,面临的是前所未有的险恶局势。

一方面权臣鳌拜干政擅政,另一方面明郑政权在台湾盘踞,而三藩之乱、沙俄入寇也都发生于他继位之后的十多年里,可以说在他人生阅历和执政智慧尚显浅薄的时期,他却面临了大多数君王从未面临的政治困局。

而赫舍里皇后就是在这一级阶段成为了他的妻子。

与明代皇后多选小门小户不同,清代皇帝所册立的皇后,大多都有着极为煊赫的政治背景。比如这位赫舍里皇后,就是顺治帝留给康熙的顾命大臣索尼的孙女。

这似乎仅仅只是一场政治婚姻,但如果结合当时险恶的政治环境我们就能看到,对于康熙而言,赫舍里皇后不仅仅只是一场政治交易的产物。

相反,12岁便嫁给康熙的她,在风雨飘摇的政治风波里,一直想方设法地给予康熙力所能及的支持与帮助,史书中称她“宫闱式化,淑德彰闻”,即是明证。

因此,康熙与赫舍里皇后的关系,一直极为融洽甚至恩爱。这也是为什么康熙虽然先后册立三位皇后,却只有她一人册谥礼有颁诏的原因。

然而,这位备受康熙喜爱的皇后,却在胤礽出生时难产,身体受到了严重的损害,不久之后便去世了。面对刚刚出生不久的胤礽,年仅20多岁,仍是青年的康熙皇帝不可能无丝毫触景生情的感觉。

可以说,爱屋及乌之下,对于胤礽,康熙皇帝是抱有巨大期待和热烈感情的。

当然,这只是康熙皇帝册封胤礽为太子的原因之一,如果把康熙的这一举动全然当作他对于已故皇后的期盼,未免太小瞧这位少年天子,也有点太简单化古代中国的政治了。

特殊的政治环境也是康熙帝执意立胤礽为太子的原因。

说一句题外话,在中国古代,有不少政治制度堪称“奇葩”,比如南北朝时期北魏的“立子杀母”制度,比如明清两代被突然恢复的“人殉”制度,全是针对女性的残忍杀戮。

先说“立子杀母”。北魏从立国之初,就开始执行这一制度,其含义是,一旦确立某位皇子为储君,那么他的母亲如果在世,就必须要被处死。我们所熟知的北魏孝文帝,他的母亲就是这样被杀的。

而明清人殉制度则更加恐怖,一旦皇帝去世,后宫中他最宠幸的妃嫔就要一起殉葬。这一制度的应用范围在明代还有过扩大,一些藩王死后,他们的宠妾也被皇帝勒令殉葬。

这两种野蛮的制度,之所以能大行其道,除了与统治者的残暴有关外,其实更应该被看作统治者们为规避后宫干政现象而采取的手段。

北魏“立子杀母”制就极为典型。在北魏中前期,虽然北魏太武帝“离散诸部”,试图瓦解氏族酋长干预政治,但一旦北魏皇帝死后,皇后与母族勾结把持朝政的例子屡见不鲜。

也正因如此,在北魏孝文帝继位以前,已经在平城存在许久的北魏政权,居然还没有实际推行“嫡长子继承制”。

清朝初年,皇位继承的情况同样不容乐观。以皇太极为例,在后金入关之前,皇太极从军功和能力上来看都无可挑剔,这也是他能成为汗王的原因。但一旦后金成了大清,局面就不一样了。

“嫡长子继承制”作为一项政治制度,是中原王朝维持稳定的重要法统之一。如果照此来看,无论是从立嫡还是立长来看,皇太极,这位努尔哈赤的第八子均不是契合“嫡长子继承制”法定的继承人。

在建立大清之前,草台班子一般的后金可以通过功勋和实力拼杀角逐出自己的统治者,但到了康熙时代,难道还让之后的皇子们这样厮杀争夺么?政治风险和实力损耗都太大了。

理解了这一点,重新来看康熙帝的这次册立太子的举动,就显得极为正常了。

皇子胤礽作为索尼的外孙,无论是否承认,都会成为索尼家族与皇帝最关键的沟通节点,这对于胤礽继位大统之后稳定政局其实极为有利。

而且另一方面,由于赫舍里皇后已经去世,那么如果立胤礽为太子,在康熙死后,太后干政的乱象将不复出现。

作为皇帝嫡子和长子的胤礽,既能维护“嫡长子继承制”这种最为稳定的权力继承制度,又能避免一系列政治乱象的继续出现,即使尚在襁褓,又何乐而不为呢?

计划赶不上变化,令康熙没有想到的是,就如同唐初太子李承乾一样,过早的成为皇太子,使得胤礽失去了对角逐权力宝座的警惕性,又让他成为其余兄弟权力之路的最大绊脚石。

这位年幼时聪慧好学,文武兼备的储君,在将近五十年的政治倾轧中历经二立二废,最终被幽禁于紫禁城咸安宫,在世人的冷眼中凄凉离世。

本文来源:http://www.fsgl168.com/fanwen/1007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