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赢过别人,不算精彩,赢过自己,才是人生

| 点击:

【www.fsgl168.com--生活】

看了别人的动态,自己却产生了焦虑,这种现象在生活中并不罕见。我们每个人都天生自恋,很希望在竞争中保持优势,保持心理上的优越感,但我们都知道,和别人比,是永远没有尽头的。你超过了张三,还有李四,超过了李四,还有王五。想把超越别人当做自己的目标,很显然这是一条永远也没有止境的不归路。

话虽如此,做到却很难。所以,当我看到一本名为《我们要赢的是自己》的书之后,立刻很感兴趣。

在这本书的前言中,作者写道:“无论你想赢过别人,还是咬着别人不放,大家始终都还会在自己的世界里充当主角,在他人的世界里充当配角,轨迹不会偏差到出格,却反而会因为面子、气势这种不划算的东西损人伤己。”

当一个人能够放下和别人竞争、羡慕别人成就、嫉妒别人才能的时候,ta才是真正的成熟。才能真正在人生这条道路上走的更远。

01 我的人生,我做主

去年上映的动画片《哪咤》引爆全网,它不仅仅是一部给儿童看的动画片,对很多成人来说也同样富有深意。这部动画片里最着名的“台词”,就是那句“我命由我不由天”,之所以会产生这么大的共鸣,恰恰是因为我们大多数人在命运面前都感觉到深深的无力,或者常常把自己命运的选择权交出去,然后再抱怨命运的不公。

就我自己而言,影响我的最大的一句话,大概就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权”这句话。这句话听上去好像鸡汤或者废话,但是,如果你真正明白其中的内涵,便会知道它的威力,不小于原子弹爆炸。

生而为人最伟大也最宝贵的权利,莫过于选择权。无论你身处什么环境,看上去有多么被动,选择以什么态度面对它,选择权仍然在你自己手里。

我相信对这句话的理解与应用的差别,导致了千差万别的人生。

比如,你和老公吵架,越想越委屈。只有他道歉,拿出“态度”,你才感觉气消了,心情又重新变得良好。那么,这是否意味着,你的情绪,要由别人做主?别人对你好,你便高兴,别人若对你不好(你认为的,其实也未必是客观事实),你就不高兴。

如果是这样,那么你的人生选择权在哪呢?

其实我们的生活,就是由形形色色的选择题所包围,但是区别在于我们是否意识到自己在这些选择题上拥有选择权。

所以,我们如何做到掌控生活中的选择权呢?可以尝试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了解自己的需求。

施瓦茨在《选择的悖论》中提到三种人,满足者、完美主义者和最大化者。其中,最大化者追求极致的好,且只接受极致的好,完美主义者追求高标准,但并不期望一定达到,而满足者则主要“足够好”。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尝试去追求“足够好”,而非“最好”,以满足需要为目标,这样可以减轻焦虑和压力。

第二,减少选择。

日本着名管理学家大前研一在着作《OFF》上说,与其花时间在购物的选择上,不如花时间寻找属于自己的“标准”的物品。一旦寻获,便只需不断重复购买相同的物品,不会有购物的烦恼和时间的浪费。

第三,尽可能通过可靠的信息源去了解每一个选择的信息,评估它可能带来的结果。

不妨先由较容易做决定的选择开始,由浅入深慢慢推进,可以大幅度的降低当事人中途放弃的比率。

第四,转变思维,不要陷入非A即B的选择怪圈。

第五,减低对选择结果的期望,以及把目光回归到我们自己身上,减少对周围人正在做什么,得到了什么的关注。

02我们要赢的,是自己

“下班焦虑”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很多人如果把下班后的时间用于刷剧、抖音,就会自责,于是现在出现了大量透支自己身体的所谓斜杠青年。

任何一件事,如果做得很辛苦,很吃力,那就需要反省一下自己这么做究竟是为了自己的内心需要还是为了从众或者迫于社会潮流?

也许大多数人在下班时间拼尽全力,却忽视了上班时间才是占用一天最长时间的事实,最后舍本逐末。

正如古典所说:“很多人的模式是,不喜欢上班,就单独搞一个未来,弥补一下自己痛苦的生活——上班痛苦赚钱买自由,下班用自由买快乐缓一缓,第二天继续痛苦上班赚钱.......”

实际上这种现象的产生,和我们与外界的不自觉的攀比不无关系。所以,很多时候,所谓的“正能量”其实也是向外界攀比的产物,它除了让我们被裹挟,变得更焦虑之外,对于我们自身能量的提升其实并无用处。

所以,我们的坐标系是自己,也只能是自己,同时,在校正自己努力的方向时,应该是通过自己内部的真实需求来作为判断标准,而非人云亦云。

03 赢者思维,才能带来赢者人生

很多人实际上是在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用忙忙碌碌的状态来掩饰自己没有真正思考的真相。所以,想要赢,就要善于思考,勤于思考,把精力用在“刀刃上”。

比如工作,很多人工作仅仅是为了“谋生”,对工作毫无热情,只是把工作当做自己谋生的手段和路径而已,这样,自然更不可能在工作中有什么主人思维。

事实上,一个人每天花时间精力最多的地方就是工作,如果把工作当做自己的敌人,自然是对自己生命的浪费,改变职场劣势,首先可以从剔除“打工思维”开始。

打工思维的本质,是对工作的认知和态度,有打工思维的员工,最常抱有的想法,就是“我只是为别人打工”,正是因为这种思维模式,导致了这类员工在工作中陷入被动思维。

虽然打工思维的本质是为了追求稳定,满足自己内心中对安全感的需要,但实际上,打工思维的员工最容易被淘汰,是最不稳定的员工。而与之相对的“老板思维”的员工,则是当今社会所提倡思维方式。

第一,这种思维可以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工作中,这种思维可以使自己或自己的公司拥有更大的单位时间产出。

第二,看中未来的利益空间,甚至会牺牲或放弃眼前的利益。

真正的赢者思维,不仅仅是从打工思维转变为老板思维,还需要具备以下思维模式。

第一,自我管理思维。

这其实属于成长型思维的一种,把自己的成长当成可持续的发展,对自己有清晰的自我认知,这样可以随时转变职场角色。

第二,关注“事实”而非“感受”思维。

生活中大部分烦恼都来自于深陷感受的错觉,而忽视了客观事实。所以,关注“事实”而非“感受”思维,实际上是一种理性思维。

在职场上,关注“事实”可以让自己更多的摒除“人”的影响,而更多的投入到“事”上,关注目标,关注问题,关注危机。

第三,用“高阶版”的自己去面对工作的思维。

推卸责任、逃避困难、待在舒适区,这些都是人的本性,而挑战自我、经历磨难,本质上是反人性的。

“高阶版”的自己,实际上是一种渴望成长的自己,也可以说是现在常说的“更好的自己”,如果一个人对自己有积极期待和积极关注,他可能在职场上就会有意想不到的出色表现。

第四,“不妨一试”思维。

生活和职场中,大部分人不是真的被具体的问题所限制,而是被恐惧吓破了胆子。事实上,很多事情真的去尝试,就会发现根本没那么困难,不值得恐惧。

所以,刻意锻炼自己的“不妨一试”思维,实际上能够给我们创造更多的机会,让我们接受更多的历练,同时,也有可能体会更多的正向体验。

《我们要赢的是自己》这本书,读起来很轻松,并不似一般的理论性很强的书那样晦涩难懂。但是内容却并非鸡汤。

我们常说,所谓敌人,其实只是自己。从这个角度说,战胜自己的心魔,赢过自己,可能才是我们真正需要花时间和精力去做的事情。

本文来源:http://www.fsgl168.com/shenghuo/18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