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面对现实生活,你总是下意识逃避?这份破解指南请收好

| 点击:

【www.fsgl168.com--生活】

发布时间:2020-06-17

01

逃避现实的孩子们

“自从孩子抑郁后,就感觉Ta整个人都颓废了。每天无精打采,不愿意运动,不愿意出门,有时候连房间都不怎么出。”

“孩子休学在家,感觉挺想重新开始学习的,但是总是坚持不了几天,然后又去玩游戏玩手机,我们看到了也不好说什么。”

“孩子现在恢复的挺好的,愿意出去旅游,愿意和我们聊天了,只是一提到复学的事儿就不愿意多说什么了,TA是不是在逃避现实啊。”

不管孩子的状态如何,家长和孩子都面临着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如何恢复社会功能。这里提到的社会功能指运动、社交、学习等一系列人生重大议题,生病的孩子往往在这些方面表现出回避和退缩的行为状态。

那些逃避现实,沉迷网络的孩子们,到底想要逃避什么呢?是什么阻碍了孩子恢复社会功能呢?

今天就和大家一起分析一下孩子逃避现实的心理状态。

02

逃避现实的原因

首先咱们要明白“逃避”并不是一个完全的贬义词,逃避一方面能够让人们远离危险获得安全感,另一方面也会让人们待在舒适区不愿意突破自我。

家长们既要看到孩子选择逃避社交、逃避学习所造成的的困境,也要体会孩子通过逃避所获得的心理能量,这些心理能量就是帮助孩子走出困境的一个契机。

孩子为什么选择逃避?

(1)遭遇挫折,保护自己

在挫折反应理论中,逃避是指孩子遭受挫折后,不敢面对现实、正视现实,而是避开受挫的现实,放弃原来的任务目标,撤退到比较安全的地方去。

逃避作为负面情绪反应的一种体现,是应激状态下自我保护的正常表现。但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时,若是一味选择逃避,则可能引起习惯性退缩。

斯里格曼认为消极行为事件或结果本身并不一定产生无助感,只有当这种事件或结果被个体知觉为自己难以控制或改变的时候,个体才会产生无助感。

(2)理想与现实的强烈反差

对于患病的孩子来说,生病前的光辉经历与生病后的颓废生活形成强烈对比,造成孩子的失落与挫折。

不少孩子在状态稍有好转的时候,就着急进行各种学习计划,制定了详细的学习计划和工作设想,但是真正实施起来才发现和自己预想中不太一样,自己好像变得更“差”了,这对孩子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另一种情况恰恰相反,孩子状态有好转,但是一直回避社交、学习等问题,好像想要永远在家这样生活。

孩子不愿意面对社交、学习等问题,可能是内心已经意识到自己与从前的自己有所不同,如果重新开始,可能取得的结果比不上以前的自己。

孩子在自我设想中已经否定了自己的能力,不愿意面对落后的自己,索性直接选择放弃社交与学习,这样自己的猜想就不会得到证实。

(3)来自现实的压力

如今激烈的社会竞争与沉重的就业压力对正常孩子来说已然是巨大的压力,而患病的孩子自身能量不足以应对这些压力,孩子展望未来发现前路坎坷,可能就会产生畏惧心理。

另外,社会对于抑郁症等精神类患者的态度也比较谨慎,孩子复学或工作总是会受到特殊对待甚至是偏见,这些也是来自现实的无形压力。

还有一个重要的压力源就是家庭。每一个家庭都对自己的孩子寄予厚望,虽然嘴上不说,家长们孩子希望孩子能够尽快复学,恢复到以前的状态,希望以前那个考全班全年级第一的孩子能够重新出现。

这样的压力被孩子觉察到之后,孩子会出现两种状态。一种是想要满足家长的期望于是强行让自己重新开始;另一种是自己知道不可能达到家长的要求,索性选择逃避。无论是哪一种,来自家庭的压力都会让孩子感受到挫折与矛盾。

孩子的心理状况非常复杂,在各种内外环境因素及社会、心理因素的刺激下,孩子有意或无意地产生了心理逃避。其背后的心理动因是逃避对社会、家庭、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孩子对父母的依赖性过强,一旦独立面对社会,面对社会角色的客观要求,面对复杂的社会关系,就会产生逃避心理和抵触情绪。

03

如何帮助孩子面对现实

(1)进行自我再评价

孩子应该正确的审视自己的状态,明白现在的自己与原来自己的差异,接受自己暂时性的落后,不对自己有过高的要求。接受生病的自己,接受因为生病而大不如前的自己。

孩子想要提高自我效能感,改变颓废的现状,就要正确地认识自我,避免自我认知过高、过低,出现以自我为中心或者过度自卑自责的情况。

不仅孩子需要进行自我再评价,家长同样也需要重新对孩子进行评价。

家长需要调整自己的心态,接受孩子目前的状态,并且不将之前孩子的辉煌时期和现在进行对比。

家长在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我的过程中,要根据自家孩子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

对于一些过度自卑的孩子,可以多鼓励、多表扬的方式,为其提供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让其在实际活动中感受到自身存在的价值。

(2)调整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自我再评价之后,孩子和家长能够对现状有一个良好的认知,在此基础上调整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也就是制定计划要符合现实状况,不急功近利,不拔苗助长,遵循客观规律。

从孩子的角度,调整自己的高要求高标准,将标准降低一点点,给自己更多的时间。

当遇到挫折时尽量不进行自我批评,自责感是阻碍自己前进的拦路虎。如果孩子制定过高标准,凡事都追求尽善尽美,当达不到标准时便产生一些心理问题和困扰。

从家长的角度,应该帮助孩子树立一个切实可行的目标,引导孩子进行积极的自我评价,多鼓励孩子,少将孩子的现在与过去进行比较,无条件的接纳孩子,为孩子提供安全感。

糟糕的状态:

孩子在不合理的归因、信念和行为中受到消极的强化,具有过高或者过低的自尊水平,设定过高的标准,对未来很担忧。

在经历失败后觉得极端的失败和无助,并伴有过多的批评和自我批评,为了避免平庸或个人失败,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中继续制定高标准,他们坚信失败就围绕在他们周围,对未来抱有消极的态度。

最好的状态:

孩子通过获得赞扬、个人成就受到积极强化,具有较高的自尊水平,设立现实的高标准,对未来的成功抱有积极乐观的态度,即使在失败时也能够保持较高的安全感,并相信总有一天会成功。

希望所有孩子都能够找到自己最好的状态,勇敢的迈出第一步,面对现实,不断前进!

文:渡过

本文来源:http://www.fsgl168.com/shenghuo/18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