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厦门市图书馆集美分馆 | 一座记录城市历史的图书馆

| 点击:

【www.fsgl168.com--历史】

图书馆,传承历史文化精髓,是城市品味的体现。它承担着提升市民文化素养,进而提升城市凝聚力、竞争力和文化创新力的职能。

01

与城共生,承载公共服务职能

厦门市图书馆集美分馆伴随着集美新城的建设而生,是福建最大的城市级图书馆,总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地上六层,地下两层,提供3000阅览坐席,藏书总量300万册。图书馆采用开放式空间布局,设置全智能服务的自助式阅览,配合各类主题阅读区、少儿区、数字阅读、影音体验、多媒体互动、学习交流室等,多种空间穿插组合,自然流动,为读者提供多样阅读体验;350人的多媒体报告厅定期组织对外交流活动,是集美新城最具人气的网红打卡点。

02

整体规划,与城市有机融合

在总体布局和空间组合上,图书馆充分延续总体规划中心绿轴(带)的布局模式,并通过两条放射的轴线加以强化。图书馆沿东南方向的轴线指向市民中心,轴线东侧端点为图书馆广场,市民中心南广场以及科技馆北广场的交汇处。三者有机融合,形成城市层面的文化广场群。规划充分考虑了商业人流的引入,通过几条轴线的引导,强化了商业街-商业广场-文化广场之间的联系与转化。

03

TOD引导,拓展地下空间

以公共交通为主要组织方式,图书馆地下一层与城市地铁1号线无缝连接。利用比邻地铁站的优势,图书馆地下空间与周边商圈连通,最大化发挥其商业价值,最终形成与地上读者人流互补的地下商业动线,通过下沉广场和庭院实现不同需求的转化。下沉广场,采光天窗等设计使地下与地上空间融合,大大提高了地下空间的舒适度,增加了空间的渗透性与趣味性,最大程度的将图书馆与城市公共空间有机整合。图书馆地下二层提供650辆机动车位,满足自驾者需求。

04

技术先行,多媒体互动平台

作为新城核心公共建筑,图书馆承担着多样的服务职能。以纸质图书阅览为主,结合数字化媒体技术,提升阅览体验。以创新性、体验性、互动性为目标,朗读亭、图书瀑布、影音主题区、智能书架等科技感十足的配置,将新馆打造成为新城信息技术展示与体验服务中心。

恒温恒湿技术支撑福建最大文献珍本区,成为厦门市公共文献信息资源存储保障中心,台湾文献、闽南地方文献和华人华侨文献保存与研究中心。

05

低碳节能,打造绿色建筑

直径37米的中庭穹顶,室内绿植、极具地方性特色的铁艺装饰,结合感应可调节式外遮阳技术,柔和漫射的天光照亮空阔的内部,将整个阅览空间渲染出一种宗教式的宁谧气息。智能化能耗管理系统,为图书馆的低碳运营保驾护航。

06

文化传承,嘉庚建筑风貌创新

“法无定则,因时就势”是嘉庚风格的精粹。图书馆秉承嘉庚元素特征,通过传统语汇诠释建筑风貌,塑造建筑文化品位,体现新城艺术底蕴。建筑以砖石形象为体,屋顶采用歇山顶,出砖入石、燕尾脊、骑楼等元素的植入,使得建筑外形饱满富于变化,颜色鲜明而丰富,显得朝气蓬勃。

立面装饰源于中西方文化的交汇。隐退于廊内的墙面呼应闽南红砖工艺;突出于廊外的石墙是纯粹的西方风味。建筑高低错落,入口严谨对称,体现传统的主从有序观念。纵向的红砖白石相间的竖线条贯穿增强了耸立感。横向密集的瓶形栏柱增强了稳定感,具有传统风格的图案嵌入其中。结构、材料、工艺各方面体现古今中西的交融,给人以独特的美感。

项目档案

项目名称:厦门市图书馆集美分馆

项目地点:福建省厦门市

设计时间:2011年

建成时间:2017年

占地面积:12725平方米

建筑面积:99161平方米

获奖情况: 2019年度上海市优秀工程设计建筑智能化专业一等奖、2019年度上海市优秀工程设计电气专业一等奖

设计单位: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项目总负责人:王文胜

建筑设计:黄平、罗佳妮

结构设计:金刚、金章才、耿耀明

给排水设计:赵晖、李伟、潘若平

暖通设计:刘芳、曾刚

电气设计:周莹、孙立安、陈义清、程青

建筑摄影:马元

本文来源:http://www.fsgl168.com/lishi/112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