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数字化阅读的概念纷争与统整:一个分类学框架及其研究线索

| 点击:

【www.fsgl168.com--教育】

本文由《远程教育杂志》杂志授权发布

作者:王佑镁

摘要作为一个新兴的多学科交叉领域,数字化阅读因其技术发展的动态性及研究视角的多学科相关性,在相关研究中存在一种术语纷呈、概念纷争的状态,为学术研究及实践应用带来了沟通上的困难,进而影响到学术交流与传播。借鉴分类学中的小众分类和大众分类原理,建构了数字化阅读相关概念的四维分类谱系及概念视图,提出以数字化阅读概念的形态视角统整了该领域相关术语及概念体系,并由此提炼出多学科视野下数字化阅读研究的六条线索,形成了一个相对清晰的数字化阅读领域学术框架,为这一领域的深入研究提供参照,有助于跨学科的协同研究。

关键词:数字化阅读;分类学;研究线索

一、引言

2013年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我国18-70周岁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持续攀升,达到40.3%,对传统纸质阅读的挤压效应进一步凸显[1]。从阅读生态来看,作为一种“破坏性创新”,数字化阅读从阅读形态、载体、方式、效应、产业链等方面,对传统阅读进行了系统性的“转型升级”,已然成为图书馆学、情报学界关注的热点[2]。

然而,作为一个新兴的多学科交叉领域,因其技术发展的动态性及研究视角的多学科性,在数字化阅读研究中始终存在术语纷呈、概念纷争的状态,为学术研究及实践应用带来了沟通上的困难,进而影响到学术交流与传播,不利于数字化阅读研究的深化。本文将在分类学原理与方法的基础上,探索数字化阅读相关术语的分类谱系和概念视图,并据此提出数字化阅读研究的线索,为该领域的研究发展提供基础性和前导性的工作。

二、数字化阅读研究的勃兴及概念纷争

据中国知网数据库分析显示,迄今,能够追踪到的有关数字化阅读方面的最早文献,是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吴旭君发表于《印刷与出版》2000年第1期的《网络阅读及其他》一文[3],这篇综述类短文对国内外的图书电子化情况进行了简要对比,认为网络革命将渗透到人类社会的所有层面,网络把传统被动型的阅读方式演化成互动型的阅读体验。由于视角的关系,该文并没有从学术层面具体界定网络阅读,仅仅是提出了阅读的网络形式这一现象。但由此拉开了国内数字化阅读相关研究的大幕。截止2012年,经中国知网复合检索,数字化阅读相关文献已经达到2471篇,年均发文190篇,从具体文献来看,已经快速成长为一个具有明确主题、科学研究方法和稳定学术研究圈的跨学科研究领域。

学术文献的巨大发文量及快速增长,表明这一主题正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研究领域。而从实践领域来看,随着信息化、数字化、网络技术的迅速普及与推广。一方面,信息载体已从单一的纸质媒介发展到丰富的多媒体、超媒体,新媒介的出现必然会使受众的信息接收渠道和可支配时间得以重新划分,也必然导致传播媒介市场的重新划分,阅读领域也不例外。另一方面,技术变革的影响已从物质层面的生产、生活方式,深人延伸到精神层面的交往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正如尼葛洛庞帝所言:“计算不再只和计算机有关,它决定我们的生存[4]。”阅读作为人们最重要的学习与思维方式,自然也无法翻越“数字化浪潮”。与此同时,新生代个体作为数字土着,在信息获取与阅读需求上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而时下愈演愈烈的Web2.0技术与服务,以其便利、快捷、移动的技术特征和个性化、互动性、参与性的服务特质,高度契合数字土着群体的个体特质及其阅读需求,加速助推了这一变革,传统阅读正是在这两股力量的冲击下,快速经历着阵痛与嬗变。

可以说,正是由于技术发展的外源推动力及个体需求的内源动力,不断对传统阅读形式进行瓦解与创新,重构着个体阅读的生态环境。实践领域的活跃带来了研究领域的勃兴,由此,也衍生出与此相关的种种概念、术语和表述。通过对上述2471篇文献的主题词进行聚类分析,发现在这一领域与数字化阅读相关表述有20个之多,其中核心表述有6个(主题词),分别是网络阅读、移动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数字阅读、泛在阅读(云阅读)等。表1对数字化阅读的核心术语及概念进行了比较。

从表1可以看出,上述核心术语及其概念其实均指向新媒体环境下的阅读形态,从一般理解来看,数字化阅读是一种泛指,从相对传统纸质阅读而言,是一种以数字化媒介为信息载体的阅读方式和途径。研究者指出,从阅读的内谷、目的和结果来看,新媒体环境下的数字化阅读与纸本阅读没有本质的差别,都是人们从符号中获得意义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和心理过程,是信息知识的生产者和接受者借助于文本实现的一种信息与知识传递过程[18]。实际上,除了上述核心术语,其他非核心术语,如电脑网络阅读、超文本阅读、电子文本阅读、平板阅读、网页阅读、在线阅读、互动阅读、立体阅读等,也常常出现在不同领域的研究文献中,呈现一种术语纷呈、概念纷争的现况。

从内涵来看,这些表述无一例外都指向数字化阅读这一共同的内涵。当然,概念的多寡并非是评价一个研究领域的指标,主要看其是否存在学术研究的必要性。通过对相关术语内涵与外延的比较,发现在数字化阅读领域的概念界定中存在如下问题:(1)简单重复,术语字面差异却产生多个表述方式,如超文本阅读与超阅读,数字阅读与数字化阅读,电脑屏幕阅读与屏幕阅读,电子文本阅读与电子阅读器阅读等;(2)概念同质,内涵一致却表述多样,如新媒体阅读、多媒体阅读与超媒体阅读,电脑阅读、网络阅读与数字阅读等;(3)视角杂糅,指向一致却各立门户,如立体阅读、社交化阅读与数字化阅读,在线阅读、网络阅读与超文本阅读等;(4)口语表述,口语化、通俗化,如超阅读、虚拟阅读、网上阅读、平板阅读、微阅读等等。

概念是建构理论的基础,没有概念就难以形成理论。应该说,上述每个概念术语的使用都有其主观与客观依据,因此无所谓对错之分。况且,作为一个新生事物,由于技术载体、服务方式及阅读主体本身的变迁与发展,数字化阅读表现出多种形态及其表述方式也是可以理解且需要尊重。然而,概念建构不是简单的术语表达,概念建构有四个途径:一是抽象事实建构概念;二是借用移植建构;三是比较研究建构;四是发展建构[19]。而上述一些术语和概念简单依据数字化阅读在外延性的媒介介质、阅读方式、阅读支持技术等方面的不同,进行相关概念的建构、界定、表述和使用,由此形成这些概念之间关系多样化、交叉化、同质化等问题,虽然说反映出数字化阅读研究的繁荣勃兴之现状,但如果始终处在一个术语纷争、概念纷争的状态,也会给为学术研究及实践应用带来了沟通上的困难,进而影响到学术交流与传播。因此有必要在数字化阅读研究过程中,厘清和统整相关概念,建立数字化阅读的分类谱系和概念视图,引导这一研究领域的深化。

三、数字化阅读相关术语的分类谱系

所谓分类,是指以事物的本质属性或者其他显着性特征作为依据,把各种事物集合成类的过程。对物质和概念按一定性质进行分类,是认识客观事物的手段,在科学研究中有重要意义[20]。对一个领域中的概念和事物进行分类,必须具备两个要素:被分类的对象和分类的依据[21],分类工作一般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由权威组织完成,称之为小众分类;另一种是由民意完成,称之为大众分类。本文先从这两种方法中提取概念类别,如表2所示。

作为一个新兴领域,数字化阅读这一概念群的表述反映了两种基本的认知。一是专业认知层面,作为阅读研究范畴的子集,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目前,数字化阅读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多学科交叉的领域,从2471篇文献的涉及的学科类别来看,分布有图书情报、出版、计算机应用、新闻与传媒、教育学、语言文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相关研究文献也提出了多个相关概念,这种分类方法其实就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小众分类,这种分类方法集中了研究者和研究团队的智慧,具有明确的概念界定和内涵表述,本文通过中国知网数据库复合检索和主题词聚类,总共提取了上述9个核心术语。

另外一种是大众认知层面。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广大用户获得越来越多、越来越丰富的、越来越多元的阅读需求与阅读体验。有关这一新型阅读方式的讨论交流散见于各种媒体、社区、论坛、微博、博客等社交媒介中,用于大众表达各自的阅读体验与经验。这种动态分享带来的分类机制称之为大众分类。大众分类(Folksonomy)指的是由大众参与的、开放的、动态的分类形式,是一种社群参与者运用自定义标签(tag)的方式说进行的协作分类[22]。小众分类虽然不如大众分类权威,但由于其开放性、动态性、自定义特性等特征,事实上能够反映一定的趋势与民意,更为贴近用户的新媒体阅读需求。本文根据百度知道、天涯社区中参与者tag的信息分类,提取了上述24个类别。

需要指出的是,小众分类法一般都是在一定限制条件下完成的,反映了少数专家学者的意见,具有一定的学科、视野和交流上的限制。大众分类法主要反映民意认知,缺乏学术论证,面对数字化阅读这个不断演化的新领域,需要充分考虑到数字化阅读研究的动态性和发展性,同时兼顾学术研究的规范性。本文试图将反映专业智慧的小众分类与反映用户兴趣的大众分类加以结合,形成具备一定弹性的数字化阅读领域的立体开放分类体系,并且在此基础上区分核心概念及概念之间的关系,以此描绘本领域的概念谱系。同时,作为阅读研究领域的一个子集,数字化阅读的概念谱系离不开阅读研究的基本框架。阅读学的基本研究框架一般从三个方面展开,分别是阅读客体、阅读主体、阅读本体,这一分析框架得到数字化阅读领域专家的认同与采纳[23][24][25],本文进一步细化为阅读形态、阅读载体、阅读对象、阅读方式等四个属性,综合上述方法建构了数字化阅读相关概念分类谱系,如表3所示。

在四维分类谱系中,“阅读形态”维度聚合了相对于纸质阅读形态不同的新媒体阅读形态,这一维度具有明显的技术发展特质。从早期的电子技术、信息化技术到移动技术、泛在资源环境和云技术环境,充分展示了在技术力量推动下阅读的时代嬗变历程,而泛在阅读与云阅读将成为未来关注的热点。“阅读载体”维度显示了数字化阅读不同于纸质阅读的原因在于其技术载具的多样化,包括了从电脑到智能终端等不同阅读载体;“阅读对象”维度显示出数字化阅读中的信息表征方式,与传统文字图片静态信息结构不同,数字化阅读中实现了从“阅读”到“阅听/看”的阅读新体验;在“阅读方式”维度中,聚合了从人机交互到人机—人际交互的不同数字化阅读方式,也直接展示了数字化阅读不同于传统纸质阅读的基本特征,包括:非线性、跳跃性、互动化、碎片化、聚合式、读图式的新型阅读体验等。同时,考虑到技术的未来衍化和用户阅读需求的发展,数字化阅读四维分类谱系也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发展的结构。

四、数字化阅读的概念视图

需要指出的是,在研究过程中,任何分类都是相对的,目的在于有效地组织其研究领域所涵盖的内容。上述分类谱系也不例外,从整体上看,诸如超文本阅读、电脑屏幕阅读、超阅读、电脑阅读、虚拟阅读、在线阅读、云阅读等,其实这些概念表述大多指向同一内涵——数字化阅读;从个别来看,相关概念之间具有交叉重叠的关系,因此,分类主要取其关键特征。以手机阅读和移动阅读为例,从概念关系上来看,手机阅读强调的是手机载体终端平台上的阅读,其形态上属于一种移动阅读,两者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而移动阅读虽然是一种新的阅读形态,强调的是阅读过程的可移动性,从本质上看,移动阅读也是数字阅读的一种类型,也是泛在阅读的一种途径,这些概念之间表现为一种交叉关系。

从阅读的发展历史来看,信息媒介的发展引发了历次阅读技术的变迁。达恩顿在《阅读的未来》一书中,把电子传媒的出现看作阅读历史的一次伟大变革[26],可以说,电子阅读是随着电子信息时代的到来而出现的,也是作为纸质阅读的革新者而出现的,这一新型的阅读方式从阅读对象、阅读方式、阅读体验给纸质阅读者带来了全新的体验。因此,电子阅读可以看作数字化阅读这一新型阅读形态的原点,其他各种表述都是随着数字化(数字阅读)、移动化(移动阅读)、智能化(泛在阅读)技术的应用而进行的“更新换代”。但由于当前的信息技术发展远已超越电子晶体管时代,因此,作为原点的电子阅读反而在概念发展中落后于其他表述,这一现象在其他领域也得到印证,如学习领域的电子化学习到数字化学习的变迁[27]。

基于上述分析,结合数字化阅读相关概念梳理及分类谱系,本研究构建了数字化阅读相关概念视图,以此统整相关概念,形成以电子阅读为原点,以数字阅读、移动阅读、泛在阅读、云阅读等在内的数字化阅读生态体系,如图1所示。

这一概念视图统整了来自不同学科领域视角的纷争芜杂的数字化阅读相关属性概念。整个视图由内到外五个环组成,内环中的电子阅读最早是作为传统阅读的革新者而出现,而随着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发展,电子阅读一词因其电子技术时代的特征已经无法包容当下新媒体环境下的阅读形态,但作为一个原点,衍生和生发出了当前体验过的阅读新样式。外环表征了更有抽象和上位的概念体系,包括学界高度认同的数字阅读、移动阅读等,也包括未来最受关注的泛在阅读和云阅读等新形态,均作为数字化阅读的子类而存在,也是可以统整中间三环相关术语和概念的上位概念。中间三环分别从具体的阅读属性进行归类,此类概念体系宜作为具体的描述性词汇显现,不宜作为新型阅读形态的表征术语。而在最上位的概念上,倾向于使用数字化阅读(e-reading)来统一表征,强调的是依靠各种数字化平台或移动终端,以数字化形式获取信息或传递认知的过程。

该概念视图除了统整相关概念之外,主要功能还在于数字化阅读领域研究线索的提取。从视图的发散性可以看出来,选取圆环上的任意一个点,可以从内核到外环建立一条研究路径,选择具体的阅读方式、载体、对象进行研究,如果结合阅读客体、阅读主体、阅读本体这一分析框架,将能够形成一条完整的研究线索,下面具体阐述。

五、数字化阅读的研究线索

概念是对特征的独特组合而形成的知识单元,是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科学研究的重要中介与工具。概念是随着社会历史和人类认识的发展而变化。上述数字化阅读相关概念视图,反映了当前数字化社会中不同阅读样式之间的关系,这些样式也将随着技术的发展与人们需求的变化而发展。作为一种科学研究的工具,从上述概念视图中,可以清晰勾勒出目前数字化阅读领域研究的六条重要线索。

(一)数字化阅读本体视角

在哲学上,本体是客观存在的一个系统的解释或说明,关心的是客观现实的抽象本质。在数字化阅读领域,主要探索数字化阅读不同形态的本质属性及其功能价值。具体议题包括:数字阅读、移动阅读、泛在阅读、电子阅读、云阅读的理论基础、行为规律、阅读价值、文化影响、阅读模式、阅读引导、发展态势等。从形态上看,数字化阅读完全不同于传统纸质阅读,因此,有必要探索不同个体数字化阅读各阶段隐藏的“认知规律”和“成长密码”,为数字化阅读的有效展开提供行为参照;同时,需要整合图书馆学、阅读学、传播学、教育学、心理学关于阅读、媒介素养以及认知发展的理论成果,形成数字化阅读为主线的理论体系。本体视角的数字化阅读研究将从抽象的高度,挖掘新媒体环境下阅读的社会价值和个体影响,为该领域的具体研究展开提供指引。

(二)数字化阅读主体视角

不同阅读主体对数字化阅读的不同形态具有不同的偏好、需求,在数字化阅读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心理、行为和认知特征,对其个体认知发展和社会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从全民阅读视角看,数字化阅读的主体涵盖了所有阶层、各年龄层次的个体。只有推动数字化阅读在全社会得到普及和应用,全民阅读才能真正得到落实。而数字化阅读的出现,在研究者和实践者看来,可以成为推动全民阅读的重要力量。从现实角度看,一些心智尚未成熟的群体、边缘化群体、弱势群体等,更应该成为数字化阅读研究的关注对象,具体包括青少年(未成年人)、老年人、进城务工人员以及大、中学生群体等。未成年人尚处心智发展的关键时期,阅读对其心智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大、中学生是知识技能学习的主体,各类新型阅读方式影响其对信息和知识的理解与建构;从社会包容角度看,老年人和进城务工人群属于弱势群体,如何均享优质阅读资源和公共图书馆阅读服务,提升其素质与幸福感,促进社会和谐,这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议题。

(三)数字化阅读行为方式视角

数字化阅读不同于传统纸质阅读的一个表象在于阅读方式与行为的差异。目前的研究将数字化阅读行为方式概括为:超文本、社会化、互动式、立体式、聚合化等,这也表明新媒体环境中阅读方式的巨大差异。本视角的研究主要通过问卷调查、认知技术、准实验等方法,对不同群体的数字化阅读倾向与特征进行比较研究,包括人口统计指标(如年龄等)、数字化阅读表现性指标(如数字化阅读接触率等)和数字化阅读发展性指标(如数字化阅读行为等)。以表现性和发展性指标为重点,归纳出不同群体数字化阅读的主要行为倾向与特征,为数字化阅读的有效干预与图书馆的创新服务提供依据。

(四)数字化阅读客体视角

阅读客体指的是阅读信息载体,是最终影响用户的信息来源。与纸质阅读载体不一样,数字化阅读客体不但在物质层面表现出多样化,比如,不同终端的信息呈现方式不一样。在信息结构层面也显示出多样化,具体包括网页内容、手机内容、微博、电子杂志、各类阅读APP等。在物质层面,实际上可以归纳为阅读环境,信息层面可以归纳为阅读对象。数字化阅读客体视角多采用教学干预的准实验和认知技术研究方法,比较不同阅读环境和不同阅读对象对个体产生的阅读效果之间的差异,从而为数字化阅读内容的选择与开发、电子杂志期刊、电子课本、电子教材设计与开发提供依据。

(五)数字化阅读技术载体视角

本视角着眼于阅读技术创新,是图书情报、出版和计算机领域关注的主题。数字化阅读技术载体包括两个层面:一是阅读载具设计,当前阅读载具主要包括电脑、手机、平板和电子阅读器等。从技术革新层面来看,智能移动终端将会是未来数字化阅读的重要载具,是实现泛在阅读的重要技术支撑,但如何设计符合不同人体工程学的数字化阅读载具仍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二是阅读辅助工具,数字化阅读为人所诟病的就是没有纸质阅读的“触感”,这是电子产品的劣势,虽然目前大部分电子阅读设备采用了e-ink技术,实现了逼真的纸质阅读“触感”,但与纸质阅读的人性化、真实感及笔记等习惯仍相差甚远。因此,开发“基于手势的交互(Gesture based Interaction)”和“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的数字化阅读辅助工具,实现无缝衔接纸质阅读真实体验感,仍是数字化阅读技术研究的重要方向。

(六)数字化阅读服务创新视角

从调查数据看,数字化阅读接触率逐年增加,在不断挤压纸质阅读的空间,这一问题需要超越保护主义视角,从积极的态势来看待。可以预见,数字化阅读将与纸质阅读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存,并且互补优劣,共同建构良性的阅读生态系统。本视角的主要研究议题包括图书馆Web2.0阅读服务创新、社区阅读服务推广以及泛在阅读服务环境构建。图书馆借助Web2.0技术与服务架构,构建图书馆数字化阅读2.0服务模型,强化不同数字化介质的阅读增值服务,如微阅读、云阅读、移动阅读、Web2.0阅读等,以应对日益增加的数字化阅读需求。强化社区行动计划推动服务创新,建立整合学校、地方教育行政当局、家长、社区团体、图书馆与媒体工作者等社会力量,形成数字化阅读服务创新社区,以推进有效的数字化阅读。泛在阅读服务依靠情境感知技术、智能联网等技术实现无处不在的阅读空间,实现个体阅读的永久性(Permanency)、可获取性(Accessibility)、即时性(immediacy)、交互性(Interactivity)[28],这是未来图书馆阅读服务和研究的重要方向。

六、结论与问题讨论

“阅读已死,或将迎来新生?”,面对数字化生存环境下阅读形态的巨大变革,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哈佛大学图书馆馆长罗伯特·达恩顿(Robert Darnton)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呐喊[29]。的确,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普及与应用,信息传播方式正经历着颠覆性的变革,作为个体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阅读也正经历着一场脱胎换骨式的重生,这一巨大变革将对国民的精神、知识和个体发展层面产生巨大影响。着名学者朱永新指出,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精神发育史,如何看待阅读,选择何种方式阅读就关乎未来的价值选择。在数字化阅读与传统纸质阅读的选择中,需要有适切的研究来支撑和指引,否则将步人因噎废食、非此即彼的阅读选择困境之中。

从数字化阅读研究与实践的关系看,可以用“现实丰满、研究贫乏”来概括。数字化阅读现象早已经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而相关研究确相对滞后,虽然发表的文献不少,但高质量文献不多,且话语体系和概念体系分散杂芜,术语及内涵各自表述,造成学术沟通上的困难,进而影响到学术交流与传播,无法深人推进数字化阅读的研究创新,更无法有效指导数字化阅读推广的展开。本文结合文献计量分析,借鉴小众分类和大众分类原理,建构了数字化阅读术语的分类谱系和概念视图,统整了数字化阅读相关术语及概念,提炼出多学科视野下数字化阅读研究的六条线索,为这一领域的深人研究提供了学术源流,有助于跨学科协同研究。当然,作为一项基础性和前导性工作,本文只表达了一种研究观点和视角,对多学科的把握以及概念理解上还存在不少不足,期盼更多的研究者关注这一课题。

作者简介:王佑镁,温州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数字化学习、数字化阅读等。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我国未成年人数字化阅读实证研究”(项目批准号:12CTQ01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①基于本文观点,为行文方便,本文采用数字化阅读来表述本领域,下同。

转载自:《远程教育杂志》2014年第1期/总第220期

排版、插图来自公众号:MOOC(微信号:openonline)

本文来源:http://www.fsgl168.com/jiaoyu/1806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