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放牛班的春天》:那漫天飞舞的纸飞机,是对你最大的敬意

| 点击:

【www.fsgl168.com--教育】

2004年,一部由法国着名导演克里斯托弗·巴拉蒂执导的教育题材影片上映,这部在上映之前几乎没有任何关注度的电影,却在上映后引发了整个法国的观影热潮,后来更是代表法国电影参加了第77届奥斯卡并获得了提名。免费电影在线看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电影与音乐的不解之缘。

首先是凭借着大量饱含真挚情感的童声合唱片段,电影一举入选成为了当时台北国际合唱音乐节的开幕电影,备受人们的关注。

然后就是电影在上映之后,其优美动人的电影配乐为其赢得了包括美国、法国在内的诸多音乐奖项,使得这部电影在当时给整个欧美,乃至世界观众都留下了深刻而又美好的音乐回忆。

优秀的电影质量,丰富的音乐元素以及出色的拍摄手法都使得这部电影在故事剧情本身并不出彩的情况下成功逆袭。

最重要的是,电影真正做到了用孩童的视角去看待世界,电影中并没有二战之后法国现实题材电影中惯常出现的战争回忆或者暴力血腥画面,真正打动人心的是一个又一个看似简单却又贴近现实的孩童故事。它为人们了解法国电影制作打开了新的窗口,带给观众以独特的美学体验。

故事发生在1949年的法国乡下,在一所男生名叫“池塘之底”的寄宿管教学校里,充满了许多外界所认为的问题少年。

为了表达对自身际遇和学校管理的不满,他们想尽了一切办法来对抗老师,对抗学校的管理,甚至于逃学旷课。

校长哈珊,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头则想尽了一切残酷而又严厉的办法来管制这群桀骜不驯的孩子。

在校长的带头之下,这里的每一位老师和管理人员在面对“熊孩子”的突然袭击时都会本能的采取凶狠的体罚方式。就这样,在这所完全看不到未来期望的小小学校(或者说监狱)之中,体罚学生变得司空见惯,几乎成为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在电影的开头,一位失意的音乐教师马修·克莱门特怀着郁闷的心情来到了这所学校担任教监。

如果说正常学校的低年级课堂那种刚入校园时的秩序混乱,已经足以难倒不少青年教师。那么“池塘之底”的课堂绝对堪称地狱模式。刚踏入校园,他就亲眼见证了又一位教职工的不幸遭袭,然后就是第一节课上无法无天的吵闹。他对匆忙逃离学校的旧校监所遭遇的一切感到不可思议,同时在亲眼见到校长的残酷处罚后又对孩子们的不幸充满了同情。

在克莱门特的执着努力之下,大多数教师渐渐懂得了采取以暴制暴的方式并不能换来孩子们的尊重、支持与配合,开始学着用克莱门特的方式进行教学。

问题少年,什么是问题少年?如果换一种看法,这些在老师和父母们眼中近乎十恶不赦,操碎了心的坏孩子其实也并非是一无所长,他们当中不乏有一技之长者,甚至许多人在某一方面更是有着特殊的才干。

但是充满逆反的心理和冲动且不成熟的行为举止使得他们中的很多人没有让他们的父母和老师们看到他们身上所具有的潜能和才干。俗话说的好,没有伯乐,身处逆境之中的千里马永远都只会一匹无人知晓的平常马。

关于教育和选择话题的经典佳作在《放牛班的春天》诞生以前,也并非是寥寥无几,《死亡诗社》、《心灵捕手》、《风雨哈佛路》等等经典至今为人称道。

如果说《死亡诗社》所讲述的是个性自由,独立思考;《心灵捕手》所注重的是追寻自我,重获新生;《风雨哈佛路》所描摹的是努力奔跑,收获成功;那么问题来了,《放牛班的春天》的动人之处又是什么呢?除了整部电影贯穿始终的童声合唱,电影最感人的应该是自我救赎和懂得成长。

从这部电影,我们可以看到其实外国对于不服从父母、老师管教,失去父母又或者是极端叛逆的孩子同样有近似于问题少年管教所一样的机构。对待着本身就充满了不幸的孩子,这些机构又是采取怎样的做法让他们产生所谓脱胎换骨的巨大变化呢?无非就是采取极端暴力或者是冷暴力的体罚方式进行强制矫正。

近些年来,舆论媒体对于这些本身就处于教育灰色地带的教育机构不乏有非议和曝光,很多问题少年从这些看似有效的管教所脱离之后,虽然不再像以前一样叛逆,但是心灵深处却由此蒙上了深深的阴影。

《放牛班的春天》在以往教育电影集中于对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的探讨之外,更有对特殊群体的关注,它对问题少年成长的关注让很多观众在电影之外陷入了深深的思考——难道这些所谓的坏孩子中的一辈子就这样早早注定了吗?

如果换一种方式与这些常人眼中的所谓的问题少年进行沟通又会产生怎样的反应和结果呢?电影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此前我们从未敢想象的美好画面。懂得成长,学会救赎。简单而又质朴的八个字回答了无数成人眼中无法解决的叛逆心理和过激行为。

电影的剧情称不上多么复杂,电影中的故事地点也并非什么山清水秀的户外,而是充满沉重、压抑氛围的寄宿学校。可就是在这样的故事设置中,在充满铁栏和高墙隔离的学校中,在孤寂深夜昏暗的灯光之中,那一张张充满了希望与未来的童稚脸庞仍然能打动无数观众的心。

特别是在克莱门特的带领与指挥下,他们一扫过去的阴霾,带着希望与欢乐,唱出天使一般的美妙旋律更是深深震撼了很多观众内心深处长久以来对所谓问题少年的固有看法。

这些从几岁到十几岁的少年很多在他们的叛逆之下都有着不为人知的痛楚,而每当他们在学校里面犯错,首先对待他们的不是苦口婆心的劝导,而是不分青红皂白的惩罚处理。

就这样,孩子与教师之间逐渐形成了一个不可调和的矛盾现实,而这些孩子也越来越被学校的教职工和外界人员先入为主的看做是废物和垃圾。

影片除了刻薄的校长,充满希望的克莱门特以及几个各具特点的教职工,更塑造一群可爱活泼、纯真善良的孩子(当然,除了影片中那个通篇下来都在捣蛋的蒙丹)。

影片至今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三个孩子。一个是影片开始时的那个着名音乐家皮埃尔。他具有着常人所无法比拟的音乐天赋,特别是他天籁般的动人歌喉在电影一开始就深深打动了克莱门特。作为问题少年的他本来一生都注定了就此碌碌无为,克莱门特老师的出现成为了他人生的重大转机。

因为这段非凡的启蒙和惺惺相惜,皮埃尔成功摆脱了问题少年的称号,并且离开了“池塘之底”,步入音乐的殿堂。

影片第二个带给我深刻印象的就是那个每周六都会跑到校门口等候父母到来的佩皮诺,最终他并没有等来自己心心念念的父母,而是主动跟着马修老师一起离开了这个对他而言无比残酷又没有欢乐的地方。

影片最后一个值得深思的孩童角色就是那个屡教不改,最终好烧毁了学校的蒙丹。

虽然影片并没有明确展露他的不幸遭遇,但是透过他和几个人物的对话,我们却能够发现这个看似十恶不赦的坏人其实同时也是受害者,倘若他生在另外一个富庶的家庭之中,或许他便是另外的一副模样。

初次看到“放牛班的春天”这样接地气的电影片名,如果不看电影海报的话,很容易就会将之误以为是一部国产电影。

其实,这个富有韵味,又接地气的电影片名来自台湾。在台湾的方言之中,“放牛班”实际上就是对很多学校的垃圾班通称,相比对原版片名的直译,《放牛班的春天》这个极具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片名显然更具风味和特色。

电影应该是自《音乐之声》之后的又一部童声音乐电影。如果说《音乐之声》中的家庭教师玛利亚是以歌声打动了上校与孩子们,并最终抒发了深远而博大的爱国情怀。

那么《放牛班的春天》显得更为细腻,马修老师用音乐的魅力征服了一群在旁人看来基本没救的孩子。不同的故事背景,同样纯真可爱的孩子,同样肩负着教育责任的教师角色让人不由的肃然起敬。

一个老师的无心之举可能在一瞬间拯救了一个孩子的未来,也可能在一瞬间毁灭一个孩子的未来。

在《放牛班的春天》中,我们见到了那个几乎毁灭了无数孩子将来的校长,却同时也对比感受到马修老师的不易与可贵。

他以一己之力渐渐地改变着孩子们根深蒂固的看法,使他们通过合唱逐渐找回了自信和勇气。即便最后黯然离去,也播下了希望的种子。

本文来源:http://www.fsgl168.com/jiaoyu/180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