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稿范文

035 杜甫七律《暮登四安寺钟楼寄裴十迪》读记

| 点击:

【www.fsgl168.com--演讲稿范文】

杜甫七律155首读记之(035)

----杜甫七律《暮登四安寺钟楼寄裴十迪》读记

(小河西)

暮登四安寺钟楼寄裴十迪

暮倚高楼对雪峰,僧来不语自鸣钟。

孤城返照红将敛,近市浮烟翠且重。

多病独愁常阒寂,故人相见未从容。

知君苦思缘诗瘦,太向交游万事慵。

本诗写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初春,往蜀州访友时作。时杜甫居成都草堂,年50岁。《蜀志》:新津县甫二里有四安寺,神秀祥师所建。此时,裴迪在蜀州作幕僚。(史料:乾元二年(759)五月,56岁的高适出任彭州刺史。上元元年(760)改任蜀州刺史。高适之前的蜀州刺史为王缙。)

首联:暮倚高楼对雪峰,僧来不语自鸣钟。

高楼:应指四安寺种楼。

雪峰:指西岭雪山,位于四川成都市大邑县境内。距四安寺所在的新津不远。

倚楼:倚靠在楼窗或楼头栏干上。也作“倚栏”。古诗词中表达愁绪的意向。《江上》(唐-杜甫):“勋业频看镜,行藏独。”《长相思》(唐-白居易):“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秋日登润州城楼》(唐-李中):“吟罢倚栏深有思,清风留我到斜阳。”

大意:天将晚时(我)面对西岭雪山,背倚四安寺钟楼。有僧过来,默默无语,自去敲钟。(景起叙事,交代时间地点人物。“雪峰”给人清冷的感觉。“不语自鸣钟”给人幽寂、孤独的感觉。)

颔联:孤城返照红将敛,近市浮烟翠且重。

孤城:新津县城。属蜀州。

敛:收敛。《关山月》(南北朝-贺力牧):“重关敛暮烟,明月下秋前。”《饯韦兵曹》(唐-王勃):“川霁浮烟敛,山明落照移。”

浮烟:暮霭,炊烟。有时用“翠烟”,“青烟”。《贻袁常侍诗》(南北朝-江淹):“沅湘含翠烟。”《送綦毋三寺中赋得纱灯》(唐-李颀):“禅室吐香烬,轻纱笼翠烟。”《寄东鲁二稚子》(唐-李白):“楼东一株桃,枝叶拂青烟。”《云阳馆与韩绅宿别》(唐-司空曙):“孤灯寒照雨,湿竹暗。

重:重浊。浓重。《初夏》(隋唐-李世民):“阴阳深浅叶,晓夕重轻烟。”《送迁客》(唐-于鹄):“孤驿瘴烟重,行人巴草秋。”《池上竹》(唐-杨巨源):“气润晚烟重,光闲秋露多。”

大意:新津孤城上晚霞的红色渐退,城附近漂浮着浓重的青烟。上句说天要黑了,很晚了。下句说,家家都在做晚饭。(单写轻烟也许是指暮霭,“翠且重”应指炊烟)。似是在衬托自己孤单。(天晚了,还是我一个人。晚上怎么办?我这是来访友吗?)

颈联:多病独愁常阒寂,故人相见未从容。

阒(qù):静寂。阒寂:死寂,幽静。《泣赋》(南朝梁-江淹):“阒寂以思,情绪留连。”《病梨树赋》(唐-卢照邻):“余独病卧兹邑,閴寂无人,伏枕十旬,闭门三月。”

大意:上句说我身体多病,经常独自发愁,感到非常寂寞。意思是很想和老朋友多聚下,或饮酒,或聊天,或散步。不能总是倚楼发愁。下句,可是这次来访老朋友,只是匆匆一见。有埋怨的意味。诗写给裴迪,当是埋怨裴迪。

尾联:知君苦思缘诗瘦,太向交游万事慵。

太向:过于面向或趋向。

交游:交往,联络;朋友。《荀子-君道》:“其交游也,缘类而有义。”《管子-权修》:“观其交游,则其贤不肖可察也。”《潜夫论-务本》(汉-王符):“列士者,以孝悌为本,以交游为末。”

慵:懒,慵懒。《闲坐》(唐-白居易):“百年慵里过,万事醉中休。”

大意:知道您是因为写诗苦思而瘦,但还是交往太多,万事都顾不上了(连我这个老朋友都顾不上陪!)

此诗前二联写景。一幅山寺晚景素描。寥廓、清冷、孤单。写景铺垫,渲染气氛。后二联就是对裴迪等的埋怨之词。责怪老朋友怠慢,没有考虑我多病常寂寞,没有好好陪我。

应该说,过去的一年,杜甫基本是个“闲人”。没有工作。平时主要是写诗。交游很少。身体又多病(病应不重)。出来访友就是因为太寂寞。但裴迪还在官场,工作说不定还忙,社交又多。也许是一时抽不出时间来陪。另一种可能是,裴迪与王维是好朋友,没有资料表明裴迪和杜甫关系多深厚,也许裴迪认为就是一般朋友,有时间当然可以饮酒和诗,但如果有其它重要的交游,当然也只能怠慢了。也不知道裴迪读到这首诗后,什么感觉。后来二人的关系如何。

读了此诗,感到杜甫的诗确实是真心实情的记载。诗如其人。现在的人还会这样写诗吗?

当然这首诗或许也兼埋怨当时的蜀州刺史高适。根据史料,杜甫刚到成都时,曾和高适有诗文互赠。高适有《赠杜二拾遗》,杜甫有《酬高使君相赠》。到秋天的时候,或许因为裴度的离开等原因,杜甫出现经济危机,要“欲填沟壑”了,杜甫曾写诗向还在彭州刺史任上的高适求助。《因崔五侍御寄高彭州》(唐-杜甫):“百年已过半,秋至转饥寒。为问彭州牧,何时救急难?”高适应该给予了资助。高适大约就是这年秋转任蜀州刺史的。这次杜甫登四安寺,或许高适因某种原因没有与之“从容”见面。杜甫也有些埋怨?

但就是在上元二年(761)的人日,高适有诗寄赠《人日寄杜二拾遗》。其中有诗句:“人日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堪断肠。”不知什么原因,杜甫对这首诗的回应要到差不多十年之后。那时高适已经去世多年。

本文来源:http://www.fsgl168.com/fanwen/183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