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秘写作

王君作文教学笔记(21):会写作的人从来不仅仅是用眼睛来观察的

| 点击:

【www.fsgl168.com--文秘写作】

评课。评刘军老师的《描绘眼神 凸显性格》。

我觉得刘老师的这个课好。好在三个方面:一是明确回答了大家犯迷糊的一个问题:作文到底可不可教?我们的看法很明确,大部分不可教,小部分可教。课堂教学,要扎扎实实地教那可教的部分。刘老师这堂课,教方法练技能,教得实。特别方法的提炼很有效,分别从“描写角度”、“表达技巧”两个方面给学生递拐杖。学生学得挺欢实的。二是教得“小”。聚焦。切入小,选点小,材料少,练习精,小步轻迈,很体贴。我反思自己上课,备课备不出来,遇到大麻烦,一般来说逃不出一个桎梏——啥都想教,教学目标太庞杂,教学选点太多,辅助资料太多。上得好的课呢?一定是眉清目秀骨骼清奇的,有课堂休闲空间的,老师学生不那么紧张的。刘老师这点做得很好。因为教得精,所以他很从容,节奏很舒缓,慢慢的,稳稳的,一点儿不赶,很有中年气派。教学风格这个东西,激情洋溢是一种风格,像我这样的。静雅冲淡也是一种风格,像刘老师这样的。我们年级有一个班主任,曾经有学生称他为“僵尸”。这家伙,脸上真没有什么表情。但学生家长都很喜欢他。世界上就有这么神奇的事,我需要眉开眼笑才能传递感情,可有的人肌肉都不动也能表情达意。所以,人与人真是太不一样了。千万不要用一种标准去评判人。专业成长就是去发现自己,发展自己,成为自己,而不是去模仿别人。

就着刘老师的课和刚才梁主编的话题,我还多谈了一点儿感受。

一是关于写作是否可以虚假的问题。我的态度也很明确:虚构和虚假一字之差,但有天壤之别。因为各种原因,虚构在文学创作的时候是需要的。比如我们年级要求学生写随笔,而且告诉学生随笔本要公开,同学之间要互读互评。所以,学生在写作过程之中,隐去一些,避开一些,是必要的。这就是虚构。提取种种人,合成一个人;提取种种场景,合成一个场景,是虚构。但虚构的骨子里还是真实。写文章需要加工裁剪等等,那是艺术手法,不算虚假。学生在某个年龄,喜欢写童话,写科幻,这是一种儿童本位的清醒的虚构,都不算虚假。虚假是失去了生活逻辑的为文,是胡编乱造,骨子里就是不真诚。在小初阶段,哪怕是写小说,我都鼓励学生以自己为主角,以自己的生活为蓝本来创作,不要去编造。那不是正道。也不可能编造好。老老实实地面对生活,把记录描写生活的本事练好才是正道。

第二是关于“观察”的意义。刚才刘老师提到江苏作家毕飞宇。我喜欢他的一句话:你若想要一个东西有意思,你只需久久地凝视着它。我琢磨着这里的“凝视”,一定不仅仅是用眼睛来看。这些年来,我越来越肯定,喜欢写作的人,善于写作的人,用来“观察”的都不仅仅是眼睛,而是心灵。眼睛谁都有,眼光呢?只有少部分人有。眼光的发光器在哪里?在心里。写作,靠的不仅仅是文字功夫,而是灵魂功夫。练心,比练眼和练手还重要。文字,不是看出来的,而是“思”出来的。思维的功力,情感的功力,是比文字功力重要得多的功力。

第三是关于写作能量的问题。刘老师反复强调说写作要传递正能量。看得出来,他通过自己的课,努力在践行这一点。他用小时候需要救援的苏明娟和长大成人后救援他人的苏明娟为材料来组织教学,和我在作文课《让笔下多一些悲悯》中用的材料一样,我是有深深的共鸣的。写作教学,不是传递一种技巧,而是传递一种能量。这种能量是一种原子能,是一种复合能量。青春之语文课堂教学追求的教知识,教能力,教思想,教情怀的层级,不是完全递进的,而是水乳交融的。写作课也一样。写作技巧,处于整个写作生态系统的最低层级。如果没有写作兴趣、习作意志力、写作人格等等的滋养,写作技巧,就是僵死的东西,是没有意义的。写作,应该是正能量的汇集、表达、宣泄、传递,是作者和读者同时受到激励的高峰体验过程。所以,懂写作的人从来不以写作的艰苦为艰苦。相反,他们享受这样的艰苦。

只想提一点建议。刘老师的方法归纳涉及到两类:写眼睛的角度和修辞技巧等等。我觉得,“角度”是他要讲的这个写作知识点必要的,专属的,“私课订制”的,很“贴身”,很有价值。“修辞技巧”呢,好像不是。不论写什么,比喻啊,排比,抒情啊,议论啊,都会设计到。这是“写作泛化知识”,而不是“专用知识”。如果刘老师胆子大一些,还可以更聚焦,就紧紧贴着写眼睛的角度训练学生,我觉得,也能上出好课。

最后总结一点:开发写作知识比开发阅读知识还有艰难,还要紧迫。但不管怎么开发,没有任何教材——哪怕这个教材相对完美,可以彻底解决学生写作的问题。写作能力的发展,首先是人的发展——人的情怀、人的思想、人的认识水平的发展。人的眼光不发展,心灵不发展,怎么教技巧,终归是无用的。

当然,这些都是一家言,不一定都正确。谢谢大家。

(2014/12/17)

本文来源:http://www.fsgl168.com/fanwen/180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