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范本

读古地060﹒渑池

| 点击:

【www.fsgl168.com--合同范本】

【读文·渑池】原文:今秦有敝甲凋兵军于渑池。(《资治通鉴》第3卷  公元前311年)译文:如今秦国有一支不成样子的败甲残兵驻在渑池。

【简介·渑池】渑池,古城名。在今河南渑池县西。本名黾池,因南有古水池而得名。黾池,上古属豫州,西周为雒都(今洛阳)边邑,后入韩,又入秦。周赧王四年(公元前311年)秦张仪游说赵王抗秦中所提及的“军于渑池”,即此。公元前279年,秦、赵会盟于此。秦灭六国后置黾池县,属三川郡;汉改为彭池,属弘农郡;三国魏始改渑池,属恒农郡;现为三门峡市渑池县。

渑池县地处河南西部,北濒黄河与山西的垣曲、夏县、平陆隔河相望,南与洛宁、宜阳相连,东裹义马与新安为邻,西界崤函与陕县接壤,东西宽43﹒5公里,南北长52﹒8公里,总面积1421平方公里。其着名景点有:仰韶村文化遗址、秦赵会盟台、仰韶大峡谷等。仰韶文化博物馆,位于渑池县仰韶村遗址区,于2011年11月7日正式开馆,集文物保护、陈列展示和科研功能于一体,为国内首家仰韶文化专题博物馆。

【随笔·渑池】读渑池,首先一想的是“秦赵会盟”。战国时期的“秦赵会盟”,发生在今三门峡市渑池县城西约0﹒5公里的渑水、平河汇流台地上。《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公元前279年秦昭襄王和赵惠文王在渑池会盟,秦提出“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赵相蔺相如提出“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双方针锋相对,会盟无果而散,留下来的只是秦赵渑池会盟台。会盟台饱经沧桑,多次修建,多次遭到损毁。《渑池县志》载,明万历二十四年(公元1594年),知县王之都建亭于其上,崇祯末年毁于兵火。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重建的会盟台,呈梯形立体,四面各砌石阶,顶部竖一碑塔,东面镌刻“古秦赵会盟台”六个大字。现存的秦赵会盟台,地面至亭顶高22米,东西两面各砌台阶52级。台上有亭,亭高8米,系双层八角挑檐尖顶式仿古建筑。亭正中竖一四方碑碣,西面为“重修古秦赵台碑记”,东、南、北三面分别有着名书法家舒同、楚图南、肖劳的题词。会盟台的修建,使古台重放异彩,再现丰姿。“盟台夕照”,位居渑池县八景之首。

读渑池,特别一谈的属“仰韶文化”。仰韶文化遗址,位于今渑池县城北9公里处的仰韶村,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最着名的文化遗址之一。仰韶文化,因在河南渑池仰韶村发现,故名。遗址坐落在仰韶村南边的缓坡台地上,北依韶山,东、西、南三面环水,东北到西南长900余米,西北到东南宽300余米,总面积约30万平方米,文化土层堆积存度2—4米。1951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了小规模发掘,发现这里有四层文化层相叠压,自下而上是仰韶文化中期—仰韶文化晚期—龙山文化早期—龙山文化中期。仰韶文化遗址从发现至今七十余年间,共经过三次有计划的发掘。其主要出土器物有石器、骨器、陶器、蚌器。用于农耕的石器有斧、铲、凿、锛等工具;用于狩猎的有石镞、弹丸、石饼等;用于纺织的有线坠、纺轮、骨针、骨锥等。当时人们的生活用具均为陶质,出土器中物有鼎、罐、碗、盆、钵、杯、瓮、缸等。特别引人注目的是陶器上精美的装饰图案,其纹饰有宽带纹、网纹、花瓣纹、鱼纹、弦纹和几何图形纹等。这些纹饰充分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对生活美的追求。仰韶文化揭开了中国新石器考古事业第一页,揭开了中国考古学研究第一页,揭开了中国原始社会研究第一页,书写了中国田野考古史的新篇章,是划时代的里程碑,“有了仰韶文化,有文物证明的中国文明史有7000年”。

读渑池,值得一游的有“三大景观”。在渑池县境内有丹峡峡谷、仙门山和仰韶大峡谷,人称是值得一游的“三大景观”。(1)丹峡峡谷,位于渑池县坡头乡境内。据考证,此峡谷为12亿年前的海底世界,是海洋变迁、地壳运动的有力见证。它点缀在九曲弯弯的黄河之中,传承着古代华夏文明的仰韶文化,流传着大禹治水斧劈三门的神奇传说。谷内怪石林立、峭壁千仞,古树参天、飞瀑湍急,汇集了奇山、怪石、险谷、清溪、深潭、密林等奇特自然景观,堪称世界神奇之地。(2)仙门山,位于渑池县北25公里。此山以仰韶文化为灵魂,根植入山水田园之美、花田酒地之盛、历史文化之奇。这里,占太行之余脉,接秦岭之逶迤,有一线天、天桥、仙门洞等地质奇观,鬼斧神工,遗绝世之峰峪,是个“藏在深山未人知”的人间仙境。(3)仰韶大峡谷,位于渑池县段村乡。峡谷全长50多公里,面积56平方公里,以险、奇、清、幽、神、灵、野、秀的山水而着称,分养生谷、卧羊峡、禅趣谷、龙虎峡、金灯峡、悬棺谷6条峡谷,景点500多处,其中泉潭150余处、瀑布跌水60余处,水质清纯,高低错落,使整个峡谷充满了灵气和动感,奇石林立,奇峰陡立,气势恢宏,壮美如歌。(谢谢图片作者)

本文来源:http://www.fsgl168.com/fanwen/110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