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范本

走,一起去交通路假装游客 | 暴走福州

| 点击:

【www.fsgl168.com--合同范本】

'

交通路全长一公里。在地图上,它是一条与工业路平行的线段,东西两头分别与八一七路和白马路相交,位于万科广场东南方。

长势凶猛的大叶榕,层层遮盖在交通路上空,形成了一条天然的绿荫道。路人行色匆匆,等不及阳光从树叶的缝隙里漏下来,便急急忙忙穿过了交通路。

在这里,「生活就像一场对热与闹无止境的追寻」。

'

···

交通路上,到处都是生活的模样。 对于马路中段交通路小学的学生们来说,这里是早晨八点,福州的样子。从睡眼惺忪到第一节课结束,从春暖花开到寒风萧瑟,从汉语拼音到小升初补习班,他们在这里度过了懵懂又无虑的六年时光。

对于福建医科大学的学子们来说,这条路就是校外食堂。走出校门,5分钟的路程就可以吃到一份福鼎肉片、一串提香里脊肉、一碗丽莺卤面,吃完再去帮室友打包一份靓靓豆花。

对于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来说,交通路是生活的一部分。对于外卖员来说,这里也订单最多的地方。

对于好吃的人来说,交通路是一份美食清单。在这儿,既能吃到地道的福州传统小吃,比如虎纠蟹脚店里的生炊海鲜,安平依杰家的拌粉干和卤味,土伯捞化店里猪血捞化……也能尝到风味迥异的异地美食

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总之,在交通路,每个人都能寻得一味适合自己的食物。 「1」走进交通路,从吃开始 丽莺莆仙卤面店,是一个叫丽莺的女人,十几年前为了生计来到福州,开的一家莆仙菜小吃店。 

来福州之前,丽莺在三明靠做布匹生意糊口。后来,因为孩子到了上学的年龄,她也想找一份更为稳定的工作,一家人便来到了福州,在医大旁边找了一间铺面,卖起了家乡莆田最有名的美食——莆仙卤面。

如今,一碗以高汤为底,用文火慢炖,佐以瘦肉、香菇、虾干、海蛎、韭菜的丽莺莆仙卤面,已成为交通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丽莺家好吃的不止卤面,天九王炝肉汤也是一道必吃菜肴。 

爽滑细腻的炝肉,选用质地柔嫩的猪里脊肉,用木槌敲打后,切成细条,拌入调味品腌渍,再均匀地裹上地瓜粉,最后倒入滚烫的汤水中,5分钟后即可出锅。 

炝肉汤的配角——豆腐丸子,也值得一说。豆腐丸混杂着豆腐的卤水味和汤汁的鲜味,在一块炝肉后,来上一口豆腐,解腻又满足。

与丽莺蒲仙卤面店相比,和齐天大圣府共用门面的「提香里脊肉串」,是交通路上的新晋「网红」,它来这里才一年多。 

老板姓黄,是一个说话温柔的年轻人。不足半平面的铺面,只容得下老板一个人,整个窗口,一半是炸肉串的油锅,一半是调料台,但也就是在这个迷你店铺里,如果赶上人多的时候,老板可以卖出上千串里脊肉。 

在这家店旁边,是一个同样迷你的齐天大圣殿。如果说,福州是一座神仙无处不在的城市,那么,这座殿便是最好的佐证。

当你走进齐天大圣殿时,其实也是走进了通往洋柄村的小路。昏暗的灯光,和摇曳的烛光是殿内的主要光源。这里虽然低矮狭小,却「五脏」俱全,香炉、蜡烛、供品、拜垫、佛乐……一应俱全。 

信仰之于福州人,就像虾油之于福州人的餐桌。 除开一些地道的闽味美食,在交通路的东段,有一家陕西风味的面馆——秦大大手擀面。去年十一月份,老板徐大育在这里,卖出了他的第一碗手工biangbiang面。 

整家店从里到外,充斥着浓郁的陕西味:老板的口音、桌上的蒜瓣、鲜香的油泼辣子和大如盆的面碗,北方人豪爽粗犷的个性,在这家店里随处可见。

“你到哪里了?快来了吗?”忙里忙外的徐大育,一边快速地打包,一边打电话给外卖员。

在忙碌的交通路,他和这条街上所有餐馆的老板一样,早已习惯了餐饮业的快节奏。

晚高峰的交通路上,满是食物的香味。

粉干卤味、拌面扁肉、鱼丸捞化、拉面煎包,食物分子乘着褪去的夕阳飘散到各处,还顺道把街上的人分成了两拨:一拨是酒足饭饱后消食的闲人,另一拨则是饥肠辘辘正在觅食的人。

到了夜宵时间,交通路上最忙碌必须是大排档的后厨,从西段的虎纠蟹脚,到中段的人人江记,再到尽头的百家汇地道闽菜,为那一道道人间风味,这条弥漫着食物烟火味的长街一刻也不能闲着。

「2」老去的新村里,有一个不再做衣服的裁缝 从喧闹的交通路拐进一旁的小路,走到尽头,便来到了一片旧社区。白马河以东,茶亭街以西,交通路两侧,就是上海新村和西洋新村。城市的快节奏在这里渐渐慢了下来。

颓圮的红砖房,杂乱的电线,老旧的藤椅,手写的春联和上世纪的宣传标语,让这里的一切都充满了故事性。

老曾,一个在西洋新村踩了二十多年缝纫机的裁缝。一台闽江牌缝纫机,在这间不大的裁缝铺里,从时髦的物件,变成如今推放杂物的桌子,它见证了这二十多年以来生活的变迁。

最初吸引我们走进这家裁缝店的,是老曾自己手写的门匾——「阳光制衣室」。这是一块手写的繁体字木质牌子,老曾说,用油漆写字不容易,它太过浓稠,不像墨汁那样浓淡相宜,可以随意挥洒。 

△阳光制衣室:弘扬中华传统工艺,探究时代潮流艺术,崇尚流派缝纫技术,提高缝纫技术水准,展现裁缝实际空间,切合各界人仕需求,综合点评各种弊病,采取最佳修正方案。

木牌的右下角,是老曾精心设计的图案:夕阳西下,一棵松柏立在岩石边,远处是一泻千里的瀑布。 

△广告牌上的图案与这份手稿基本相同。

除了量体裁衣,写字画画,老曾最爱的其实是「评话」。他一口气能说尽福州现在还有「评话」演出的地点和相应的演出时间。

他自己也会说「评话」,并且说得极好(但他自己不这样认为,反倒觉得自己很业余)。 

△老曾即兴来了一段「评话」,可惜没来得及录像

老曾说话慢吞吞的,但看得出他是一个性格开朗的人,和裁缝店的店名一样,他的生活处处充满阳光。

△老曾手抄的「评话」唱词本

在老旧的缝纫机前,是一面装有各色彩线的墙,墙的最下方,与视线平行的位置,挂着一个写满字的本子。

正面是手抄的「评话」唱词,背面则全是数学算式。在我看来,写在泛黄纸页上的,其实是老曾有趣且朴素的生活。 

如今,已经很少有人来店里订做衣服了 ,来找老曾的,多是一些修修补补的活儿。提及自己的老手艺,老曾脸上也不曾有过落寞的神情。

他说自己还有很多事可以做。除了老本行,他在闽侯种了几十棵橄榄树,还让朋友抄了一本签诗给他,老曾打算退休以后去闽侯的五虎山给人解签。他说,可惜现在上了年纪,想要背完一百首诗并不那么容易。 

△签诗本

说话间,他一手提着老式熨斗,一手摆弄着西裤的裤腿,伴着「呲呲呲」的声响,又开始了裁缝的日常。

△老曾

和老曾一样闲适的,还有生活在这里的老居民。

一盘输掉的棋,一朵快要凋谢的花,一个拿相机的人,够他们三两句的,聊上半天。

当我们走进上海新村时,已经到了晚饭时间,喷香的饭菜香,顺着伸向屋外的油烟机软管飘了出来。

「弟弟!回家吃饭!快点!」一个父亲的声音,从墙背后冒了出来。但我们并没有听到有人回答。想必「弟弟」和他的小伙伴们早就跑到远处去玩了。 

老居民区里,最常见的就是闲聊的老人,其次就是猫。它们比起生活在商品楼社区里的流浪猫,步态更加轻盈,每一步都走得漫不经心。

当然,它们更多的时候,是懒洋洋窝在某个地方,高冷地直视着来往的行人。 

走出上海新村,站在交通路上,眼前的景象好似陈晓卿眼里的「风味人间」。在一条喧闹又不失温馨的街道上,生活就是一场对热与闹的追寻。

本文来源:http://www.fsgl168.com/fanwen/109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