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报告

厂商会岭大联合发表重磅研究报告:湾区港资制造业被低估

| 点击:

【www.fsgl168.com--工作报告】

昨日,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简称“厂商会」)和岭南大学联合发表《粤港澳大湾区港资制造业研究报告》(下称“报告」),指疫情后内地经济主要由内需带动,港资企业已投入中国内销市场。专家认为,港府现时只对工业低度支持,港资制造业在本港以至在整个大湾区的经济贡献和地位一直受到低估和忽略。他们建议港府成立更高层次的跨境专责部门,推动香港工业发展,并建议特区政府、中央各部委和广东省政府、有关地区的官产研学四方加强合作,将港资制造业的发展潜力进一步发挥出来。

九成受访企业无意离港

今次研究基于样本调查或利用大数据结果,推算粤港澳大湾区9市港资制造业企业在2017至2018年度内地业务的营运表现,发现投资额约4681亿元、营业额约9003亿元、缴纳税款约281亿元、借贷额约2276亿元。

主理此项研究的岭南大学中国经济研究部总监魏向东教授指,报告通过大数据挖掘分析了最近5年粤港澳大湾区9市含港资成分的在营制造业企业数目,整体呈平稳上升趋势,2018年共有21345家,累计注册资本3177亿元人民币,从业人员数约271万,而2017年营业利润达540亿元人民币。

报告表明,上述港资制造业企业中,近九成受访企业的总部设于香港,全部表示无意撤离香港。惟报告亦指,大部分大湾区港资制造商在香港被视为“贸易商”,从业员被归类于服务业员工。虽然港资制造业对区内及香港经济发展有重大贡献,却被视为“境外产业”,长期缺乏全面及系统性的研究,间接令港资制造业的实际范围、规模及贡献被低估。

港商「延外发展”值得大力支持

岭南大学中国经济研究部副总监周文港分析指,多项资料均表明,港资制造业在“延外发展”模式经营下对香港整体经济起到重要提振作用,值得港府大力支持,例如成立更高层次的跨界别专责部门,共同建设可持续的工业4.0生态系统,推动工业及科技创新相辅相成;主动了解企业需求,制订协助产业转型升级蓝图;全面检讨大学教育及资助拨款机制,牵头成立“传统产业创新联盟”;积极采纳扶助政策措施,为厂商提供适切的税务优惠及补贴;搭建有效的销售管道及网络,提高港商集体进入内地市场的竞争力等。

周文港续表示,今次报告同时向中央人民政府相关部委、广东省人民政府等提出建议,包括建立跨区域政府管理和协调制度,结合区内各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力量,协助企业采用新的生产销售方式,真正达至“官产学研”结合的目标;建立税费项目列表,就行政事业订定统一收费项目;推出降低港商在内地借贷融资成本的措施,逐步构建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在湾区周边城市建设“加工贸易园区”及“协同创新产业园区”,降低企业发展工业4.0的成本;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相关制度等。

冀港府举策助转型升级

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国家高端智库)常务副院长、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主任何俊志提到,报告呈现出的企业变化,让他体会到不能用传统眼光看港资企业。从销售方式来看,从前以企业产品以外销为主,现在形成内、外销相结合的局面;从前企业产品以贴牌生产为主,现在有更多的智能化生产及原创品牌,变化趋势明显。

他续称,报告还呈现企业对内地和特区政府的要求。多数企业认为,特区政府应该重新评估制造企业对香港的贡献,推出更多政策助企业转型升级;内地政府须减少税务、政务收费,提升政策稳定性。

何俊志提出,未来的研究或许能够超越对政府或企业的建议,针对合作协调提出更多措施,行业协会也应该思考如何更好地扮演新的协作角色。他并建议特区政府成立更高层次的跨界别专责部门以推动工业创新,主动和广东省合作,强化对湾区港资制造业企业的扶持、推动转型升级,加强港商以“集体行动”的模式进入内销市场。

科研结合工业发展增值

中银香港(2388)经济与政策研究主管王春新在同一场合表示,现在许多说法认为,世界正在经历第四次工业革命,未来港资企业的发展重点是将制造业向高新技术靠拢。他提到,中国在高新技术发展迅速,当前在5G及互联网技术领域已经领先,在生物科技、石墨烯材料、AI、量子技术等5大技术领域,亦已领先了一半。

他强调,创新研发能够最大程度创造价值,深圳去年创新产业创造的GDP达到了香港金融业的两倍以上。他认为,香港技术研究领先大湾区其他城市,若能将技术研发、科技创新与工业发展结合起来,将会对香港的人才应用及企业发展产生突破性的价值。

王春新续称,到2025年之前,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可能会超过东京湾区,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湾区,他相信香港的创新研究将更好地带动湾区发展。

据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会长吴宏斌博士介绍,本次调查于去年3月至7月以问卷方式进行,访问400家粤港澳大湾区内9个城市的港资厂家,并进行15次深入访谈和举办3场焦点小组,对象包括厂商代表、公营机构人员和专家学者等,了解他们具体的经营情况和当前对两地经济的各种贡献,以及其对当地经济的不可取代性;并借鉴包括美国、德国、以色列、新加坡、韩国、丹麦等共11个国家或地区推行新工业政策的经验,重新定位香港的工业及重塑形象。

【专家观点】港商须重内需可投更多资源

在昨日厂商会与岭大联合举办的香港工业发展路向高峰论坛上,科大经济学学系前主任雷鼎鸣表示,香港资金对大湾区投资,不单对本港和内地有利,更对全球经济有益,香港厂商能够成为世界性参考指标,让其他地区仿效。他又指,美国可能因政治理由阻止港商以美元交易,商家需研究对策。

雷鼎鸣表示,目前全球政治风险上升,不少外国企业将工厂撤出内地,香港出口将受压。此外,他预期工业界部分职位未来或被人工智能取代,而且业界创新科技人才不足亦为港商带来挑战。

他又称,现时政治局势并非十分稳定,部分国家希望推出措施减低全球化影响,如实施制裁等,拒绝外来国家的产品输入或原材料生产出口,故港商在大湾区投资时未来有机会遇上挑战,“当然,若果卖番畀内地就冇事,但如果要出口,可能投资蓝图须再三思”。

欧美订单需求不乐观

贸发局研究总监关家明在同一论坛表示,贸发局最新预测香港全年出口跌一成,已计及内地疫情再次扩散风险,但实际影响要视乎疫情发展。他称,香港厂家目前面对的挑战主要是消费需求疲弱。另外,香港主要出口地为欧美,但欧美订单需求仍不乐观,本港出口将明显受压。

关家明续说,亚洲区内和粤港澳大湾区订单需求平稳,加上内地累积防控疫情的经验,即使内地爆发第二波疫情,情况也不会像欧美一般差,厂家可投放更多资源发展内需市场。他表示,难以预测政治环境会如何影响各地商贸政策,“欧美市场可以放埋一边,相反内地市场仲系运作到。”

(来源: 香港商报)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

微信号 : HKCD_Time

本文来源:http://www.fsgl168.com/fanwen/103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