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秘写作

【高考作文】最后冲刺,写作疑问一网打尽……

| 点击:

【www.fsgl168.com--文秘写作】

怎么办?

怎么办?

高考就要来了,

我的写作问题还一箩筐!!1

马上要高考的几个同学急吼吼地跑来说。

别急,本期,急就篇,我们就来针对性地详细讨论一下,高考写作要注意的八大问题。

Q

高考写作到底考查的是什么能力?

答:

纵观这些年高考作文题,越来越注重考查两方面能力。

书面传达与交际能力。具体是指考生能够能针对不同的目的(如传递经验、传达信息、谈判劝说等)和读者清晰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这需要我们具备读者意识、文体意识、目的意识、交流意识、媒体意识、效果意识等。

思辨能力。我们都知道写作和思维密切相关。想的清楚就会写的清楚;想的丰富才会写的丰富;想的深刻,才会写的深刻;思维有逻辑,表达才会有逻辑;思维缜密,表述才有可能缜密。写作就是要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运用准确严谨的概念、清晰条理的结构、缜密而合理的逻辑、准确而得体的表达自己思想信息,并针对性进行表达说服交流的能力。

Q

写议论文总感觉自己的观点有气无力,如何突破?

答:

思维推进和观点形成都是依赖“追问”来完成的。问哪类问题就朝哪个方向思考,问题即方向,在某个方向上思考的程度又将引发新问题的产生,即形成新的追问。具体来说,写议论文时,通过追问设置假想敌就是很好的方法。所谓“假想敌”,是写作中在议论某一个问题时,要考虑到反对者的意见或观点,并对此进行分析说理的一种论证方法。在议论文写作中,恰当地创设假想敌,可以增添文章的说服力,消除读者的疑虑,增强议论的严谨性,从而有效地捍卫作者的观点,例如苏洵在《六国论》中,开篇就运用这一手法。

要注意,每个人的反驳能力有大有小,拟设假想敌时,要拿捏好假想敌论点的力量,千万不能将假想敌的观点说得非常严谨,最后无法回到中心观点,如此这般,得不偿失;在驳斥假想敌时,要有理有据,层层推进驳斥,剥茧抽丝,条分缕析,切不可胡搅蛮缠、蛮不讲理。

Q

作文最怕跑题,但我每次写完作文总感觉和题目有些差距,怎样保证作文不跑题呢?

答:

审题,首先要全面,即凡是命题者给出的材料、提示、要求及注意事项,都要一一看清楚,看明白,不能疏忽,不能遗漏。

其次,要特别审清题目和材料中的核心概念、核心判断。“尝试”不等于“品尝”,更不等于“感受”;“规则”不等于“规矩”,更不等于“规律”;“假如记忆可以移植”,“记忆”不等于“能力”,更不等于“品格”、“情感”;“移植”是有“移”有“植”,而不是单方面的“删除”;“移植”也不等于把供体的所有记忆都“移”走,把受体原有的记忆都删除;这是一个假设的判断,即已经假定这是一种“事实”,接下来只能对由此而可能产生的结果作出判断和评价,而不必对移植技术本身的可能性、可靠性发表什么意见。“答案是丰富多彩的”,“答案”属于主观的领域,是相对于客观存在而言的;“丰富多彩”,不等于“多种多样”,既说“多彩”,言说者必对每一个“答案”都持肯定的、欣赏的态度,而“多样”只是对事实的说明,不含有感情倾向。“心灵的选择”,必有触动“心灵”之事,并且面对着两难的矛盾,不如此就没有“选择”的必要,更不能称作“心灵的选择”。“转折”,不等于一般的“变化”,它只指“方向性”的变化,从处长升为局长,只是“变化”而不是“转折”。“感情的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亲疏”不等于“爱憎”,也不等于“喜怒”,写“心情好,世界的一切都美好”,不符合题意。

Q

拿到题目以后常常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入手,没有思路,怎样能打开思路?

答:

大部分的题目,都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基本的视角。比如说“规则”这个话题,可以从“是什么”的角度去思考:规则是一种社会契约,是维系人与人之间正常关系的纽带,是保持社会稳定的制衡;规则有好有坏。好的规则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产物,是人们为了保障自身的幸福而给自己加上的束缚;坏规则是少数人特权的卫士,是对社会多数的压迫,是保护旧事物的铁甲……可以从“为什么”的角度去思考:人们为什么需要规则?人们为什么又会经常自觉不自觉的破坏规则?为什么有时候恪守规则的人吃了亏,不守规则的人反而占了便宜?为什么有的规则强有力,有的规则软绵绵?为什么有的规则过了时,有的规则变了质……还可以从“怎么办”的角度去思考:规则应该怎样产生?规则是怎样制定出来的?是什么人凭着什么样的权力制定的?怎样保障规则的公平、公正?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规则,怎样看待破坏规则的人?怎样使好的规则能得到遵守?……

Q

高考作文可以“真实写作”吗?为什么有

的文章有真情实感,却得分不高?

答:

从广义上说,任何写作都要处理“艺术之真”与“生活之真”的关系。艺术之真,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现实生活。学生作文,要达到这一步,尚有很大距离。在突出真人真事抒发真情实感时,难免狭窄化。现在高考评卷时将“编写故事”“合理想象”等感性表述也给予肯定。

在平时为避免学生讲大话、讲空话、讲套话,老师总是或明确要求或适当暗示学生写自己的日常生活,写自己的情感体验,以突出“真情实感”。的确,生活是写作的基础,是写作的“初级阶段”。殊不知,高考作文若只是停留在喜怒哀乐上,缺少对生活的取舍、概括、提炼,很难写出有深度的文章来。尤其对高中生而言,光有感知和情感,还不够,还得有意志,有智慧,有理性。孙绍振先生指出:贴近中学生的感性生活,可能但不一定就能写出好文章。日常感性生活,是无序的、芜杂的,原生的生活和原生的感情都要经过审视、凝聚和提炼才能转化生成文章。最大的真实是思维的真实,它映射着作者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敏捷性、深刻性和批判性。

Q

有些作文看起来很“假惺惺”,为什么呢?

答:

一位作家这样说,“我自己没有做到,所以我从不鼓动别人为了社会进步而牺牲自我,除非别人自愿选择”。我们的作文往往完全相反,自己没有做到的事情却莫名其妙地鼓动别人去做,结果往往是梦话连篇、空洞泛泛;别说不能服众,连自己也不相信自己的理论。我们的作文为何动不动就大赞“淡然”呢?因为许多人都说生活要淡然。哪些名人说过呢?陶渊明。但是,我们不妨问问:如果陶渊明百分之百淡然,他只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好了,大可不必费心费力地用诗歌形式记录下来。同样,我们如果真淡然,大可不必如此在意作文分数。我们下笔前要反复问自己:“我也会这样做吗?我真的会一直这样做吗?”如果你自己无力无心去做,那你就尽量不要写绝对。

Q

我的作文看起来很浅显,如何提升作文

的深度呢?

答:

高考作文所谓的深度,只是相对的。

举个例子,2014年上海高考作文题是“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这道题考的是“自由和约束”,符合卢梭的思想:人生而自由,但无时不在枷锁之中。关于这个话题,《论自由》这本书用几十万字去论证人身自由、言论自由、思想自由等自由类型及其应该受到的约束,这

种论证无疑是有深度的。但高考作文一般900字左右,篇幅有限,明显做不到这种深度。因此,高考作文的深度只能是相对深度。怎么写出相对深度呢?可以用“专业浅概念”。所谓专业浅概念,就是指各类学科中那些有一定专业性,又不是很高深,能够用几句就说清并被读者理解的概念。如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公地悲剧、零和博弈、熟人社会等。

Q

阅卷老师可能喜欢哪类文章,我们需要注意什么呢?

答:

阅卷老师,首先喜欢“写得明白”的文章,简单说,我看了你的文章后马上知晓你到底想要表达什么。我们写作时,一定要注意“写得明白”,也就是要求文章应有清晰之感,展现清晰的纹路。

作为心智活动的作文,不能认为自己心知肚明,别人亦了然于胸,于是就信笔随心,天马行空,无视读者的阅读感受。同学们写作尤要关注下面两点。一是语言能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审思,让读者不致疑惑。如一位作者写这样一句:除了声音什么也可以发出,除了狂风什么也不能跳舞。这确实不甚好懂。第一句好理解,第二句就令人费解了,这直接影响着语意信息的感知与领悟。故而在写作时,自己不甚明了的语句,在文章不要出现。二是文脉的清晰,让读者不致感觉语段的断裂与脱离。不可“随心所欲”信笔挥毫,作文时,要关注文章纹路的清晰,关注读者的阅读习惯与阅读感受。

本文来源:http://www.fsgl168.com/fanwen/100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