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思维格栅门徒: 读书摘录:星巴克咖啡王国传奇 1、我们的管理层坚信,员工有了向心力,公司才能永续经营...

| 点击:

【www.fsgl168.com--读书】

1、我们的管理层坚信,员工有了向心力,公司才能永续经营,这是最佳经营之道。

2、星巴克成了新的社交方式。

3、传统的经营理念:只顾股东利益,常常把员工视为生产线上的消耗品,想尽办法降低成本。这打击了公司赖以成长的员工士气,也牺牲了他们的创造力、冒险精神和敬业承诺,殊为不智。

4、天有不测风云,没有人能掌控自己的命运,因此公司负责人,就有责任照顾日夜为公司拼命工作的员工。不仅要引领公司走上正途,更要确保没有一名职员遭到遗弃。

5、我家清寒,但我敢做大梦,没有大梦哪来大事业。我相信只要下决心放手一试,超额实现梦想并非不可能。

6、成功的最后回报是一群人陪你冲抵终点,你带来多人一块迈向成功之路,不管他们是员工、顾客、股东或读者,胜利的果实一定甜美。

7、千万不要被只会说不的人泄了气。不要被逆境吓坏而不敢一试。

8、公司的成败,全看经营者是否用心。顾客感受到我们的用心,也会热情回报。

9、全身心投入工作或任何有意义的事业,实现别人认为不可能的大梦。人生因此而可贵。

10、母亲鼓励我挑战,切勿让自己过得太舒适,才能学会如何克服困难。

11、运动健将是通往美好人生的最佳途径。

12、每吸取一次经验教训都是为下个教训铺路,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挑战是什么。

13、我就是想赢。

14、1979年,工作依旧忙碌,但我渴望做些更有挑战的事情。

15、我一直想要主掌自己的命运,老是思索着下一步该做什么。寻梦永远不知足,这或许是我的缺点。

16、如果当时做市场研究的话,结果一定会告诉你现在不是介入咖啡生意的时机。美国人咖啡消费量自从1961年缔造了每人每天3.1杯的最高峰后,已经逐渐下滑,此趋势一直持续到80年代末期。

17、星巴克重要哲学:

首先:每家公司必须代表一个理念。星巴克不仅代表优质咖啡,更重要的是它代表三元老热爱的重烘焙风味,使得星巴克与众不同,取得地道重口味殊荣。

其次,不要只卖些消费者所需的东西,如果所卖的产品消费者不太熟悉或者在品质上远超过他们的认知,就得花时间教育消费者的味蕾,如此一来,也可以让他们发现新大陆的喜悦,并培养产品忠诚度。而不是一味迎合市场上既有的需要。

18、星巴克各方面都有创新和发明的空间,唯有一个理念必须坚守不放:我们贩卖最高品质新鲜烘焙咖啡豆的目标永不改变。这是我们最宝贵的遗绪。

19、他说:太冒险了,我们不想改变太多,你的雄图大略听起来不错,但并不是星巴克要走的路。其他股东只想要小而巧的星巴克。

20、当年如果第一次被拒就放弃梦想,15年后,我有今天吗?

21、1983年,我奉派到米兰出席一项贸易大展,却在街头获得重大启示,决定将意大利咖啡馆的气氛及饮品引进美国,星巴克才逐渐从西雅图宁静小店,转变成国际性咖啡连锁店。

22、对意大利人而言,浓缩咖啡馆好像成了家庭的延伸,是一种交际场所,是大家每天要去的地方,而咖啡师傅也很有地位,受人尊敬。

23、谁说咖啡豆一定要买回家喝,如果店内也设座,卖些浓缩咖啡饮品,让咖啡因很自然拉近人与人的距离,店内气氛也会更浪漫。

如果上咖啡馆变成民众生活的一部分,星巴克的未来更不可限量。

24、在米兰期间,我并未预见星巴克会有今天的规模,但却感觉到美国人对于浪漫交际场所的潜在需求。

25、如果没有意大利浓缩咖啡的遗绪,星巴克目前可能和过去一样,仍是西雅图受欢迎的咖啡豆零售店而已,而非目前的跨国企业。

26、霉运总是在意志消沉之后出现,幸运总是在规划之后现身。

27、职员对公司的信任与信心,是公司最珍贵的资产。

28、老板若自以为是,不听属下创新意见,公司将散失拓宽契机。

29、鲍德温认为这家店虽很成功但绝不可喧宾夺主。真没想到我俩对咖啡事业的看法如此悬殊。对他而言,贩售上选阿拉比卡豆才是星巴克的基业,过分强调浓缩咖啡饮料将偏离本业。

对我而言,浓缩咖啡饮料才是咖啡最具魅力的表现方式,咖啡馆不只要教育消费者认识好咖啡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知道如何享用咖啡饮料。

30、时运好坏或许是成功与否的要素之一,但是千万不要忘了为自己创造机会,一旦洞烛众人未发现的先机,就得跳出碍手碍脚的环境。

31、梦想是一回事,时机一到,就要舍得离开熟悉的环境,追寻自己的“乐风”。这就是我 年作下的重大决定,如果我舍不得跳离温室,星巴克绝对成就不了今日的规模。

32、做一名讨钱鬼也有过瘾之处,因为人在逆境中很容易激发越挫越勇的本能。

33、光听质疑者的论调,什么事都做不了。很少人因为遵循既有常规,而开创一番事业。唯有涉足别人未走的路,才能创造新事业、新产品和持久经营的企业。

34、平凡无奇是最可悲的人生观。

35、第一位业外投资者是让马格利斯,他自有一套与众不同的投资哲学,企划内容似乎不如创业者的诚信和热枕来的重要,他就是看上我对咖啡馆如痴如狂的热情。

36、没有错,即使是今天的星巴克也无力垄断世界极品咖啡豆的来源,也不能为重烘焙咖啡申请专利,更不敢奢言拿铁是我们创造的,我们顶多是把浓缩咖啡发扬光大、普及化而已,但其中却有个重要概念,即使老掉牙的商品也可以加以创新,从而衍生无限商机。

37、这一年我共拜访242位投资者,其中217人赏我闭门羹,虽辛苦却也缴出漂亮的集资成绩单.如果今天询问这些投资者为何冒险下注,大部分的人都会说他们是为我的热情下注,而不是看上我的构想,只因为我坚信浓缩咖啡饮料的未来,所以他们也跟着信。

38、零售业属于资金密集行业,为了建立行销网络,需不断投注庞大资金,来拓宽自有店面或承租店面。每募集一次资金,我的股权也就被稀释一次,但这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事情,如果为了掌控股权,舍不得入股集资,而外向举债,反而容易拖垮公司。如果我现在仍掌握大部分股权,相信星巴克就无法迅速、稳定的成长。

39、这也是我一生重要的转折点,如果我慑于淫威,接受了不公平集资计划,我肯定没有今天。我相信很多人也会面临着这类问题,化险为夷的秘诀是:坚持自己的理念,不要退让,胆大心细站在公平的一边,如果周遭的都是正派人士,终究会反败为胜的。

40、今天,我仍保有总裁头衔,并非我握有高比例的股票,而是靠着我的理念和承诺,不断为股东创造利润。我认为,只有少说多做,实践多于承诺,才是保住任何工作的不二法门。

41、1990年开了30家,1991年开了32家,1992年开了53家。这些店面全是直营店不是加盟店。

42、很幸运,这些食品巨人及区域性咖啡业者,并不像我们这么看好浓缩咖啡市场,他们持续观望,星巴克就在这段空白期日益茁壮。现在他们想进来分一杯羹,为时已晚,因为星巴克生根了。

43、我认为邮购业务很重要,可为星巴克咖啡馆尚未进入的地区,预先培养一批爱用者,并拓展商誉。更重要的是,我们可统计、归纳邮购客户的资料,找出星巴克在哪些城市或社区有最多的忠实顾客,这些数据也成了我们开新店的重要参考。

44、我们有了这项保鲜利器,得以“肆无忌惮”,到处扩点,即使新店面远离烘焙厂数千里,我们也不担心咖啡的新鲜度有问题,也就是说我们无需每进入一座城市就设立一座烘焙厂,这为星巴克省下一笔大开销。

45、但是我们所提供的产品和场所,却不偏不倚,吻合现代社会的脉动和潜在的需求,也就是说,供给创造需求。因此我们能够迅速扩展,成功果实超乎想象。

46、星巴克既要接受“使命考核队”监督,还要和大家分享股权,乍看下似乎很愚蠢,其实,公司因此得到的好处,超乎想象。

47、唯有先建立一个足以应付未来拓宽所需的系统,才能迎接成长的来到。

48、我们还会继续亏下去,除非先完成以下三个投资:聘请一批超出目前所需的专业经理人才、兴建一座世界级烘焙厂、完成一套足以分析数百家店面营收的精密电脑系统。

现在回想1987年到1989年我们所做的基础投资,确实为未来几年快速成长,打下扎实基础,没有这批专业经理和生产设备,星巴克不可能有强劲爆发力。

49、星巴克当时做法是先预估两年内想到达何种规模,再延聘请曾经管理过类似规模的成功企业家。

50、我筹足了380万美元买下星巴克;

过了一年后,有东拼西凑了390万美元,支持扩张计划;

1990年,向创业投资基金集资1350万美元;

1991年又向投资基金进行第二回合筹资,共引入1500万美元。

星巴克经过这四个回合入股集资,迅速壮大,1992年成功上市。

51、这段时间,星巴克如果表现不佳,让投资者失去信心,要凑到数千万美元资金几乎不可能。很幸运,头三年我们虽然处于亏钱状态,但是营收每年保持百分之八十以上的高增长。店面数目,每年以倍数激增,股东才肯撒钱投资未来。

52、我们的店数逐渐增加,寻找好店面的成本也越来越高。1989年,聘请了一位杰出经纪人担任星巴克不动产部门副经理,协助选店面。店面位置如果选的不对,意味着30多万元装潢泡汤,加上租约的损失,我们可承担不起。另外,还延揽了加州房地产经纪人,在他的建议下,设立了完善的店面规划机制,统合不动产、设计和施工事宜,使得星巴克有能耐每天开一家店面。

在我们所开的前1000 家店面中,最后因位置不佳而被迫关门的只有两家,这个超低失败率,相信同业难望项背。这就是杰出人才能为公司省钱的佐证。

53、很多公司经营失败,或未能继续成长,大部分是因为不肯花钱投资人才和运作系统。

54、虽然我们的股东都是生意人,但他们并没有经营全国直营零售店的经验,而且我总不能在股东面前坦承自己有不懂的地方,让大家失去信心。这段时期我觉得很孤独、无助。后来我决定多多接触西雅图商界中成功

经营全国零售业的企业家,很幸运我遇到了杰夫波特曼 ,他义务提供很多宝贵经验,是我最佳顾问。

波特曼就是赫赫有名的大型连锁购物中心好市多的创办人。好市多目前在全美有250多座购物中心,年营收额高达190亿美元,星巴克年还不到10亿美元,可谓小巫见大巫。波特曼对于零售业具有敏锐的第六感,也很了解我的困境,经我再三恳请, 1989年他才同意加入星巴克董事会,其实在波特曼成为星巴克人以前,就已义务献策。

55、对于成长型企业:一旦决定做那个行业,最好找些曾经做过相关事业的人来帮你,不仅是要有才干还要有丰富经验。他们知道哪些地方有雷,踩不得。当然别忘了找一个人缘广、有份量、亦师亦友的顾问,有了好顾问,千万不要怕暴露自己的弱点,承认自己也有不懂的地方,要求赐教,才能获得中肯的建议。

56、从一开始,我就认识到必须走出去,延揽比我更能干的管理专才,而且要有自信、胆识,不怕跟我辩论。公司需要这种人才加入经营团队,并参与决策。

57、毕哈列为最优先的客户导向策略,显然和星巴克多年坚持的传统起了冲突。我们一直认为重烘焙咖啡

最够味,因此不管客人喜好,一股脑地教育大众如何鉴赏、接纳我们的重烘焙咖啡,这也是星巴克的圣职。然

而,毕哈却要店员多多关照不同客户层的需求。两种不同理念经常相互冲撞,碰击声缭绕脑海,久久不去。

不过,事后发现,毕哈的做法是正确的,因为咖啡豆、股东(即职员)以及客户,理应获得相同的重视,疏忽任何一方都是不公平的,对竞争力也不利。

58、他有时会在论坛上制造争议,让大家跳出窠臼来思考。比方说,他故意提出每天早上提早10分钟开店,晚上延后10分钟打烊。惹恼了各店经理,纷纷与他抗辩,这就是他所要的,从对话中更深入了解问题所在,进而解决问题。

59、奥尔森和毕哈是星巴克企业不同阶段的功臣,奥尔森将我们对咖啡的热情予以人性化,并稳住了咖啡品质,毕哈则将我们对职员和客户的关怀,更具体化表现出来。前者是物的品质管理大师,后者是人的品质管理大师。毕哈的作风迥异于星巴克人,如果我觉得他的才华具有威胁性而干涉他的作为,星巴克恐怕没有今日的局面。干练人才或许会让人产生功高震主的疑虑,但我从毕哈身上学到了很多,他为星巴克塑造的工作环境,正是日后发展所需,我们得以仰赖职员的热忱和承诺,继续成长。

60、企业的运作系统、纪律和效率,务必先建立好,有了扎实的根基,远大理想才能逐一实现。

61、公司最好由能够互补长短的人才领导,比方说会幻想的沃特迪斯尼和实事求是的实践家罗伊迪斯尼就是最佳成功典范。橄榄球有一句谚语“:攻击可得分,防守可赢得比赛。”这也可应用在星巴克上,我擅长的行销在抢攻市场之际,史密斯却在后方滴水不漏地防守,高效率是星巴克成功的最大因素。这就是史密斯对公司的最大贡献,他也让我看来比实际上更风光。

62、1994年,我们又进军东南部及南部大城市如明尼阿波利斯、亚特兰大、达拉斯、休斯顿和沃斯堡。

1995年,拿下费城、拉斯维加斯、奥斯丁、巴尔的摩、辛辛那提和匹茨堡。

63、自我革新是企业家最大的挑战。

我的角色至少革新了三回:最初以做大梦起家,32岁,厚着脸皮登门拜访西雅图投资者,说服他们投资我的咖啡梦。成立每日咖啡公司后,我摇身变成创业人,接着买下星巴克,业务高速增长,我又自我改造成专业经理人,并放下很多职权,而今,我的新角色是星巴克领导人,但我做的事情是拉拉队长、火种守护人和未来走向的规划人。

我认为从创业人升华到专业经理人这个阶段最难受,因为这有点违反人性。不过,公司成长到一定规模,创办人就必须有雅量,聘请某方面比自己更聪明的管理人才,另外,还要舍得将决策权下放。我无法形容这段心路历程有多矛盾,但是只要创办人将自己的价值观和理念灌输给属下,大可放心授权式的管理。

64、业主切莫打压属下进取、创新的精神。

许多企业家不知不觉走进死胡同,他们太执迷于自己的看法,属下所提的创见,一旦与自己相左,就大力打压,殊不知庞大商机因此流失。星巴克发明的畅销冰品“法布基诺” 就是由职员自主研发出来的,期间险些被我封杀,这段经历足供业界省思。

65、世间没有一成不变的事情,维持现状,无异于坐以待毙。

66、任何产品导向的公司,要持久经营,就得不断推陈出新。

67、咖啡馆连锁店竟然雇用科学家,并投资上千万美元从事研发工作,外界看来似乎有点疯狂。

68、其实,正统与创新是相辅相成的,星巴克过去坚持正统、优质的形象,对日后行销新产品有莫大助益,因为消费者对我们的商标产生信心,对新产品的接纳程度自然较高。同样的,我们背负群众的口碑压力及20多年来的商誉,推出新产品前,一定会确保品质优异、正统,才敢上市,因此,正统与创新之间存有一种微妙的平衡关系。

69、虽然咖啡并不是什么高科技产品,但是我相信电脑界推陈出新的策略,放诸四海皆可行。你今天虽是咖啡界龙头,明天如果有人研发出下一代新产品,你就得退居第二。我目前要做的就是确保星巴克能抢先一步,推陈出新。

70、巴西遭到霜害侵袭,灾情惨重,咖啡生豆价格一夕暴涨。此事件是星巴克企业领导团队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

战,我们足足花了两年工夫才消化咖啡豆飙涨的后遗症。

星巴克经历这场磨练,变得更为成熟, 1994年夏天以前,我们似乎点石成金,无往不利,这场无预警的涨价风暴,让我们更了解自己的弱点。

71、由于咖啡馆是人群聚集的场所,我们也试图将各店面融入当地社区机制中。星巴克进入新城市以前,至少会在当地举办一场盛大的社区活动,并将所得捐给该城市慈善机构,一方面向新市场表达善意,另一方面也可营造人气。

72、星巴克规模太大了(注:当年店面已达 676家),就像一艘航空母舰,一旦朝某方位行进,要转弯都不容易。

73、持续经营的大企业,需有一套应付危机的机制,光靠一位领导人的巧思是不够的。

74、成功不应该以金钱衡量,而要看你是如何获得的,以及抵达终点时,胸襟有多大。

本文来源:http://www.fsgl168.com/dushu/100220/